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影院看的电影,小黑都写了影评。
现在才发出来,似乎有点不合时宜,
但好电影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权当是对去年好电影的总结。
对于《驴得水》,小黑只分析上半部分,
也就是它的”讲个笑话“部分
三流喜剧靠搁肢。
二流喜剧靠语言。
一流喜剧靠情境。
当然,这种分法仅限于理论上。
喜剧的表现手段多种多样。
只要能逗观众笑,就是演员的本事。
比如,在东北二人传的舞台上,
有一种人物就会装傻充愣。
这种手段并不高级,却很容易要来笑声。
有些喜剧,也在装傻充愣,却令人尴尬。
比如电影《港囧》,包贝尔的演绎很夸张,
且摆出了一幅“你肯定被我引笑了”的姿态。
其实,观众坐在底下,如坐针毡。
这导致我至今对包贝尔都没什么好感。
第二种喜剧手段是讲段子、抖包袱。
靠段子引人发笑,是喜剧的常见手段。
传统的包袱讲究三翻四抖。
即段子抖出来前,要先做足铺垫。
比如《我爱我家》中有句台词:
”在一个伸手不见六指的晚上。“
细心的观众会留意到:
为了抖出这个包袱,
之前的剧情已经数次提到了”六指“。
但在快餐经济的今天,什么都要快。
就连段子也得是一句话就有效果。
这一点,被《开心麻花》敏锐的抓住了。
在开心麻花的很多作品里,
台词前不着村,后不着店,
却让人听完就想笑。
比如”打败你的不是天真,而是无鞋。“
这种脱离情节之外,硬塞进来的段子,
也叫外插话,是被喜剧大师所不齿的。
陈佩斯就曾质疑过这种喜剧创作,
而事实是,它在年轻人中很有市场。
其实,仔细分析《开心麻花》的作品,
外插花只是为增加笑点而想的手段之一。
从作品的立意、结构、人设、舞美来看,
开心麻花的作品十分讲究,
够得上我们要说的第三种喜剧:
情境喜剧。
通过误会、巧合等设置,
使人物处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之下。
具体说,是一种即将尴尬倒霉的情境。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某人去洗手间,身上的麦克风忘了关。
于是,他在洗手间说的任何一句话,
都会传到会议室里。
所以,观众会期待,他会说出什么话。
这个时候,他啥都没做,观众已经准备笑了。
如果爆了粗口,或是说了领导的坏话,
观众简直乐疯了。
但仔细想想,这种话,我们每个人都会说
为什么大家会笑那个人呢?
甚至还反复回味,想起来时,还偷偷笑。
你看,情境喜剧就是这么神奇。
让我们回到《驴得水》电影。
学校并没有吕得水这名老师,教育部要来视察,
四名老师打算让铜匠来顶替。
铜匠没上过学,却要冒充英语老师。
这时观众心里已经准备要笑了。
而校长说吕得水是从英国留学回来,
特派员也说是英国回来。
这两句话像白开水一样,听上去也不像段子,
但观众已经笑出来了。
因为,在这种情境下,观众已经想到:
吕得水以及校长老师,马上就要尬尴了。
主角即将倒霉,观众不仅笑了,
而且期待即将到来的爆笑。
之后,女老师一句”goodbye“,
探出特派员也是冒充的。
观众又笑了。原来特派员一直在装。
当铜匠用方言来朗诵莎士比亚名剧时,
特派员听得入迷。
终于,观众的爆笑到来了。
按说校长与老师的尴尬并没有出现,
但其实观众等来的是更大的尴尬:
自称英国留学回来的特派员,
竟然被一个不识字的铜匠给蒙混过去了。
特派员的尴尬而不知,让观众痛快的笑出来。
这就是情境的作用。
在这种情境里,铜匠的方言,
张一曼的翻译,两人笨拙的配合,
这些演技的修饰,都加重了爆笑的程度。
《驴得水》的前半部分酣畅淋漓,十分过瘾。
后半部分,能看地出来,导演的野心很大。
电影的宣传语是”讲个笑话,你可别哭。“
其实,是有些往闹剧方向跑了。
让人哭,比让人笑,容易的多。
如果后半部分,保留讽刺风骨的同时,
也能让人笑出来,那就了不起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