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众媒介的发展,互联网在外面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人人皆是传者,人人又是受者,我们可以在网上大胆的表达我们的观点。何如解读民意?如何引导公共舆论?成为一个重大的命题。
什么是舆论?作者用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询没有信息准备的人,让他们对那些他 们很少曾经考虑过的话题发表意见的结果是完全可以预测的:他们的意见陈述给出了每一个粗浅之处的表征。虽然对同一个人进行重复询问,但是意见陈述却是随机摇摆的。问卷构造十分微笑的变化,比如调整一下问题的顺序,都能引起整体舆论5到10百分点的变化,甚至会翻倍。大众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具有不稳定性、大众舆论具有“回答效应”、“问题用语效应”。
作者的逻辑很直观:某路人,每天接触各种政治信息,他从中吸取一些,内化成自己的观点,然后有人派发问卷的时候填出来,就给公共意见的形成贡献了一个小分子。接收信息,然后接受信息,政治宣传变成个人的政治观点就是这样一个两步走的过程。不过有人不关心政治,有人过度热情;有人本来就保守,有人本来就自由。这样即便电视台同一个时段播放同一个节目,不同的人接收到的信息量就不同(比如不同的人追不同的美剧~),然后因为本来各有偏好,最后对信息的接受程度也不相同。接受信息之后,某路人也不一定就会一辈子都不停地表达这个新获得的政治观点。更重要的是,他到底有什么观点,研究者只能通过让他填问卷才能知道。路人甲不会天天不停填问卷的。隔几年甚至几个月再填问卷的时候,心情不一样,感受不一样,即便是同一个路人,在同一个问题上,也会做出和前一份问卷完全相反的答案来。而且一个总体上保守或自由派的人,填同一份问卷也会选上几个不保守或者不自由的答案。要做到一以贯之是件很理想化的事,人人都多少有些脑残倾向。
作者用了大篇幅来写政治事件,从政治信息的强度,路人的政治参与度,以及路人原本政治立场的坚定不挠度。而后就是长达大半本书的数据建模分析,用越来越复杂的公式和曲线来分析这四个因素的作用是如何体现在历次民调结果中的。细节很杂,不过也得到一些有趣的结论,但最主要的结论是,他这个模型是很牛,覆盖面很广的,还原度很高的。
作者开篇就说了,他关心的不是模型,而是理论。所以最后他又写了个关于精英操纵民意的结语。民意是用来壮声势的。也别说谁洗脑谁愚民了,忽悠不明真相的群众是一个基本的政治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