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解诗词2.0(100/038)
流崖州至鬼门关作
(唐)杨炎
一去一万里,千知千不还。
崖州何处在,生度鬼门关。
唐代有个官叫杨炎,今天知道他的人不多,但他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可是声名赫赫的人物。杨炎很有才,但他却没有走科举入仕,而是在一位节度使手下任职。节度使是唐代掌管军权的官职,杨炎能在军中得到重用,可见他的智商、情商还有才干是非常过关的。
杨炎还特别注意给自己打造舆论人设,他以为父母守孝的理由拒绝了当政者得征召,所以当时的人都很敬佩他的品德,由此他在才干能力优势基础上又增加了好的名声。
终于他得到了皇帝的关注,又被当时的宰相元载提携重用,顺利地入朝为官了,然而因为党争,很快他就被元载的落马牵连了。但是皇帝还是很赏识他,所以很快他就起复了,而且得到了皇帝的专宠和重用。
可惜的是,杨炎是个睚眦必报的人,他上位以后就公报私仇,构陷了另一位非常有才干的大臣刘晏,害死了他,而杨炎自己经营了半生的人设形象和好名声也逐渐被他败光了。很快就有被人来构陷他,而最重要的是,杨炎因为害怕藩镇割据的势力迫害自己,把刘晏之死的责任都推到了皇帝身上,因此他也被皇帝厌弃并失去信任了。
墙到众人推,杨炎的报应很快就来了,他被贬官流放,流放到距离长安千里之外的崖州,也就是今天的海南。
这首诗就是杨炎走到崖州鬼门关之处所写。
这个地方距离国都长安很远,也离他的家很远,说万里之遥一点都不过分,他知道这次决计是回不去了,皇帝已经如此厌恶自己了,再无翻身之地。前方是到处充满瘴气的崖州,眼前是一个叫“鬼门关”的关口,而自己此时的人生处境可不就是要进鬼门关吗?
此时此刻,杨炎是如此清晰自己的处境,他写了一首诗,却只是描述了自己的处境,那么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呢?是悔不当初?是愤恨交加?还是淡然处之?
纵观他的一生,风生水起过,也落魄潦倒过,临终之际会想什么,或许和他有相似经历的人才能贴近他的想法。
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