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和二
1、是否有意愿去改变是改变的前提
2、觉察:自己的感受,念头
3、接纳——看见自己生命的状态、感受,陪这样的自己待一会儿,接纳当下的自己。
4、选择 :可以继续保留原来的生命状态,因为它能够保持这么长时间存在,一定有理由;也可以选择忘掉过去,想想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可以有哪些策略?可以寻找经常会出现的恐惧点进行突破。
问题三:
1、父母与孩子价值观不同,没有好坏!可以和孩子讨论,与孩子平等交流彼此的感受和需要,探讨满足彼此需要的策略。
2、给自己的能量续杯,关爱自己。“因、缘、果”理论:因:父母内在不平静,要多照顾自己。父母的生命状态其实比语言对孩子的影响更大。孩子是时刻在看着我们如何做的。我们焦虑的状态会给孩子有负面的影响。“缘”:孩子不按时做作业。“果”:我很生气,焦虑。一切问题要从“因”上解决。
“凡人畏果,菩萨畏因”。有智慧的人看中原因。
3、界线—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需要放手给孩子,这需要一个过程。妈妈不要把孩子现在的状态当成永恒。父母可以问自己:“孩子现在不认真学习,孩子以后就一定没有幸福的人生吗,孩子的人生就失败吗??这是事实吗?”经常保持这样的觉察,让自己回到当下,摒弃负面念头。
父母觉得孩子认真学习,感觉孩子一定会考上好大学,父母会感到幸福、有面子。否则就会焦虑,没面子,担心孩子如果不认真学习,就会没有未来…其实父母内心真正的需要是:安全和轻松。孩子认真学习是满足父母安全和轻松需要的唯一策略吗?可以有其它途径满足这个需要吗?这个需要在过往的生命中满足程度高吗?
如果不是唯一策略,那就把生命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孩子和自己会放松。
孩子不按时完成作业只是刺激我们需要的一个“缘”,因为它时刻出现,所以我们会把需要的满足都投放在“孩子认真学习上啦!”
“安全和轻松”的需要有很多策略可以满足,可以多思考。
问题四: 1、体察自己的感受,在担心什么?平和自己的情绪 2、接纳孩子的感受。平和与孩子交流,问孩子的感受,接纳孩子的感受。问孩子做题的时候是如何想的?是看错行啦?还是什么原因? 4、引导孩子自己提出策略。
问题五 1、孩子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需要与孩子沟通,共同讨论形成满足彼此需要的惯例表。 2、如果孩子没有按照惯例表执行是正常的,爸爸妈妈需要有耐心,需要和善而坚定的帮助孩子执行。 3、“术”——父母内心的修炼。有什么策略可以激发孩子内心动力?当孩子在学习上存在得失时,父母是否能保持云淡风轻的状态,让自己平和的状态去影响孩子,胜不骄败不馁。总结得失,不断进步。 4、与孩子好的联结。是孩子是否能够接受我们建议的重要基础。所以父母内在的是否有足够的能量非常重要! 把情绪的遥控器掌握在自己手里。
问题六:初三的孩子不去上学,不爱学习
1、与孩子建立联结,知道孩子的感受和需要,才能一起建立目标,找到方法。更多的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先让自己富足、幸福。让自己积极的状态去影响孩子。
2、青春期孩子,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比规则重要。亲密关系可以让孩子有力量感。
3、可以从老师、朋友、偶像上找到正能量。
4、每天坚持写觉察日记,清理自己。越觉察越通透。
问题七 高三孩子,不爱学习。经常会控制不好情绪,与孩子起冲突,每次与孩子沟通时都不能实现目的。 1、我们参加学习的目的是改变自己,而不是改变孩子。如果我们想去改变别人,结果一定是失望的。 2、只有在自己内心平静的情况下,与孩子的沟通才能有效,才能在谈话中不被孩子再次激怒,让谈话的初衷适得其反。 3、从孩子的各种行为中去寻找孩子的感受,并且找到孩子的需要。接纳孩子,温暖他,才能让孩子有安全感,愿意信任我们。 4、接纳孩子,不只是嘴上接纳。如果内心还有评判,我们的言行都会不自然的流露出来,孩子会从我们的表情看出我们的不接纳。 我们内心是否真的信任孩子还是充满恐惧?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自己。 与孩子交流的时候,如果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就要这样说,不断给孩子正面能量,知行合一。 5、凡事领悟皆是礼物 6、先看到自己,才能看到孩子。我们自己的需要有很多实现的策略,而不是“孩子听我们的话”这唯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