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通史98
今日启发:
Elton:
古代文化的全盛(一)
大和绘与绘卷的诞生
“和风”
这幅“大和绘”虽是描绘净土信仰的宗教画,但背景以温和的色与柔媚的线,勾画出一幅日本抒情式的风景画;宁静的小山与原野,柔和的远山棱线。小山丘麓有家屋和农夫,河水流淌,小舟荡漾,野马嬉戏。有的画面,小山上绽开了丛丛的山樱。有的画面,小山丘长着秋草,还有几匹鹿和飞翔大雁的姿影,以及从右至左流贯于画面中央小山间的涓涓流水,水边还留下了残雪,枯萎的芦苇随风摇曳,还有草房、家屋和寝殿式的楼阁……各个画面,组成一个大画面,展现了春夏秋冬四季时令的变化,体现了日本人纤细的季节感。这种明显有别于中国式结构严谨且多画悬崖峭壁、高山峻岭、滚滚波涛的山水画,说明日本式的山水画构成法已经相当成熟,标志着“大和绘”在风景画、风俗画领域已结出了丰硕的成果。现存的“大和绘”作品,还有法隆寺东院绘殿内壁的《圣德太子画传》。这幅大画面的隔扇画,是于延久元年(1069)由摄津国画师秦致贞(又写政真)绘制的。描绘了圣德太子诞生前后及其一生的事迹,其构图法与平等院凤凰堂的“壁扉画”相似,背景是由山水与建筑物构成,以远近法描绘山冈和小山,河水环流,其间配上许多大小不一的房屋,构成太子故事的舞台。还有素描宫廷仪式的情景,以及法会、狩猎、战争的场景和相关人物的活动,具有奈良时代以来的古风传统,在技法上进一步和风化,展现了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与上述肖像画《圣德太子像》,形成了和汉绘画不同形式的鲜明对照。此画虽经后世修补,但从整体构图来看,基本上保持原作的风貌。
图片
“物语绘卷”
总括来说,平安文化时代,完成了日本绘画的民族形式,其后发展为以“绘卷”为主体,“大和绘”走上了蓬勃发展之路。日本“绘卷”,从奈良时代始创以来,一直流行至十七八世纪的江户时代,成为“大和绘”的主体组成部分。日本“绘卷”艺术的最盛期是在11世纪至12世纪平安时代中后期,主要分宗教性和非宗教性两大类。上述的《北野天神缘起绘卷》《松崎天神缘起绘卷》等属于宗教性类,非宗教性的“绘卷”,又分“文学性绘卷”“说话性绘卷”“风俗性绘卷”三大类,显示出极大的艺术创造性。在非宗教性的“绘卷”中,“文学性绘卷”是有其传统的,不仅在日本“绘卷”中,而且在整个日本绘画史上,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是由绘画与文学交流而形成的一种日本独特的绘画形式。在“文学性绘卷”中,“物语绘卷”尤其重要。“物语绘卷”一般是由宫廷画师制作画卷、书法家书写优美而简洁的词书,这些词书反映了物语的故事,是帮助在“绘卷”中诠释物语文本的。也就是说,词书是根据“物语”各段不同的内容而书写的,再配以丰富多彩的绘画,以加深“物语”的文化底蕴,立体而形象地再现作家在文本中所追求的美的情愫。这样,既可以满足人们对文本的审美需求,也可以扩大审美的空间,让人们在图文并茂的“物语绘卷”中得到更大的愉悦。所以,“物语绘卷”一诞生,就为后宫女性读者喜爱鉴赏,甚至成为对年轻贵族女性感情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最早出现的文字绘卷是将《竹取物语》和《伊势物语》绘画化。紫式部在《源氏物语》“赛画”一回中有这样的记载:后官评“物语绘卷”时,以《竹取物语绘卷》和《伊势物语绘卷》作比较,评说:“这《竹取物语绘卷》是名画家巨势相览所绘,由名歌人纪贯之题字。用的纸是纸屋纸,用中国薄绫镶边。裱纸是紫红色,轴是紫檀的。这是寻常的装潢。”这可以说明,《竹取物语绘卷》和《伊势物语绘卷》是“物语绘卷”的鼻祖。由此推测,最早的“物语绘卷”于10世纪初叶已经问世,但现已全部散佚。目前所藏的这两种绘卷的各种版本,大多是从镰仓时代至江户时代制作的。日本古代的其他“物语绘卷”均如此,同一种物语作品,不同时代用不同形式将它绘画化,都存在各种不同绘画形式的版本。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