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朋友问我:你在生物学方向都拿到硕士学位了,又转到IT行业,学过的知识用不上,会不会觉得可惜呢?
仔细想过之后,发现朋友还是着重外在知识上,这也是中国教育纠结的地方,在K12教育中我们往往注重外在知识的记忆,而非能力的运用,这直接导致了高分低能的现象。
读研时,导师会给我一个课题,剩下的就是靠自己去完成这个课题。首先,我会查阅全部与该课题有关的前沿文献。在阅读文献时,我会追溯原理,研究作者的试验方法及实验原则,验证原始数据与结论的匹配度,看作者得出何种结论,以及还有哪些疑惑。在充分了解这些后,我会思考当前课题面临哪些问题,通过什么方法解决这些问题,该方法是否经济,实验会有什么样的预期,需不需要交叉验证。在权衡了这些问题后,最后选定合适的方法进行实验论证。
实际上UE设计很大一部分工作与上述处理问题的思路共通。流行趋势的了解、需求分析的思考、信息的组织、方法和原理的运用、多方案的权衡、分析影响的MECE法则等,这些方法都可以在实验中找到相似的影子。只不过试验中的分子反应不能被肉眼可见,只能通过结果数据反推结论,而在UE设计中,页面的布局、交互、操作流程、色彩都可以落实到原型中,通过权衡用户、商业和技术确定方案。Scott Klemmer说:原型是用来解决不可预知问题的,同时它又是一种沟通工具。通过原型可以直观的看到如何解决用户的需求,有问题时,还可以快速迭代。
UE设计师需要掌握多学科专业知识,当然包括生物学(主要是人体学、神经学、生理学、生物进化等),学的不是用不上,而是知识的融合运用会更多,体现了综合能力,相比原先的工作,我更喜欢这种具有思考性和创造性的工作。转UE设计确实是一种挑战,好在自己本科时修的是师范方向,在教育行业稍占优势,原先的网页设计及建站、文档撰写、数据搜集及处理、项目管理的经历也让自己在UE道路上走的更顺畅一些。
UE设计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始终保持一颗爱生活、爱学习的心,在兴趣、素养、思维、技能方面不断充实自己,项目中及时总结、记录疏忽点、多讨论、不忘向前辈学习、留心好的设计,以好的态度和理念影响他人。
最后还想说:UE设计师更需要时间的磨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