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已至,天气渐凉。周末窝在被窝里,特别适合看一部爱情影片,这部《秋天的童话》自然不能错过。
秋天的纽约甚是美丽,秋天的爱情故事也总透露着一些若即若离的朦胧之感,没有夏天的炙热也缺少冬天的寒冷,而恰是这种疏离感带来了与众不同的味道。
整个的节奏非常的舒缓,一些特写的人物和场景非常的细腻,配上柔和的插曲,就像是在聆听一个温柔的故事,有冲突,有感动,有搞笑,有叹息······
看完影片,脑海中挥之不去的镜头就是当女主十三妹骑着自行车,两旁都是金黄的银杏树,然后出现她的独白:有种男人你很喜欢和他在一起,但是要你嫁给他,你又不会。我们是两个世界的人。
而事实上,当女主拿这些去说服自己的时候,正是说明她已经动心。
但两个世界的人,是否真的可以在一起?在成人的世界里,很多事情不再简单地被归为错或者对,而是需要被放在隐形的天平上去秤一秤,衡量一下利弊得失。想起自己曾看过的一句话:成人的世界里没有对错,只有利弊。我不知道这句话多少人秉持着这样的想法活在成人的世界,但是无论是以对错还是利弊去作为一种单一的标准,未免都是缺少了些人情味,何况是在爱情里面。
不能忽视的现实因素,的确往往会让人止步。十三妹年轻,漂亮,学识和修养都算中上,而男主船头不过是混迹于纽约的小混混,抽烟喝酒,赌博打架。无论是从哪个现实层面考量,就像十三妹自己说的,他们是两个世界的人。相比而言,十三妹的前男友Vincent,从家庭,学识方面看起来与十三妹更加匹配。
那为什么十三妹后来会喜欢船头却不是那个前男友?我想,这恰恰是爱情不可理喻和无法言说的地方,而这种朦胧和神秘也正是爱情美好的地方。
相比那个出轨自私的前任Vincent,船头外在条件的确不如,但是在个人性格和处事上却来得更为坦荡和真实,而吸引十三妹的正是其真实体贴,为人仗义。
船头对朋友仗义,和生活的那一片华人关系友好,朋友借钱二话不说就出手;朋友饭馆被人欺负,立马去打抱不平,为朋友解难;看见十三妹没钱吃饭,一个人啃三明治,故意借口找她请她吃好吃的;十三妹想买书架,立刻答应今天就帮她弄好;自己生日开party,却不敢告诉十三妹······
船头经常会说,“自己happy就好了,干嘛让别人知道”、“今天就今天,明天就明天”,为人坦诚不做作,不装,相处起来没有约束,不用刻意表现什么,这些都是十三妹身上没有的,她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让她有了一层隐形的薄膜,将她约束住,因而和Vincent在一起的她也是。但是,和船头在一起,她不用去假装,不用带上面具。只要真实的做自己就好,可以大口吃肉,可以直接对着瓶口喝酒,可以大声笑大声哭。遇到一个可以让自己如此真实自在的人实在是难得,又怎么能不动心?
这份心动能否可以让十三妹和船头忽略那些现实和外在差距,影片并没有告诉我们答案,但影片里却时常有暗示。比如,船头发现自己喜欢上十三妹后,决心要改变自己,给自己立了几个原则,戒烟戒酒,多读书之类的;去十三妹打工的饭馆时,听不懂和看不懂英文菜单,胡乱点菜,怕被饭店老板看低故意给了很多小费;自己生日party上,看着十三妹和那些年轻人跳舞,说话,自己却一个人不停的烤肉给他们。就算十三妹邀请他跳舞时也是推辞了····· 船头在十三妹面前,他的自卑无处可躲。在十三妹面前,一个三十几岁的男人却像是一个小男生,自卑害羞,敏感脆弱。
十三妹呢?她当然也知道,她看见船头对他的好也看见他的一些习惯和缺点,比如,赌博打架,无固定工作,学识不高等等。她的生活方式教会她克制和得体,但船头真实的一面却也有太多的野蛮和粗俗。
彼此二人都明白这些距离和不同,但是无法克制自己的心动。爱情本身就没有道理可言,爱一个人往往就是混乱和迷离。
影片最后,船头和十三妹在码头相遇,此时的船头已经说着流利的英文,穿着西服,礼貌且得体,两人相视一笑。这是电影却也是现实。
我在想,影片这样的安排或许更加真实,只有船头变成更好的人,她才能自信地站在十三妹面前,才能理直气壮的去爱十三妹。
因为两个世界的人是无法真的在一起,好的爱情应该是互相靠近对方,彼此融合到对方的世界,然后成长起来一个属于两个人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