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回信,高度肯定电影工作者在文艺事业发展中的贡献,寄语广大电影人勇担使命、守正创新,为繁荣发展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注入强劲动力。这封回信如春风化雨,为新时代电影事业发展指明方向,激励着电影工作者以光影为笔、以情怀为墨,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华章。
一、坚守初心:以人民为中心铸就精品力作
“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回信中强调的“坚持为人民创作”,深刻揭示了电影艺术的本质属性。电影工作者需走出“象牙塔”,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社区街巷,在火热的现实生活中捕捉灵感。从《我和我的祖国》以小人物视角折射时代巨变,到《山海情》用真实故事展现脱贫攻坚壮举,这些作品之所以引发共鸣,正因根植于人民生活的沃土。电影人应建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长效机制,通过设立基层创作基地、组织采风活动,让镜头对准快递小哥、乡村教师、科研工作者等平凡英雄,用光影记录他们的奋斗与梦想,让作品成为时代精神的生动注脚。
二、传承文脉:以中华美学精神涵养创作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电影创作的“根”与“魂”。回信中提到的“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要求电影人从历史长河中汲取养分,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传统神话被赋予现代价值观;《长安三万里》以诗为媒,再现大唐气象,这些作品证明,传统文化并非尘封的典籍,而是可激活的创新资源。电影工作者需建立传统文化研究团队,深入挖掘典籍、文物、非遗中的故事素材,通过现代叙事手法和视听技术,让“中国风”与“国际范”有机融合。同时,要警惕对传统文化的肤浅化运用,避免将文化符号简单堆砌,而是要理解其精神内核,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三、勇攀高峰:以创新精神开拓电影新境界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是回信中反复强调的理念。在技术革命与审美变迁的双重驱动下,中国电影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从《流浪地球》系列开启中国科幻电影新纪元,到《封神第一部》探索神话史诗工业化路径,这些突破印证了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关键作用。电影人需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加强与科技企业合作,推动虚拟拍摄、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创作中的应用。同时,要突破类型片创作定式,鼓励“小而美”的艺术电影发展,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让不同风格的作品都能找到市场空间。通过举办国际电影节展、参与全球发行网络,中国电影方能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站在建设文化强国的历史方位,电影工作者当以回信精神为指引,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唯有坚守人民立场、传承文化根脉、勇攀艺术高峰,才能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让中国电影成为展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窗口,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光影力量。
南平市延平区峡阳镇林熙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