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张爱玲
张爱玲的魅力,人难比拟,风情绝代。她的人生经历,就是一段传奇。读张爱玲作品,每每让人放下纸笔,伏案叹息。她的气质,古典与现代交融,就像是茉莉香片,香气袭人。她敢爱敢恨,不在乎别人的流言蜚语,追求着属于自己的倾城之恋。她做着“天才梦”,却用文字证明了自己是天才。这近乎偶然的必然,让她的人生的色彩变得瑰丽,同时也点缀了一些神秘。她的人也好,她的文学作品也好,似乎都蕴涵了无穷的韵味,像窖藏的酒,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发香醇,未饮而先有三分醉意,饮之则为之一世倾倒。
张爱玲出身名门,官宦之家促进了她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而有留学经历的母亲,无疑让她受到了西方现代文化的熏陶;后来,她通过学习英文,又进一步把握了西方的文化的脉络。特殊的成长环境,塑造了独一无二的她。在她的中国旗袍下,在她的黄色肌肤里,流淌着融汇了中西方文化精髓的血液,所以她由内而外,透露出一种具有古典气息的现代美。
根据现有的张的照片看,不难发现张是一代佳人。且不去管是否倾国倾城,至少给人的感觉是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那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均衡,增不得一分,也减不得一寸。想必文人墨客,风流儒雅之士,没有不为其欣然赞叹的。初睹其芳容,现代气息扑面而来,毕竟是生活在上海的人,装束现代,引领潮流;又毕竟是文化人,她的眉宇之间,散发着淡墨书香,这就和市井女子俨然不同了。她的看巴黎时装报告的嗜好,很容让人把她和时尚女郎联系起来,因而她有现代气息也就不足为怪了。
然而透过她的身世,品味她的文字,却容易让人想到古代的才女李清照和《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她们除了有才华横溢的共同特点之外,张与李在婚姻方面的曲折也有几分类似;而张的父母离异,后母待其不好的状况,又和林黛玉的寄人篱下有几分相同。这虽属于古典同类的联想,但这联想终归是由她所引发的。她如同一个指针,左右着读者的思维去向,让漂泊的情感,到达她所期许的地方。她在无声中呼吁我们去探索,三个才女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她流露着现代气质的身上,又透露着古典美,散发着古典气息。
以上是对于她的人而言的,对于她的作品,古典与现代交融的特点就更明显了。例如她的《霸王别姬》,直接取材与历史故事,并对其进行了充分的扩展,以现代人的眼光来解读生离死别,用自己独到的见解还原了历史现场。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既是古典的,也是现代的。而她的《金锁记》与《倾城之恋》或多或少都能找到《红楼梦》的影子。鉴于她对《红楼梦》情有独钟,并著有《红楼梦魇》,所以她的小说受到《红楼梦》的影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况且《红楼梦》本身有着巨大的魅力,有着深远的影响。
《金锁记》和《倾城之恋》都有一个封建大家庭的背景:《金锁记》中的姜家和《倾城之恋》中的白家。这两部作品都写到了家庭内部的矛盾,《金锁记》中曹七巧与哥哥嫂子以及女儿的矛盾,《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与哥哥嫂子以及母亲的矛盾,无不跃然纸上。整个一大家子,仿佛也就鸡毛蒜皮那点儿小事。但诸多的矛盾交织在一起后,剪不断,理还乱,错综复杂,小事也就不小了。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语言的尖酸刻薄,被写得淋漓尽致。与《倾城之恋》相比,《金锁记》更得《红楼梦》之精要,好像是从《红楼梦》中抽出来的一个片段。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张爱玲的作品及人物的命名,都有很强的古典韵味。就曹七巧而言,“七巧”可以看作是“七夕”和“乞巧”的缩写,而“七夕”或“乞巧”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牛郎织女一年度相会的日子,有唯美的爱情传说这一层内涵,文化底蕴深厚,而且充满了幸福感。但曹七巧的一生却是不幸的,她没有幸福的婚姻,没有得到真正的爱情。作者用反衬的手法,表现出了主人公的不幸;以反讽的笔触,表达了对下层人物的同情与怜悯。
其实,我们不必把作者对人物的命名理解为《红楼梦》中的判书,认为作者是通过名字来预设人物命运。作者不必有深意,但是读者可以有深意地来解读,从而丰富与完善我们的阅读。比如白流苏的“流苏”,指“装在车马、楼台、帐幕、锦旗等上面的穗状饰物”。既然是一种饰物,就多少显着几分可有可无。白流苏在自己家里遭到排挤,似乎名字已经给了暗示。前面已经说了,这或许不是作者的用意,但却是读者理解的一种视角。另外,我国古代刀剑的流苏是常见的,作为刀剑的配饰,它大概看惯了刀光剑影,饮够了腥风血雨,自身透露出别人所没有的坚韧与犀利。这对于我们分析白流苏的性格定然是大有裨益的。
张爱玲的文字,除了流露出古典韵味外,也彰显着她的天才。有人把张爱玲和鲁迅相比,说他们在文学成就上应该是比肩的。虽然这未免有点降鲁拔张,但也不是全无道理。张爱玲的才华在同时代的女作家中卓尔不群,她的作品当推为同代女作家作品之冠冕,应当称其为女中鲁迅。
张爱玲的散文抒写性灵,同时也针砭时弊,与鲁迅杂文有几分相似,却又不同。鲁迅的杂文是“投枪”“匕首”,豪放、大气,像惊雷来袭,让人有几分猝不及防。张爱玲的散文温婉,隽永,但又像绣花针,让人隐隐作痛。例如她在《造人》中说:“自我牺牲的母爱是美德,可是这种美德是我们的兽祖先遗传下来的,我们的家畜也同样具有的——我们似乎不能引以自傲。本能的仁爱只是兽性的善。”振聋发聩的语言,一针见血地道出了人性的一些真谛,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这大概就是她的天才之处。又如她的《迟暮》,宛如溪水,静承落日,淌尽悲凉。张爱玲一九三三年作此篇时才十二岁,却宛如迟暮之人的手笔,她对生命的感悟,对时间的感触以及对自己所思所感的准确表达,显然是胜人一筹的。而她的《秋雨》,如诗如画,充满哲理,比喻精彩,意境深远,其横溢之才华,尽在笔端,她的天才也就不言而喻了。
张爱玲其人既入时合流,又超凡脱俗;其文如其人,情韵绵长,魅力无限,耐人寻味。如果你要读懂女性,就千万不要绕过张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