思考:
①你认为穷人和富人在理财思维上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②资产和负债的区别是什么?
- 1 -
前言
无论是否对理财感兴趣,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富爸爸与穷爸爸》这本书,从刚出版时久居销量榜第一名,到如今销量依然有增无减。也因此改变了很多人的理财观念。
相对于其他理财书,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因为它内容的通俗易懂,相比于传统的理财书籍少了很多专业术语,使普通人能更好的入门;二是这本书改编自作者的亲身经历,充满戏剧性,读者能在富爸爸与穷爸爸的思想碰撞中感受到乐趣。
作者介绍
罗伯特·清崎,出生在美国普通中产阶级家庭,普普通通,但他有两个爸爸,一个是亲生父亲,聪明绝顶拥有博士学历并在斯坦福大学和芝加哥大学不断学习的官员,拥有当今社会普遍向往的“铁饭碗”工作;另一个是他好朋友的爸爸,一个没上过大学但在理财方面颇有见解的企业家。
小时候作者常常在朋友家玩,因而在接受自己父亲在理财上的理念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朋友父亲对理财的看法。当受到两种不同的金钱价值观冲击时,作者陷入疑惑,究竟谁是正确的?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 2 -
两种理财观
那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两位父亲在钱的看法上到底有什么不同。
拥有高学历的父亲常说一句话:“贪婪是万恶之源,人应该知道节约,不要老是想着钱。”而企业家父亲常说:“贫穷是万恶之源,贫穷会放大恶人的一面,会把人们向善的一面毁灭掉,与此相反,有钱人才会帮助更多的人,才会消掉世界更多的恶。”
他的亲生父亲如果遇到一个特别贵的东西时,总是会习惯性地说:”这个我可付不起,就不再去想这个问题了。”就和我们很多人看到北上广深的房子一样,习惯性地会想,这个我可一辈子都买不起。他的企业家父亲则会坚决禁止他说这样的话,也不准他这么想问题,他总是会让罗伯特和他的好朋友去想:如果我要买这个东西,我要怎么去赚钱才能买得起。你看,这两位父亲一个习惯性地说陈述句,一句买不起就跳过所有的思考和因为买不起带来的挫败情绪, 另一个习惯性的用疑问句,总是在去找解决问题方法,不准自己逃避问题。这两种思考方式带来的长期影响当然就是,亲生爸爸总是不动脑子,财商越来越低,而企业家爸爸总是动脑试图解决问题,财商越来越高,就像一个总是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另一个一有机会就出去锻炼一样,这两个人的体质肯定不一样。
亲生父亲厌恶政府收税,认为自己三分之一的工资都被拿走了是政府奸诈狡猾。而企业家爸爸认为为了维护市场环境,政府就应该收税。
亲生父亲总是告诫他要好好学习,以后就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就能挣到钱。而企业家爸爸却曾经给他说:“你要好好学习,这样你以后就能开公司,就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两位爸爸底层价值观上的不同:一个是只为自己,更多体现的是自私,另一个在满足自己的同时关注社会,体现了爱和对更多人的帮助。
当花钱时,亲生父亲总是小心谨慎,每一笔大帐小账都心中有数,对每一笔花费都要考虑很久,犹豫不决,很担心会亏。而企业家父亲教导他要学会风险控制,只要钱在风险控制内就大胆投资。在面对账单时,亲生父亲总是能拖就拖。而企业家父亲认为一旦逾期就会有罚单金,每一笔罚金都是不必要的开支,因而他会预先支付账单。
通过几个几个片段,已经能够看出两位爸爸在金钱上的不同了。一个是对钱很恐惧,对赚钱的方式不关心,认为钱是靠“节约”而来,最终依然很贫困,另一个是对钱很关心,有高远的追求和理想,不断追求,最后成为富翁。从中我们能够得出一个道理,对金钱的态度至关重要。在我们身边总是有很多人,才华横溢却穷困潦倒,其实正是傲娇的气质使他们低不下头,阻碍了他们的发展。
比如罗伯特就经常遇到这样的人,有一次他在自己的新书发布会上给他的一些读者签名,然后就来了一位女士向他要签名,顺便问了一个问题,女士问:“罗伯特先生,我已经读完你的书了,觉得写得非常好,但是我现在需要一些具体的建议。现在我的情况是这样的,我有英语文学博士文凭,还继续在大学里深造,可是最近我离婚了,带着两个孩子,财务状况非常的窘迫,银行马上要收回我的房子了,为了孩子我一定不能让他们拿走房子,我可不想孩子露宿街头,那我现在要怎么改善自己的财务状况呢?”罗伯特听完就说:“这样啊,英语文学博士是吧,好,现在你最好去找一份销售的工作,卖什么都行,越接地气的那种越好,卖车卖房都行。”那位女士听完当时就炸了:“你说啥?我一个有博士文凭,在文学领域有资深造诣的人,你让我去当销售,你没疯吧?我是诚心向你请教,你干嘛这样侮辱我?
从中我们能够看出,很多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一直深造,一直埋头苦干,用商业思维来说就是只知道做产品而不知道销售。另外就是很多人内心是排斥商人的,尤其是中国人,提到商人就想到“老奸巨猾”,认为赚钱是低级的事。
之所以会有这种心理,主要是学校缺乏对商业方面的教育。因而无论我们现如今处在人生的那个阶段,及时建立理财意识,提升理财能力,都是极为重要的事。
- 3 -
两个关键点
在提高我们理财意识方面,书中一共有两条核心要点。
<1>不要为了钱而工作。富人不会为了钱而工作,意思是还没到赚钱的阶段不会为了一些小钱而工作,他们会非常注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会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自己主要的事业上,就算工作也是为了自己的快乐和成长,而穷人则更会注重短暂的收益,为了小钱而出卖自己的精力和劳动力。
企业家爸爸给他讲了一个道理,中产阶级都有个特性,正如我们小的时候,总被告诫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以后才能有个稳定的工作,才能挣到更多的工资,然后
结婚生子,自己的一生被安排的“妥妥的”,本该充满一切可能的一生却被希望能够稳定。然而经济学告诉他,工资增长的速度永远赶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我们以为随着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更多的工资,但购买力依然没变,于是就像一只被困在笼子里的老鼠一样看似努力,实际是在原地打转。
那么要怎样才能打破这种原地打转的困境呢?首先我们必须知道大多数人为了小利益出卖自己的精力和劳动力的根本原因是不敢面对自己的恐惧和欲望,害怕付不起生活开支,害怕失业……为了消除这种恐惧,他们就会不断地出卖自己的时间、精力和劳动力。而我们,首先要学会直面面对自己的恐惧和欲望。
为此,他的企业家爸爸在他们很小时就在开始训练他们战胜恐惧和欲望的能力。先给他们俩一小时一美分让他们干活,他们拿着一美分感到很开心,过了一段时间后,企业家爸爸问他们,如果你们一直拿着一小时一美分的钱干活,就永远学不到技能,然后问他们想学技能吗,但是那样的话不但他们要干活,还拿不到一分钱,但是能学到技能,他俩想了想,最终说想开一家给别人借漫画书的书店,然后,他们就先学起了怎样销售可乐。
在他们学习技能的过程中,企业家爸爸总是用各种诱惑来诱惑他们,给他们提供其它的工作并不断地加价,但他们依然下定决心要开一家漫画店。在后来的回忆中,作者说在那之后他能抵住任何诱惑,不看重金钱而是瞄准自己的目标,看它能给自己带来什么进步。
<2>学会区分资产和负债的区别。听起来很好区分,实际上我们大多数人都区分不清,我们都知道像日常生活中的钻石和黄金显然是资产,因为放在家并不会消耗资源,短时间内也基本不会贬值,但汽车就算是负债了,因为购买后需要维护,需要加油,这些都是消耗,并且会不断地消耗。
我们经常会听到很多人意外得到巨款后迅速败光,因为他们分不清什么是资产什么是负债,被买入的大量的负债品迅速地拖垮了自己,这也是典型的穷人思维。
然而富人永远不会用该用来买资产的钱来买负债,与穷人相比,他们会用资产产生的利益来购买奢侈品,在搭建好一个稳定的不断生钱的财务体系后才会考虑其它的消费。
总结
这本书虽然出版比较早,但书中的道理却从没过时。这本书告诉我们,不仅要关注自己挣到的钱,更要花心思在财务结构上,我们要养成正确的金钱观,不断地购买资产,才能实现钱生钱,变得更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