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启发问题:“你可能写过一些日记、一些文章或者一些分享稿,当你以第三者身份再去读的时候,感受如何呢?是亲切、有趣,还是晦涩、平淡呢?”
<问题说明>
小伙伴们平常或多或少都会写点字。我说写点字的意思是,就是会写点日记,写点文章,写点汇报,写点总结啊等等。你是一股脑一下子写完了,还是考虑一下结构再落笔,还是也会考虑下用词、表达呢?
磁石诚实的说,过去语文成绩不好,没什么素材,写作文非常费力,能够把字数凑够就不错了。以至于到后面很长时间,都是一股脑赶紧写完的模式。当然后面带领小组、做拆书分享、做主持后,加上阅读阅历积累了许多,所以改变比较大了。那么,更好的写作思路或者说写作心态是什么样的呢?
剽悍一只猫在《一年顶十年》中的一节“你在对着谁敲键盘”写到:
写作不是自说自话,而是跟人交流、分享。
我们写的文章,要让人愿意看、看得懂、看了之后有所启发。打字的时候,要想象自己在对着一群人讲话。如果没有“对象感”“分享感”,很容易写出“自嗨”的文章,也许你自我感觉良好,但读者却无感。
刚开始写微信公众号文章的时候,我会经常像写演讲稿一样写文章,还会认真想象自己上台对着很多人演讲的样子。这样做确实很有效。后来,很多读者跟我说,我的文章通俗易懂,让人感觉非常亲切,就像是我在面对面跟他们讲话一样。
读完这段文字,不知道有什么收获呢?如果有收获的话,可以试着修改修改以前的文字,或者再写新的文字的时候带着“对象感”“分享感”。
磁石试试主动带着“对象感”“分享感”码点字
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磁石,能够做指南针的磁铁石。(突然发现,带着这种心态码字,总觉得有点想扯的节奏)
我就分享分享最近带写启发日记的感受吧,用四个字说就是厚积薄发。
厚积是对自己厚积。要想写好一篇启发日记,准备问题需要的知识点,磁石至少需要半本书到一本书的准备。从略读到提取概念,到比较其中的概念,看哪个更适合更简单的应用。当然后面是磁石亲测有效的实例,也必须是实打实做过的,没有实践的空谈就是耍流氓。这样才能形成最后一千字左右的每日一问+一答,不是益达木糖醇。磁石自己在其中的收获是最大的,特别体会到费曼技巧的以教促学的原理,也是倒闭磁石多输入多输出,造福小伙伴,也造福自己。
薄发是对小伙伴们薄发。磁石对于小伙伴们跟写的期待是,每天200字,能够小小的应用一个知识点就好,养成一个小小的习惯。不过实际过程中,小伙伴们有自己的工作,有其他的学习,甚至还有写其他的日记,都挺忙,剩下写启发日记的时间就不多了。这样导致有的小伙伴差点中断,好在最后还是坚持过来了。不仅仅时间上有限,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深度工作》这本书里说到,人一天能够深度工作的时间最多不过4个小时。这样就要求磁石准备启发日记的时候,知识点要更易懂,实践要更易行。培训师的价值就是把复杂的东西变简单了,这中间的转变就是培训师的功夫。
虽然每天写启发日记是个小习惯,但磁石特别期望半年一年之后看到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