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颜颜COLOR
01
1998年春凌晨,父母将三四岁还在熟睡的我,交给了爷爷奶奶后,就起身南下了。
我家是离镇上走路要两个小时的村子,记忆很深刻地停留在了小学那段时光。
我们学校是一所希望小学,每天都要走一个小时的山路,一到下雨天,上学路上坑洼泥泞,走路更是举步维艰。所以为了每天准时上学,我很早就要起床。
早上五点半,天蒙蒙亮,奶奶就已经把饭给我做好了,是我最喜欢的柴火米汤饭。那甜滋滋的米香味,可能今后都不太有机会能吃到了。
02
吃完早饭后,我开始准备中午的午餐,淘米,放入盅里,学校蒸饭的价钱按盅的大小算,小的1毛,中等的2毛,铁饭盒的话3毛。考虑到预算,所以我选择了最小的。
每天最羞于启齿的,就是临走时,背着书包,捧着蒸饭的盅,来到爷爷的身边,怯怯地说道:爷爷,我要去读书了。
爷爷有时候会掏出1毛,或是2毛,然后给到我,说,好好的啊。奶奶在我出堂屋门的时候,会塞个苹果或是鸡蛋到我包里,少许时候,奶奶还会拿出私房钱,一毛两毛地塞给我。大概六点半,我满足地出了门,去等隔壁的春梅。
03
春梅总是被他奶奶训,你看每天都是小静过来等你,赶紧吃饭读书了。可他们哪里知道,我奶奶也训我说,你啊,这么斯文,你看人春梅,又会种庄稼又会爬树。
以前总是会嘴辩,多年后我才明白,说别人家孩子好,是更希望自己的孩子更完美。
春梅是我孩童时期最好的朋友,他们家有桃树,梨树,和桔子树,她总是背着家人偷偷地摘一个给我。那是一种纯粹到骨子里的友情,每一根辣条都分两等份的那种。
到了中午,是最难熬的时候,学校蒸出来的饭和菜都特别难吃,难吃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在装米的时候,只抓一点点,为了出门时能把米倒掉偷偷喂家里的鸡少浪费一点,因为中午不吃饭这件事爷爷奶奶是不会允许的。盘算着,省两毛钱中午买两根辣条,将就着当午饭吧。
最羡慕的就是学校里的土豪,每天能有1元以上的零花钱,吃着5毛的干脆面8毛的泡面,那真是梦寐以求的午餐啊。
04
打扫完学校的卫生后,就可以放学回家了。一路上,一边用粉笔在路上对讨厌的人画着诅咒圈,一边计划着上哪里偷吃:
春天想偷栀子花,夏天想偷蚕桑果,秋天想偷柑橘,冬天想偷甘蔗,一边怯懦地望着主人门口凶猛的狼狗,一边又望着它们垂涎欲滴,这时候都是春梅主动请缨,我们一起分享胜利的果实。虽然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但我们很饿,饿到只能偷。
中午没有吃饱,爷爷奶奶种庄稼去了,一般八九点才收工做饭。考虑到他们很辛苦,所以后来不到十岁,我就学会了生火做饭洗衣服。因为身高和力量不够,我一边爬上板凳拿着锅铲,一边跳下板凳赶紧给灶里添柴火。
那时候做饭不敢用好柴,玉米杆和稻草是我能用到的最好的柴火了,家里来客人了才会用树枝树干等旺火好柴。
爷爷奶奶很爱我,赶集都会给我买好吃的,瓜子和辣条是我的最爱。但是没有人教我怎样定一个目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需要树立怎样的品质。
所幸读书还算争气,学校会奖励作业本,所以这方面是不愁的。可是也喜欢画画,水彩笔太贵了,好一点的要两块钱,也喜欢书法,但只能买五毛的钢笔,写着写着就不出墨了。那时候,有两只彩色粉笔也是极开心的。
05
最羡慕的当然就是那些节假日能够在镇上参加文艺表演的同学了,他们跳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额头上点个小圆点,嘴巴红红的,衣服闪闪的,真好看啊。他们对着我们朗诵匆匆,唱着外婆的澎湖湾,那样子好美。他们的妈妈守在台下,跳完舞蹈后,就扑进妈妈怀里受到妈妈的嘉奖。
可是我,因为做农活和做饭,也不是很爱说话,从来没有新衣服,已经是黑土丑了,按颜值优先原则,不可能有机会去台上表演,更不可能被选到镇上去扮演小公主。如果要说遗憾,就是从小到大没有表演过文艺节目吧。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那是一种深藏在心底的孤独,自卑,怯懦。也就是从那时起,我隐约意识到,我和别的同学不一样。
留守儿童的我们,不仅是物质上的穷苦,更是精神上的贫瘠。我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什么样,更不知道父母长什么样。
逢年过节最怕大人们问我,你爸爸妈妈呢?什么时候回来呀?
06
90年代环境下,留守儿童比比皆是,我们无法改变。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这个世界也慢慢被善意笼罩了。
曾经有一则新闻报道,一个村庄,爱心人士捐过去的衣服,他们都穿不完了,根本不知道怎么处理。有很多公益项目,比如送文具送电脑来支援贫困留守儿童,关爱留守儿童也成了老生常谈的话题。
但其实,每个留守儿童都希望自己和正常人一样,不被打上弱小的标签,也希望获得更多精神富足的快乐。
希望有朝一日,那些不太自信条件不好的留守儿童,也能跟其他孩子一样,有更多登台表演展现自我的机会。一个小小的互动节目,都能让他们幸福满满,给他们的人生树立更强的信心。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