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仿佛陷入了到了两个极端,一个是在大学中寻找乐趣,一种无用的短半衰区的乐趣,在乐趣之后并不会得到什么,乐趣也同样维持的很短暂,因此只有不断的寻找乐趣,才可以变得快乐,至少短暂性延续的快乐变成了长期的,但他并不会为这类学生带来任何实质的收益,这大概也就是为什么国家要求增负的原因,而另一个极端,则是学生为了自己在自己未来的简历上增加的那一行那一类而进行着不断的练习,不断地考试与尝试,他们得到了许多的证书,但他们陷入了焦虑,一种不断获得但又认为得到永不满足。有一个全球性的大学生调查,说现在百分之97的大学生陷入了焦虑,百分之47的大学生极度焦虑,这样来看,这两个极端,无论是在一直寻找乐趣,还是在不断地学习考证书,都陷入了焦虑,寻找乐趣的大学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无法阻止自己,这种习得性无助同样将他们带入了焦虑的洪流。
无法准备的说明这两类人的好坏,但其实这是一种通病,而作为他的解决办法,也是相同的,习得性无助的学生产生焦虑,而进行不断学习的学生产生压力,那如何才能改变着一种现状,首先要知道压力不是坏事,而焦虑也可以促进行动上的改变。会不会有这种感觉,当我们在做短半衰期的事情时,结束后总会想要改变,因此我们就会有一个新的目标,先无论实施与否,目标可以让我们专注,更叫具有适应力,设立目标有利于我们成功,因为大脑不喜欢“不一致性”,它可以然我们更加关注事件本身。因此看来,目标是本身是一件好事情,好的做法,那我们如何选择自己的目标,才能够不会变成一时兴起,这里有一个认知,就是发现自己的自我和谐目标(即内心最想要做的的事情,而不是不得不做的事情,目标本身并不会获得幸福感,但当我们有了归宿,并让我们不会去过度关注与过程无关的其他事情,这就会让我们感受到过程的乐趣。自我和谐目标是一种自我知觉能力,可以解决一定的问题(焦虑),更努力也更容易成功,从而引发更多(目标强化),完成许多目标之外的事情。
面对冲突的最好方法是制定和谐目标,反过来,制定目标也可以缓解冲突,例如蜡烛在房间里,无需很多,一根就可以照亮整个屋子,这是一种涓滴效应(A trickle effect).
具体应该怎样做呢,我们不应该关注于我们生命中没有的,更要关注与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A.写下来——B.制定最早期限——C.细分化(明确具体)这会给我们力量,自己突破自己。自我实现预言,最重要的是,自己相信自己,制定一个长期的目标,将其细分化,制定计划,形成习惯,使其成为一种例行公事。要记住,压力永远都在,更好的去调整,去恢复它。
sprint——recovery——sprint——recovery——sprint——recovery
将计划的任务,进行冲刺恢复式的练习,会使我们更有效率,而且更加快乐。recovery可以是冥想,吃饭,睡眠,不可太长也不可少于15分钟。 而对于习得性无助的学生来说,需要的是养成良好的习惯,首先认识到自己寻找乐趣的目的,一个反面的事例背后总会有一个好的事例,例如我和朋友玩游戏时我会发现其实我潜意识中将一起游戏当做一种交际的手段,为了和他们更好地相处,有更多的话题。但我发现这并不是必要的,因此我可以抽身而出。我们需要塑造习惯,这时习惯也会反过来塑造我们,建立一个例行公事是需要自制力的,因此,当我们进行某一计划时,不可过多,最好是一两个,但当其实行21天后,就会变成例行公事,不再需要过多的自制力,如同每日起床刷牙一般,有时早起不刷牙反而会觉得不习惯,这就是例行公事打破时,会失去重心,反而不会过得十分愉快,因此大脑会在潜意识中要求你这么做,一种认知重建。认知的不同会决定一个人的状态,我们要懂得沉浸。在意识到自己做些无用功背后的原因后,我们才可以更准确的认识到自己,明白自己潜意识的目的。进而新型更好的选择。
从现在开始改变,无论是焦虑还是压力,总可以改变,认识到问题的实质远比做出一个决定要重要的多,现在,离开手机,发现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