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手段目标化的问题
今天听了答疑才意识到,之前一直犯了手段目标化的错误。例如15年的年目标中,有读××本书,看××部电影,做××次分享,跑步××公里等。但是我并没有思考过,我设置这些目标的目的何在?读书××本,设置这些数字指标本身其实并没有意义。读书是我为了加深对某个领域的了解所要采取的手段,跑步是我为了健康所采取的手段。而我真正的目的,是想要通过读书,通过跑步,来达到我对某个领域的了解,来获得健康。另外,我个人以为,如果把这些手段作为目标的话,在执行的过程中可能会失去动力。
2.请问,为什么说,一周从周日开始?周回顾为什么要周六就开始做?假如周日还有任务需要完成,周六回顾时如何处理?
时间的概念本身就是用来认识世界,或者管理的方式
通常星期天放假,我们可以留一天进行缓冲,调整好状态。
3.关于资源包
资源包=流程+系统。例如组织了一场会议,在会议之后总结了一套经验流程,下次你再做这个事情的时候拿出来按照这个资源包就可以快速做好了,或者你交给任何人都可以按照你整理的资源包迅速做出来。这就是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吧。我们工作上的业务流程,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把流程整理出来,这样在科室新进入业务人员时,也可以更快更好地上手,避免口耳相传带来的不全面性以及可能产生的差池。
4.如何找到自己的兴趣?
目标可以定位为:安排自己参加出去参加没有参加过的活动,并且每一个活动参加3-4次。我今年的目标初步便可以定位:参加俱乐部的线下活动5-6次、拆书帮3-4次。
5.如何提升自己的职场能力?
四步走:
一.勤沟通,摸准岗位具体要求。比如通过沟通,了解领导对我的要求?
二.深观察,观察你以前没有注意到的隐性要求,四象限(清晰的职位要求,模糊的职位要求,清晰的组织要求,模糊的组织要求)清晰的组织要求:上下班时间 模糊的组织要求:企业文化,潜在规则等
三.看趋势,时刻关注职位的变化趋势,提前做好准备。如何预测?如果处于体制内的话,是否又有区别?
四.跟导师:尽量选择优秀者来做职业导师。其实,单位里的很多同事和领导,工作经验都比较丰富,有的人严谨,有的人对业务比较熟悉,有的人效率较高,做事有条理,都有值得我学习的闪光点。作为新手,首先得吸收别人的长处,同时可以扩大眼界,向互联网上的优秀的人学习。
提升能力:
目标差距计划结构(grow模型)
(小步快跑才能有大收获)
一.定目标,定下来该阶段能力上限的能力提升目标。我想目前我还只是一个职场新人,目标的制定既不能太好高骛远,当然也不能过于鼠目寸光,限制了自己的发展。
二.找差距:现状和目标之间的差距。和自己的标杆或者目标职位之间存在着哪些差距?
三.做计划:制定清晰的阶段性的能力提升计划。
四.调结构:把擅长和喜好再做成四象限,调整能力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