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痛叫“杀人不偿命”,小升初就给了我这种感觉!
10道奥数题,全对,留下,错了,离开。150人左右考试,留下6个孩子,其他孩子和家长灰溜溜的心酸离开。
一张考卷,60%的奥数题,90分以上,有可能进入,其他淘汰……
陪女儿经历了一场、一场这样的“拔尖”小升初考试,我的结论是,孩子和家长都备受煎熬。
家长,悔不当初该早点让孩子上“学而思”,奥数好了,一切“小升初”问题就解决了。
孩子,每一次都是超负荷的脑力劳动(一般都是周末或晚上考试),没有被录取就是一次无情的“否定”。
考起了的,欢欣鼓舞,还继续学习6年级的课程?不置可否……
没考起,回家赶紧多补奥数,其他的课程放一放……
如果,我没有同样的经历和煎熬,就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另类;如果,我继续这样,就真的太对不起我那”才高八斗"的女儿。
“才高八斗”是她同学在作文中,对她的评价。无论真假,能够得到同龄人的认可,相信我女儿也不是很差。但是,残酷的小升初“拔尖”选拨,把她的心智都磨掉了一大半,那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自信,眼看就要消耗殆尽。
我和她爸爸,立马刹车。
首先,调整好我们作为家长的心态。我的孩子是优秀的,优秀的标准不是10道奥数题,是她的心智和学习能力。
终生学习,只有4个字,却有深刻含义和长远意义。钱学森问,中国为何出不了诺贝尔奖?其实很大程度,就是我们缺乏终生学习的能力和思考。
从小学到高中,超负荷的学习压力,让孩子少年老成,期待“解放”。这样的期待,才出现高考后集体“烧书”,进入大学后,更是名正言顺地“耍”。好一点的,再坚持一下,把大学读完,找个好工作,怎么都该放松一下了撒。这就是我们大多数孩子的成长经历。这样的结果是我们家长期盼的吗?是我们这个社会发展,需要的吗?
我们给孩子强调要有远大的理想,我们作为家长,自己有远大的理想吗?
我们工作后,学习了吗?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进步了吗?
我们真正起到了引领孩子的作用了吗?
我们什么都不具备,却希望“指点”他人“江山”,是不是太狂妄,太自傲了啦?
其次,认清“小升初”的本来面目。不在一个标准上的选拨,本来就是不公平的。小升初多半考“奥数”,奥数不是学校授课范畴,这就给了众多培训机构,“无限”的想象空间。父母为了孩子,只要能达成所愿,在所不惜。这样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两两登台,把个“小升初”越演越烈。甚至出现了“牛娃就要‘七龙珠’”的现象(孩子能拿到7所市属重点中学的录取通知书,才能证明自己足够好),于是大人、孩子,疲于奔命的应考,甚至一个学校考N次。
考上的孩子,开始懈怠学习;没有考起的孩子,开始否定自己。这样的结果,都不是家长和老师希望看到的。
静心分析,自己也有同样的心态。看见人家孩子一个个被录取,就心慌,回家就念叨,多做点奥数嘛?
结果啦?孩子越来越不快乐,自己也越来越失去了教育的方向。
其实,这一切都是归因出现了偏差。我们过分强调名校对孩子学习成长的作用,其实学校的教育、环境、氛围,都属于外归因,有一定作用,但真正的,起决定性作用,还是在内归因上,即孩子主动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我们一味的帮助孩子选择学校,就是过分强调外因的作用,真正被忽视的,是帮助孩子一起寻找“为什么而学?”的内在动力。
学习是一场持久战,没有终生学习的理念,现在再优秀,也不可能走多远……
最后,肯定自己也肯定孩子。优秀不仅仅是上名校,更多的品格的塑造。一个有积极心态,坚定信念,持续努力精神的人,才是社会所期待的。我们要告诉孩子,学习就是一种“苦”,这样的“苦”,能让你“苦后回甘”,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但是,学习是持续的,不是急功近利的速成。今天通过”小升初“考试了,不意味着成功,只是告诫自己,又一个更高要求的起步开始了。没有考上,也不是意味着失败,告诉自己,寻找更好的学习方法,去适应这样的选拨考试。
不轻易的论断是非,也不轻易的放弃追求,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追求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完美“,这就是对自己的认可。
肯定我们对孩子学习态度的端正、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效率的提升,是对了,需要坚持的。
也肯定孩子,在阅读上的持续,在艺术赏析上的投入,在自我兴趣上的花时间,都是非常必要,值得的。
安静做自己希望的样子。走过小升初,我们没有考上心仪的学校,但是我们也收获了不少。
记录下,让自己释然,也希望爱孩子的父母释然……
我们认真对待,轻松迎战
推荐听听郑强教授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