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各位家长朋友们大家好,又到了我们每周一课的乐艺父母微课时间!今天给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如何给孩子立规矩》
相信所有家人们都会对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特别熟悉,所有做父母的都会对孩子或多或少的提出要求,但是呢实际上我们还会有看到有很多熊孩子出现!比如说商场里大声喧哗,安静的电影院里,熊孩子们一边听踢椅背一边大哭大闹。高铁里,熊孩子们嬉戏追逐,餐厅里孩子们淘气打闹影响邻桌用餐!这样的场景非常多见,有的人说是家长不管,但很多情况下是家长有所制止,但是还是没有效果。
实际上当我们在抱怨熊孩子的时候,本质上都在说孩子们对规则意识的淡漠比如说,公共场所不懂规则,胡乱喊叫,不遵守学校规章,上课不认真听讲,下课不完成作业,在家里没大没小,作息混乱等等。其实没有天生熊孩子,只有不懂得怎样管教的父母。
管的太少和管的太严的父母在我们身边都不少见,一般溺爱孩子的父母,认为孩子要面临的压力已经很大,趁着现在还小可还是一个快乐的童年,放纵孩子一下也是不会对他造成什么影响,太严格的父母呢,则是认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在不从生活细节上管教孩子,以后怎么让孩子在社会上立足呢?其实这两个观点听起来都很有道理,但问题就出在这,这些父母处理矛盾的方式不是综合考量,而是在爱孩子和立规矩之间做了单选题。这种非此即彼的选择,必然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负面的影响。
过度爱孩子的家庭呢,造成孩子没有规矩,不懂礼貌,不懂得尊重,而后者呢则是让孩子谨小慎微,循规蹈矩,家长们有必要认识到,规矩和爱本来就是统一的。
有规矩的自由叫做活泼,没有规矩的自由叫做放肆,不放肆叫做规矩,不活泼叫做呆板。听起来有点绕口,但是呢,理解起来却是不难。就好比说我们站在悬崖边上,如果这个悬崖上有栅栏,有栏杆的话,我们就可以趴在栏杆上,看悬崖下面的风景,可以在栏杆以里自由的活动,如果没有栏杆的话,我们在离悬崖很远的地方呢,就不敢往前走了,也没有办法在悬崖边上自由的活动。那这个栏杆呢,就是我们所说的规矩。这个规矩,给了我们安全感,也给了我们自由。
有的父母呢,会有这样的一个担心,太早立规矩,担心扼杀孩子的天性,太晚立规矩,担心影响孩子的性格发育,那什么时候立规矩最好呢?
2~6岁,其实是立规矩的一个关键期,两岁以前的孩子没有规则意识,并且缺乏理解能力和控制能力,这个时候呢,家长不要着急,给孩子立规矩,只需要告诉他什么样是对的,什么样是错的。
两岁以后呢,孩子开始进入规则的敏感期,同时呢,他们也开始逐渐具备自主意识和初步判断能力,进入了第1个独立期,这个时候呢,只要家长管教得当,孩子就会从挑战规则到被提醒后愿意配合规则,再到不需要提醒也能遵守规则的一个过程,逐渐成长成一个自律的人。6岁之前呢,一定要给孩子利好规矩,啊,著名的心理学家,李梅瑾教授曾经提出了两个生动的例子,3~6岁的男孩跟家长闹,无非是在地上撒泼打滚,但是等到孩子14岁的时候呢,他就可以离家出走,甚至跳楼自杀,来威胁家长。所以说6岁之前呢,是非常关键的,那有的家长会说了,我现在孩子已经过了6岁了,那该怎么办呢?其实啊家长一定要相信一句话,只要开始什么都不晚,只不过是我们更需要讲究方式方法了,用我们的爱用我们的行动,来向孩子们展示什么是规则,我们的规矩在哪里。
有很多家长会说了,我也给孩子立规矩啊,但是为什么总是不管用呢?那我们要好好的去反思一下啦,我们在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有没有遵守两大原则呢?就是温柔和坚定,也就是我们之前讲的和善而坚定的去对待孩子。
温柔呢,是指家长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生气,语气平和的,给孩子讲道理,在管教孩子的同时呢,让他感受到爱意。长期通过打骂管教孩子呢,只会让孩子变得胆小,怯懦,低自尊心。甚至到青春期的时候能更加的叛逆。
而坚定呢是指一旦制定好规矩,家长就不能随意妥协。比如说,家长跟孩子定好规矩,每天只看20分钟动画片儿,但当20分钟结束,孩子还想再看的时候呢,开始哭闹不休的时候,家长在孩子哭了10分钟之后呢就妥协了,这样一来呢,孩子就知道,他能够以哭闹来威胁家长,下次只会变本加厉,哭20分钟甚至半小时。那这个时候呢,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一定要坚定的跟孩子说,你今天的20分钟已经看完了,如果你还想看的话,那么你接下来的三天时间就不能再看了。这样呢,既给孩子了一个威慑力。又给了孩子一个时间限制,是三天时间不能再看,而不是像很多家长说的,你今天看了以后再也不能看了,这样呢,如果以后他在看的话,岂不是家长的话,就说的不算了嘛。
立规矩呢,则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通过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帮助他成为一个自律的人,建立起受益一生的内在规则。
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如果我们给孩子的爱造成了孩子的自私与懒惰,让孩子缺乏最基本的能力和教养,那这种爱呢,就是贻害无穷的,相反呢,我们给孩子立的规矩呢,造成家的淡漠和冰冷,让孩子的天性受到了压制和扼杀,那么这种规矩呢就是毫无作用的。家的本质呢是内心的归宿,需要的是真诚的关心和亲近。需要的是人情味儿和同理心,家应该是港湾,而不是监狱。
要给孩子立规矩,首先,父母要有规则意识,我们说好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他和孩子的规则建立密不可分,孩子之所以难以养成好的习惯,很有可能是你在给他建立规则的方法上有问题,在陪伴着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呢,孩子对我们的行为耳濡目染,在日常的生活当中,父母首先需要具备规则意识,这样才能在教育孩子,给孩子立规矩时更有说服力,另外还要具有统一性,不要在家里面不能到处乱扔垃圾,而到外面呢,家长对孩子乱扔垃圾的行为呢,视而不见,甚至父母自己也乱扔垃圾,这样呢,无形中也给孩子做了不好的榜样,也没有给自己树立威信,这样呢,你立的规矩,孩子大多都不能很好的去遵守,其次,父母还要有让孩子去承担不守规矩的自然后果,比如说不好好吃饭就必须承担饿肚子的后果,忘记带课本就必须承担被老师批评惩罚的后果,最后呢,要让孩子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每个熊孩子身后都有熊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是父母自我成长的过程,对孩子我们可以接纳所有的感受,但是要限制不当的行为,我们给孩子立规矩并不是为了控制孩子,而是让孩子遵守规则,强化规则意识,我们可以给孩子几个选项,他们需要为自己选择承担相应的后果,这样呢才能让孩子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力,同时培养孩子的爱心和责任心!
那么立规矩呢,要通过哪些方式呢?第1个就是倾听,在给孩子立规矩之前呢,倾听一下孩子的想法,最好是能跟孩子进行一次充分的讨论,而不是把孩子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进行控制,比如说,孩子吃饭没有规矩,东挑西拣用手抓着吃或又总是剩下半碗饭,家长完全可以耐心的询问孩子是什么原因,是因为食物不合口不习惯用筷子还是真的因为吃不下了,倾听呢,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再给孩子制定规则,什么时候开始吃饭,什么时候可以做,什么时候不可以做。如果在调整之后呢,在吃饭没有规矩,在约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帮助孩子完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第2个呢就是感恩,这里不只是给孩子立规矩时,需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而是与孩子相处的每一刻都要拥有感恩的心。发自内心的,感谢孩子的到来,才能让自己有勇气与无数的琐事让人崩溃的问题抗衡,才不会被自己情绪的魔鬼所左右才能更容易的让孩子接受我们的管教。
前苏联教育家杰尔任斯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孩子最喜欢爱他的人,也只有爱才能培养他,当孩子看到并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的时候,他才会努力的听话,不惹父母生气。
第3个就是尊重,给孩子立规矩,需要表达出你的尊重,孩子做客的时候没有规矩,见到别人家的主人不打招呼,喜欢乱动别人家的东西,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理所应当的索要,在餐厅里追逐打闹,在图书馆里大声喧哗等等,我们要尊重孩子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和这个年龄段爱玩爱闹的特点,也要教会孩子尊重他人的感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尊重约定俗成的礼仪。可以跟孩子订立规矩,告诉孩子在这些场所,这些场景我们要保证不影响他人。
第4个就是宽容宽容,不是溺爱,更不是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是在道德和安全的底线之上,几乎可以允许孩子去做一切他想做的事情,每个孩子都会有无知和调皮的时候,某一阶段某些事情上没有规矩,并不是天塌地陷的灾难,也非一定影响孩子的品质和人格,在孩子不规矩的时候呢,我们需要通过合理的方式让孩子看到规矩之美,心悦诚服的接受。
在规矩教育中,父母的榜样作用和宽容心远比强制力更能让孩子学的守规矩。
我们终究无法陪伴孩子一生,终究有一天要目送他远去,如果有什么是我们能为他做的,并且能让他受益一生的事情,那就是给孩子我们全部的爱,并教给他做人做事的规矩,爱孩子是我们的本能,给孩子立规矩,让他成为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大人,是我们的责任,规矩与爱的统一才能成就孩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