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最大的事也不过是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只为遇见身着红衣的月亮。
可我要说的并不在月亮
赏月之后回到家中,母亲走过来说要给我分享一篇文章,定睛一看教育类,为什么分享给我这个为人父母还得十几年的人?我大致浏览了一下,我便笑了
为何?
此处又不得不说起《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因为那篇文章里面讲了一个小故事:蹲下来从孩子的角度看世界。但是这个内容却恰巧以90%的相似度出现在我下午刚阅读过的内容中。当然,看过这本书的朋友一定知道,这是一本精神病人访谈记录,那个故事出自一个被别人视为精神病人之口真实的事。
那么问题来了
我不知道故事的出现和精神病人的出现哪者在先,当然,如果前者在先这个世界便看起来一切正常,那么如果后者在先呢?
这个世界就变成了正常人用不正常人的话让更多正常人接受本不正常的事情。你不觉得很有意思吗?
这是我笑的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在于我们深处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也是仓促,我也相信每个家长都看了不少诸如此类教育类文章,但是真正受益的有多少个?
简单的例子:我母亲认为这是好文章,她或许也确实阅读完了每一个字,但是明天若是我不能让她十分满意,不能十分听话,她也依旧是原来的模样。这也十分正常,因为我自己阅读过很多鸡汤散文,但生活也还是那样。
我也开始明白,为什么有的书经久不衰,因为值得深品。说实话网上的文章大多数都成为我的过眼云烟,可是我曾经看过的书籍却记忆犹新。
为什么这类文章不能触动我?因为这些文章写的是作者已知世界观里的生活,而经典的书籍写的则是一个时代的三观。他们让我们真正懂得反省,因为一个人不反省就不会进步。
我每次做错事都会首先反省自己,同时补救,可是家长那一辈人并不在意你思想的进步,只会在意你是不是又搞砸了然后不分青红皂白的责备。你为自己争辩,就会成了顶嘴。
我觉得昨天我和我妈很有意思的对话
她忙着刷东西让我帮她取个东西
我问她在哪
她就随便指了个方向,其实在下面的柜子,但我觉得是上面的也不太确定,我又问她上面还是下面
她没有理我
结果我只能在上面翻箱倒柜的找
结果当然没有,她突然说:你在上面翻什么呢,那东西在下面啊
我可能带了点小怨气我说你没告诉我啊
结果母亲感觉立即来了怒火,我没告诉你你长着嘴干嘛的,不知道问啊,你现在越大还越说不得了,给我带什么脾气啊
我只觉得有点可笑
反正身边的很多人都不会反省自己,吾日三省吾身也如同虚设。我以前的阅读速度还是很快的,但是逐渐地我发现如果过快读完一本书,你什么也收获不到,几个月后你或许只记得少的可怜的情节。所以我现在故意放慢了阅读速度,为了反省为了思考。
当然自己也没有那些作者的智慧,但我想拥有自己的思想,在我眼里这绝对是一件很酷的事情。我不要求自己每天活泼开朗有活力,也不要求自己一定活的多么惊天动地精精采采,我只希望自己有冷静的头脑,遇事沉着,坚持自我反省,坚持阅读,有自己那一套独特的风格就很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