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生活在充满变化的时代当中的人还有什么可以把握的话,那就是他自己。面对世界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放弃外部评价,而是转而寻求内心。“寺庙热”就是这一现象的社会反应,当大量年轻人不再寄希望于社会的转变而是去寻求神佛来缓解内心焦虑的时候,是否还有其他的相对科学而且实用的知识或者技巧能让我们达到内心的平静,然后可以持续激励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这个变化的世界中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这就要提起我们今天要讲解的这本书《原因与结果法则》,这本书已经热销了100多年,可以说每一个时代都有一批把它奉为圭臬的读者,这本书在今天非常值得阅读,在正式开始讲解之前,我先来一个灵魂拷问:
有多少人,当你们遭遇失意的时候,会想到去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失恋的人怪对方没眼光;失业的人说上司没人性;没考高分的人嫌试题太难;工资太低的人觉得老板都是周扒皮;别人升职了,你会说小人得志;同事加薪了,你又讲那都是靠溜须拍马......
这样的举例可以无限延续下去,所有问题,所有人都在埋怨人、埋怨环境,但是当所有因素都埋怨之后,我们是否会问问自己“对此,我们应该负什么责任?”
这个时代对自我内心的关注已经越来越重要,从水涨船高的心理咨询就能看出一些端倪,抑郁症已经开始幼龄化,一些孩子从初中开始就被各类抑郁情绪多困扰,我自己很多时候也会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缓解近期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让情绪尽量保持平衡。
这个时代注定有很多机遇值得我们去探索,但首先要对自己忠诚,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内心,正视自己的欲望和内心的不堪,从而通过注入好的思想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毫无疑问,当一个人的内心思想出现问题之后,即便有一千个理由可以为自己的不幸开脱,也只会有一个人对所有相应的后果负责人,那就是你自己。
无论你能做什么,或梦想你能做什么,
马上开始做——
因为果敢中包含着天才、力量和魔力
一个人的思考方式决定了他的所有行为和成就。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写照,我们的行为就是我们思考的结果,我在《正义之心:为什么我们总是坚持“我对你错”》中也提到,我们总是先用感性思考,然后才用理性去给自己找补,很大程度上跟这句话是契合的,我们的性格就是我们思想的综合外在体现。
就像任何植物都是从一粒种子开始发芽,人的思想也是如此,中国人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几千年来老祖宗总结出来的经验,就连孟子的母亲都知道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意味着什么,因此不惜一切代价都要搬家。
我们的思想很重要,我们的行动受制于自己的思想,我们感受到的痛苦和喜悦都是思想这粒种子所结出的果实,这一切都是我们自己耕种的结果。
人是自己的主宰,我们掌握着控制自己命运的力量;如果说思想是一个巨大的武器库,我们在其中既可以锻造毁灭性的武器,也可以锻造出那些帮助我们开创美好未来、让生活变得更好,更加和平、更加向上的力量。
在西游记小说中,当猴哥看到观音菩萨变成了凌虚子之后,做了一番戏谑的调侃:“妙啊!妙啊!还是妖精菩萨,还是菩萨妖精?”
菩萨的回答非常精彩:“悟空,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
佛家的很多观点如果摒除掉神通部分,单纯用来做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你就会发现很多道理跟现代哲学是有高度契合度的。
善恶只是一念之间,这一切的关键是我们调动了哪些思想来为自己的行为服务。人可以随意按照自己的方向培养自己的思想和品格,并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来改变自己周遭的环境和自己的命运。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些都是玄学了吧,这个鸡汤是不是有点变味。命运是个虚幻的东西,猜不透摸不着,很多人做了一些坏事好像也没有受到什么报应?这个世界真的是公平的吗?
稻盛和夫在《活法》中更加细致讲了这一部分,这本书对我也很有启发。他在书中坦言:
看不清因果报应这条法则,不肯轻易相信它,这是因为你只从一个短的时段来观察事物。某种思想和行为要作为结果呈现出来,需要相应的时间。在两年、三年这样较短的时段内,结果往往还出不来。
但是从20年、30年这样的长时段看,因果的吻合度非常之高。自我开始创业以来已有40多年,这期间,我见识了各种人物的兴衰起落。从30年、40年这样的时段观察,几乎所有的人都得到了与他们平日的行为和人生态度相一致的结果。
从长远看,诚实的人,坚持行善积德的人不会总是倒霉;而懒散的人,不负责任的人也不会一直荣耀。
确实,有人干了坏事却未见恶报,因为他运势尚佳或侥幸逃逸;有人做了好事却未见善报,因为他一时时运不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状况逐步修正,结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大家各得其所,进入他们应有的境遇。
原因和结果之间,简直可用等号连接,原因和结果吻合的程度之高甚至可以用“可怕”两个字来形容。短期来说或许不尽然,从长期看,善因结善果,恶因招恶果,因果报应准确无误。
“为善不见其益,如草里冬瓜自暗应长”。中国明代的《菜根谭》中有这样的句子。意思是,行善没有见到报答,好比草丛里的冬瓜,即使人眼看不到,它照样茁壮成长。
因果必报,但需要时间。记住这句话,不要因为一时不见效果而焦躁,重要的是平日里不弛不倦,行善积德,坚持不懈。
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主人,即使是在你最软弱的最无助的时候,你仍然能够通过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如果你觉得艰难,想想那些淘金者,我们要不断向内探求,只有这样才能挖掘出自己思想中的黄金和钻石,从而来塑造我们自己的品格,创造自己的生活,改变自己的命运。
《阴骘录》是明代的一部著作,其中介绍了袁了凡这个人物的故事。
袁了凡出身医生世家,幼年丧父,由母亲抚育,为继承家业少年了凡正在学习医术。某日有一老人突然来访。老人对了凡说,我是研究理法(易经)的,现奉天命,特来向你传授易学真髓。老人还对了凡母亲说道:“母亲或许期望这孩子将来也当医生,但他不会走这条路。他长大后会接受科举考试,会当上官员。”老人就了凡少年的命运作了种种预测:不仅在几岁时参加什么考试,在多少人中排第几名,而且说了凡很有出息,年纪轻轻就会当上地方长官;结婚却无子,53岁时亡故等等。
后来了凡的人生果然如老人所言。了凡当了地方长官后,有一次去拜访一家禅寺,与那里的一位有名的禅师一起打坐。那位禅师看到了凡打坐时神清气闲、无思无念,非常佩服,问道:“你坐禅时毫无杂念,很了不起。敢问你曾在何处修行?”了凡回答自己并无修行的经验,并说起了少年时代遇到那位老人的事情。
“我走过的人生一如老人所言。到了53岁我就将死去,这就是我的命运了。所以我现在已经没有任何烦恼。”
不料,那禅师听罢怒喝道:“本以为你是一个人物,这么年轻已经达到了参悟的境界。想不到你竟是一个笨蛋。难道顺从命运就是你的人生?命运虽属天赐,但绝不是不可改变的,它可由人力来改变。只要思善行善,你今后的人生就能超越命运,向更美好的方向转变。”
禅师解释了因果报应的法则,了凡听得非常认真。此后了凡一心积善,不做坏事。结果据说不可能出生的孩子降生了,寿命也大大超过了老人预言的53岁,最后寿终正寝。
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或许就在一念之间。
头脑中蕴含着巨大的创造性能量,
我们就是头脑,
我们可以随意运用自己的思想工具,
塑造自己本人以及自己周围的一切,
并在这个过程中,
为自己带来无数的喜悦和烦恼。
我们秘密地思考,
事情就这样发生了——
对于我们来说,
周围的世界就是一面镜子
人的意志具有非凡的作用和影响力,当你觉得这些是鸡汤的时候想一想是什么动力让人类进入到太空时代,火箭、飞船、空间站、探月工程这一切难道是自然的产物,这些都是每一代人利用科学知识不断研究和总结,然后利用现代科学实现的,而背后驱使这一切的仅仅只是一个朴素的信念,这就是思想的作用。
对于生活,少一点埋怨,而是多想一些办法,是实际行动,或许命运的前方豁然开朗。
你总能左右自己的命运,那些总是埋怨环境的人注定要遭遇失败,从自己的内心入手,从自身开始去努力,你的灵魂将从此变得自由。
当我们总算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健康的思想,接下去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把思想和目标结合起来,是帮助我们实现内心渴望的生活。
记住一句话“想起来都是问题,做起来才有答案。”
在商业世界中有一个“最小化可行性产品”,这是产品上马欠对市场的测试,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是先制定一个可以完成的目标,这个目标不要定得太高,而是在保持难度的情况下又能通过努力而实现,一旦我们开始这样去训练自己的行为,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得到正向反馈,从而开始转动自己的飞轮。
查尔斯·都希格(Charles Duhigg)在《习惯的力量》这本书里说,习惯有三个元素,线索、行为、奖励。线索就是一遇到这个事儿,就启动这个习惯,行为就是具体动作,而奖励就是你得到的正向反馈,然后不断加强这个习惯。比如,无聊是一个线索,不停地刷手机是行为,奖励就是用微博、抖音来打发无聊,但这种奖励只能浪费时间,是一个坏的习惯机制。
强迫自己不看手机是很难做到的,你能做的,是替换习惯机制里的“行为”和“奖励”这两个环节,用另一个同样能带来愉快的行为,比如说用运动代替看手机的行为,换来的奖励就是更充沛的体力。
我们每个人都要去寻找自己的热爱,并且培育一两个自己的兴趣爱好,这会让自己能够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找到内心的平静。就拿我自己来说,工作上压力大、回到家还要承担起多重身份,周末还要带娃,身份焦虑使我变得精神憔悴,而如果在这个时候开始写作,利用自己擅长的技巧,一旦进入到心流状态,很多情感焦虑自然而然就褪去了,取而代之的是永远一副打鸡血的面貌,这是转移了内在的需求而是文字填满了这部分的需求,让我得到了平静。
Ps:如果你有兴趣爱好,你平时就够忙了,那还有闲暇时间想东想西,我们日常所想事情多半都是无来由的,而且对半是自己对自己的内耗。
今天我们分享了《原因与结果法则》这本书,同志们干了这碗鸡汤,继续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