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二天:刻意练习,可以创造奇迹
今天由页页导师精心引导我们进行了《刻意练习》第二章第二天的课程学习:刻意练习,可以创造奇迹。
通过今天的课程的学习,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两点。
1.“通过清醒的、刻意的练习,以我们期望的方式来塑造大脑,包括你的大脑、我的大脑以及任何人的大脑都是可能的”。
从本章中我们了解到:无论是科学家对伦敦出租车司机的大脑的研究,还是对盲人老师触摸凸起的点字盲文以及患老花眼的人员的研究,种种迹象都说明:我们的大脑的确可以通过一定的刻意练习,创造出让人们意想不到的奇迹。
这一点让我既感到非常既兴奋又激动。同时也增添了我下定决心坚持学习下去的很多信心。
但是,回到现实的生活中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又不能过于高兴和激动。因为,之前发生在自己以及身边的人身上的诸多事情,让我清醒地认识到:要让我们的大脑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式来达到我们某些方面的要求,其实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首先说说发生在我自己自己身上的印象深刻的事情吧。
说到这里,不由得又想起n年前在南京求学时,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二胡演奏课程的事情来。
回想起来,年轻的我在那个时候只是随意按照老师的要求,每周进行了一些练习,而且很多时候都只是在上课前后进行一些练习。特别是刚刚学习二胡演奏课程的初期,因为不熟练,也没有掌握好运弦的一些技巧(每周末上一次二胡课),拉出来的声音,用“鸭子的叫声”(简称“鸭叫”)来形容,最贴切不过了。[捂脸]
为了不影响到室友们休息,我常常是躲在学校池塘边的大树底下偷偷地练习。因此,那仅仅是完成任务式的,没有人听的盲目的瞎练,反馈就更不谈不上了。正因为没有坚持长期的、系统的、有规划的刻意练习,直到后来学习的兴趣逐渐变淡,直接导致学习的效果不佳。
因此,虽然说是参加过二胡课程的学习,其实到现在也只能勉强拉一些简单的曲子而已。并没有达到我自己想要的那种不管看到什么二胡曲都能演奏出来的程度。
由此可见,并不是只要我们进行了某些方面的练习,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了塑造我们的大脑,从而创造奇迹的。而是必须通过清醒的、刻意的、有目的的练习,并持之以恒地进行,大脑才会通过我们对它的运用而发生变化,从而才能达到塑造我们大脑的效果。
2.走出舒适区,不断挑战自己,才能让我们的大脑不断强大,不断创造奇迹。
大脑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如果我们想要大脑一直保持良好的状态,并让它随时为我们进行优质服务,必须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坚持长期刻意练习,不能偷懒。
当我们通过对某些方面的技能进行一定时间的清醒的刻意练习后,或许会达到一个暂时让自己满意的状态或结果。这个状态或结果会让我们觉得舒服、放松,有一种稳定感。而我们的身体和大脑也非常喜欢这种所谓的“舒适区”。
像我自己就常常会不知不觉地处于这个适合自己的“舒适区”中,忘记了要继续进行更高层次的努力,尝试着走出来。从而达到离舒适区不远的“甜蜜点”。
那些不管是历史上的,还是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行各业的伟人和牛人们,都是在自己擅长的某一领域中不断挑战自己,在到达n个“舒适区”后又不断向不远处的“甜蜜点”挑战,才能不断创造奇迹的。
当然,《刻意练习》书中也强调了:我们所进行的挑战必须适度,不能把目标盲目地定得太高。一旦发现目标太高了,我们可以及时通过反馈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状态。
这里,还是关于乐器学习的事情,只是是发生在我儿子身上的。
他前年暑假时,利用中考结束后进高中的一段空闲时间,进行了吉他入门课程的学习。我感觉他是真心想学习吉他。在精心挑选了一款自己喜欢的吉他后,他坚持在那个炎热的暑假时,每天下午冒着高温酷暑提前半小时赶到培训学校上课。为的就是在那里能多抓紧时间弹奏吉他向,多向老师请教。
回家之后,常常也是舍不得放下手中的吉他,经常一弹就是很长时间停不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刻意练习,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老师的肯定。培训班结束后,他自己还是坚持经常在家练习,从不间断。琴艺也越来越好了。
可是,后来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孩子都没怎么碰吉他了。
我有些奇怪,某天随意问了他没有继续练琴的原因。后来我了解到:原来是他没有满足于吉他培训班老师送给他的那本简单的吉他新手入门琴谱。而是自己另外在书店又买了一本难些的吉他弹唱精选书。
可是他买的那本琴谱的大多数曲子,对于初学吉他的他来说太难了。我建议他重新上网搜索了一本合适他的吉他演奏书。
不久后,新买的吉他书到了。儿子非常喜欢,弹奏吉他的时间也更多了。我又听到了熟悉优美的吉他曲了。
现在,儿子不管看到什么曲子,都能快速而流畅地弹奏出来了。
由此可见,在刻意练习过程中,我们想要不断进取,确实需要不断挑战自己的舒适区。但同时也要注意,挑战的难度不要过高。物极必反,过高的目标可能会让我们望而却步或是徒增烦恼,而达不到我们想要的目的。
加油吧。也许真的有那么一天,我们的大脑会像植入芯片一样,存储大量的知识,从而随意地为我们服务。让我们不断挑战舒适区,创造各种奇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