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人言语,一重又一重,须入深去看。若只要皮肤,便有差错,须深沉方有得。〔从周〕
圣人的言语有着一层又一层的深刻内涵,读书学习的时候必须深入地去探究理解。如果只是停留在表面,就像只触及到皮肤的浅层,那就很容易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和错误。只有深入地钻研、思考,才能有所收获,真正领悟到圣人言语的精髓。
《论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又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对经典反复钻研、深入理解,才能获得新的感悟和认识。圣人的话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深邃的智慧和高尚的道德准则,并非一目了然,需要反复琢磨、层层剖析。朱子此言得中要害矣。
人看文字,只看得一重,更不去讨他第二重。〔僩〕
现在的人们阅读经典文字时,往往只能看到表面的一层意思,而不会进一步去探究文字背后更深层次的含义。
朱子描述了一种当下较为普遍的阅读现象,即很多人满足于对文字的浅尝辄止,缺乏深入挖掘和思考的精神。这是一种非常容易出现的浮躁心态。所以,朱子提醒人们,在读经典时要保持一种严谨和深入的态度,不断追问和探索,以挖掘出文字更深层次的价值。
读书,须是看著他缝罅处,方寻得道理透彻。若不见得缝罅,无由入得。看见缝罅时,脉络自开。〔植〕
读经典的时候,必须要关注到书中文字之间的缝隙、漏洞或者隐晦未明之处,只有从这些地方入手,才能够把书中的道理理解得透彻。如果看不到这些缝隙,就无法深入到书的精髓中去。而一旦发现了这些缝隙,就如同找到了脉络的源头,书中的逻辑和道理自然就会清晰地展现出来。
读书是一件非常严肃且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对于儒家经典等重要典籍的研读。一定要持有精细且深入的读书态度。这种关注“缝罅处”的读书方法,是古代学者对经典精研细读的传统,仔细分析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的细微差别,寻找其中的隐含意义,以还原经典的本意。
《礼记·学记》中有“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意思是善于提问的人就像砍伐坚硬的木头,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然后再砍伐坚硬的关节处,等到时间久了,木头自然就分解开了。这与朱子“读书,须是看著他缝罅处”的表达是一致的。
文字大节目痛理会三五处,后当迎刃而解。学者所患,在於轻浮,不沉著痛快。〔方子〕
对于经典著作文字中那些关键的、重要的地方(大节目),深入透彻地理解其中的三五处核心要点,之后对于整部著作的理解就会迎刃而解。而学者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出现的问题,在于态度轻浮,不能沉下心来,深入、痛快地去探究学问。
经典著作往往内容丰富、思想深邃,如果面面俱到地去理解,可能会陷入迷茫,难以把握核心。而选择其中关键的几处进行深入领会,就能够以点带面,带动对整个著作的理解。所以,一定要克服轻浮的态度,浅尝辄止的做法,一定要专注、深入,才可能有一种痛快淋漓的收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领悟到学问的真谛。
学者初看文字,只见得个浑沦物事。久久看作三两片,以至於十数片,方是长进。如庖丁解牛,目视无全牛,是也。〔人杰〕
学者刚开始读书时,看到的文字往往是一个模糊的整体(浑沦物事)。经过长期反复研读,逐渐能将其分解为三五个关键部分,最终能剖析出十多个层次,才算真正进步。就像庖丁解牛时,眼中已没有完整的牛,而是直接看到筋骨脉络的分解状态。
朱子教给我们学习认知的一个进阶过程。初始阶段:是混沌整体(浑沦物事)。学者初接触经典时,仅能感知模糊的整体,如同面对未分化的原始信息流,正如杜预所言"江海之浸"的浸润过程,需通过反复阅读建立初步认知框架。中期阶段:是分解关键(三两片)。通过“痛理会三五处”的聚焦,将文本解析为核心模块,逐字穷究,达到贯通状态。成熟阶段:是透彻剖析(十数片)。最终实现“目无全牛”的认知飞跃,把握经典的深层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