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十大行动之——聆听窗外的声音
“聆听窗外的声音”是新教育的十大行动之一,即开展学校报告会活动,让学生从报告中受到启发,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关心社会,激发学生形成多元的价值观,培养他们创造的激情。这是聆听窗外的声音最初的目的,但从学校执行起来看,虽然被称为“窗外的声音”,却又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我们的学校里,不缺乏报告会,缺乏的是真正的声音。现在几乎所有的学校每逢活动,校长都有或长或短地报告,可以说,每学期校长做报告的数量数不胜数,可是学生能收到多少启发呢?因为这些的报告太过高大上,学生听起来就感觉不接地气。所以,虽然报告做了不少,时间也占用了不少,就是对学生起不到榜样的作用。
新教育“聆听窗外的声音”其目的是为了破除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弊端。因为在校园里,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实际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中,这种封闭的生活,自觉的将师生与社会隔绝开来,再加上现在教育过于“教科书化”,学生认识到的社会其实是经过“过滤”的社会,老师们用教科书自觉过滤掉了“假丑恶”,所以留在孩子的价值观里,社会似乎只有真善美。的确,我们育人的目标是真善美,但真善美并不是唯一,学生在接受真善美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假丑恶的存在,否则,学生一旦走进真实的社会,就会无法适应,无法生存。
现在,大多数学校教育培养人的目标较为单一,那就是“唯分数”教育。学生所受的教育就是从应试走上就业的教育,通过层层考试,再考取一所好大学,大学毕业以后就是就业。但人的很多问题,恰恰是从就业中体现出来,甚至眼下有很多教育问题已经等不到学生就业时了,将出现问题的时间提前到还没有走出校门。
我们不得不去思考,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人们受教育的初心是什么?是为了考出好成绩,还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人人都知道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然而在教育上,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自觉将“生活”这部分内容过滤掉了,我们提供给学生的只有“分数教育”。
聆听窗外的声音,是让学生听到真实社会的声音,让学生从“窗外的声音”受到启发,从而让自己受到的教育更加全面,更加生活化。因为教育始终面临的是未来的生活,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还必须养成关心社会的习惯,因为教育必须听听社会的声音,离开了社会,学校教育就会成为真空,而人在真空中是无法生活的。
那么,“窗外的声音”有哪些呢?这就需要我们重视榜样的力量,把榜样引进校园,朱永新老师说:“把社会名流、企业家,哪怕是一个普通的工人、农民到学校,让每个孩子在校期间听100场报告,这是我们的期望。说不定某一场报告就可以改变每一个孩子或者某几个孩子的命运。”人,是需要榜样的力量来引导的,尤其作为青少年儿童,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生活在一个没有榜样的世界里的人很难有精神力量支撑。在孩子们的成长中,需要一座座英雄的丰碑去影响他们,需要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去征服他们。这就是教育,这样的教育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
我记得在初中的时候,有位班主任经常会把报纸上先进人物的事迹读给我们听。我不知道自己那时候听过多少故事,但毫不否认今天的工作精神是在那个时候沉淀下来的。至今,我依然保持着那些在上学时候的优良品质和良好习惯。
聆听窗外声音,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个真实的世界和一群真实的人们,这群人没有经过包装,而是实实在在的榜样,他们的一言一行就在告诉孩子们应该怎么做。而学校里,各式各样冗长的报告,虽然头头是道,但在学生看来,未免有些摸不着头脑,因为在报告中说的大多是比较高大上的话语,比如:总是鼓励孩子们、老师们要读书,然而自己却距离书很遥远;总是教给孩子们要正直,然而自己游离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在很多学校,教师几乎就是权威,如果不学习,教育理念得不到更新,教育理念就会停留在自己受教育那个年代的范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是以“他们认为”的方式或“家长的要求”做来教育,这样,校长很容易陷入以“自己的爱好”铸就学校文化的弊端,因为从某种程度来说,校长就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的标杆。
所以,聆听窗外声音,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也是老师们学习的榜样。在窗外的声音中,教师也能汲取到新的教育元素,从而让自己的教育理念符合学生的身心成长,符合时代的发展。
聆听窗外声音,让榜样的力量走进校园,让学生走出社会,这样才能达到教育中的“知行合一”,孩子们才能获取更加适合自己的教育,才能在教育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2020年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