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的回信在广大电影工作者中引发了热烈反响,也为我们深入思考电影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新视角。
榜样为灯,照亮崇德尚艺之路。田华、王心刚等8位电影艺术家,宛如电影艺术天空中璀璨的星辰,他们用一生的坚守与热爱,为中国电影事业增光添彩。总书记在回信中肯定了他们怀着对党和人民的热爱、对艺术理想的坚守,塑造出众多经典银幕形象。这些老艺术家是崇德尚艺的典范,他们的德,体现在对艺术的敬畏、对名利的淡泊,以及始终将人民的需求放在首位;他们的艺,通过精湛的演技、对角色的深刻诠释得以展现。从田华塑造的“白毛女”“党的女儿”,到王心刚演绎的一个个刚毅深情的角色,他们的作品跨越时空,至今仍深深打动观众。他们就像一盏盏明灯,为后来的电影工作者照亮了崇德尚艺之路,激励着新一代电影人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先修德立身,以高尚的品德为基石,打磨艺术技艺,攀登艺术高峰。
生活为土,滋养精品佳作之苗。“扎根生活沃土”,总书记的话语为电影创作点明了关键。生活是电影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恰似肥沃的土壤,滋养着精品佳作的幼苗茁壮成长。回顾那些经典电影,无一不是深深扎根于生活之中。《董存瑞》的编剧深入部队生活,与战士们同吃同住,才让董存瑞的形象跃然银幕,充满生命力。在当下,电影工作者更应深入生活一线,去乡村感受乡村振兴带来的巨变,到城市社区体验基层治理的温度,走进科技创新前沿捕捉时代的脉搏。只有脚踏生活的土地,真切感受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能引起观众共鸣的作品,让电影这棵艺术之树,在生活的滋养下枝繁叶茂,结出累累硕果。
自信为帆,扬起文化传承之船。文化自信是电影创作的风帆,助力中国电影在世界文化的海洋中破浪前行。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这是我们电影创作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古代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到现代的奋斗历程、社会变迁,都是电影创作的丰富素材。电影工作者应坚定文化自信,挖掘本土文化宝藏,将中国故事以独特的电影语言呈现给世界。像《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中国传统神话为蓝本,进行创新改编,在国内掀起观影热潮的同时,也在国际上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以文化自信为帆,中国电影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国声音,让世界通过电影这扇窗口,认识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使命为桨,划动繁荣发展之舟。在新征程上,电影工作者肩负着繁荣发展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的使命,这使命就如同划船的桨,推动着中国电影事业不断前行。如今,观众对电影的需求日益多样化,电影行业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电影工作者要以总书记的回信为动力,紧扣时代脉搏,创作更多讴歌时代精神的作品。无论是展现科技创新成果的科幻电影,还是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都要以高品质、高水准为追求,为观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电影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国电影在全球的影响力,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电影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为电影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广大电影工作者应牢记嘱托,以榜样为引领,扎根生活,坚定文化自信,勇担时代使命,努力创作更多精品佳作,在电影创作的新征程上,书写属于中国电影的辉煌篇章,为繁荣发展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