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我是小米辣~
你是否思考过这个问题:你是想当通才还是专才?看过一场辩论赛,题目就是当今社会更需要通才还是专才。辩论很精彩,在我看到《成长的边界》这本书时,便想起了当时辩论赛中正方的论证,通才不代表专业度不强,只能代表涉猎广泛;专才的弊端在于如果所专的项目被淘汰,他本人也会受害。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如果只专一门技能或学科是远远不够的,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即使你术业专攻,也要多方面的专攻,否则势必被社会淘汰。
而《成长的边界》这本书的副标题便是“超专业化时代为什么通才能成功”,“这个时代为什么更需要通才”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从书中一探究竟。
书的作者是大卫·爱泼斯坦,他是《纽约时报》排名第一的畅销书作家,之前的作品受到美国前总统贝拉克·奥巴马及前国务卿康多莉扎·赖斯盛赞。
他拥有环境科学硕士学位,目前在非盈利新闻调查网站ProPublica担任调查记者,同时也是《体育画报》的资深撰稿人。他的作品受到了一系列组织的表彰,并被收入最佳科学与自然写作选集。
现代社会,我们对于人才的要求是“既要专又要通”,可这毕竟很难达到。纵观历史,又有几人敢说自己面面俱到,且都造诣非凡?亚里士多德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可是今人当然知道他那时作出的结论很肤浅,现在大都证明是错误的了。
他写的《成长的边界》这本书,横跨了体育、教育、音乐、天文、艺术、科学、商业、医学、职场等领域,用世界上最成功人士的案例总结出不同于主流的成长路径,深入剖析过度专业化的弊病,最终对通才在AI崛起时代所具有的重大意义给予肯定。
先涉猎后钻研、多方尝试、横向类比思考和坚持自我发现的能力才是这个时代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
在今天知识爆炸、信息爆炸的时代,在一个细到不能再细的领域成为泰斗尚且要皓首穷经,想要成为“全才”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况且,我们平常人的才能和精力终究是有个限度,一定会在“专”和“通”这两项中有所偏向。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人类社会的重大突破,大多都是由身兼多能的通才完成的。专才是分工的产物,很多时候专才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工具人,等待社会的挑选。而通才的首要目标是完善自己,是为自己而学。
专业划分是人为的,通常是给专才准备的,通才得自己决定自己需要哪些知识,没人管,自己决定干啥,才是高水平高难度。
你是否还在犹豫要走专业还是管理路线?是进入大平台当螺丝钉,还是去小公司做万金油?让孩子有一项特长,还是兴趣广泛啥都沾点儿?
这些问题在这本书里会逐渐清晰起来——人工智能时代,通才比专才更灵活、更抗波动,比机器更有竞争力——还有,他们活得更有趣些。
达尔文之所以能提出伟大的进化论,要得益于他广泛求知的精神和博物多闻的能力;“苹果教父”乔布斯也曾表示,苹果电脑的优美字体完全得益于他在大学旁听的书法课。
大卫·爱泼斯坦通过这本书非常深入地回答了:如果你想要成为一个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为什么应该有跨领域的学习经历和在实践中反省改进自我的能力。短期的走弯路,多实践,才能真正认识自己,找到最匹配自己的人生舞台。
书中提到,针对创作者的一项研究表明,从技术创新领域到漫画书出版,一群多种类型的专才无法完全替代拥有广度的通才所做的贡献。即使你从工作的某一类别转向另一个,或是完全改变了领域,之前的经验都不会被浪费。
如果说专才是一颗坚硬的螺丝钉,那么通才就是一块柔软的橡皮泥,他的适应性比较强。在开拓新领域时,往往需要通才而非专才。
理由一,在新领域里,大家起点都是零,没有谁是专家,都需要从头做起,显示不出专才的优势;
理由二,新领域分工不明确,往往一个人要身兼数职,这时就显出通才的优势;
理由三,新领域要怎么开拓大家都不明白,需要大量的尝试和借鉴,往往需要通才广泛的思路。
很多风险投资人是哲学家,为啥呢?哲学能让你适应矛盾。你需要掌握多种思维模型,学会从不同视角观察一件事,才能做出最好的决定。所以,让我们有点智力和勇气,想想自己想要做个什么人、想要干成什么,完了再看看干那件事需要什么工具。
我们读书、探索、理解世界,不是为了响应世界的需要,而是首先知道这个世界值不值得我们的努力。
同时这本书还为我们展示了,在大多数领域中,通向成功的路是多种不同要素构成的——涉猎广泛,尽可能多地获得经验,敢于走弯路,坚持做人生的样本实验。
这本书对于领导、父母、教练及任何人想要提升表现的人来说,都是一本入门读物。推荐给大家读一读。
未来社会趋势万变,我们需要把自己锻造成一把多功能的瑞士军刀,用跨界不断拓展能力范围——成长再无边界,未来无尽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