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 原创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22-08-27 17:47 发表于四川
五味杂陈 原创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22-08-28 20:16 发表于四川
教师节的礼物 原创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22-09-09 22:51 发表于四川
being with the moment 原创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22-09-10 22:48 permeating, when there is no me, no you...
你是一棵什么树? 原创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22-09-17 00:58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多少人终其一生都在发现并且守护好心中的树,让它开枝散叶,开花结果。你心中有一棵什么树?
“我的苦恼” 原创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22-09-23 23:20 发表于四川
小孩子身上的一些发现 原创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22-09-24 14:22 发表于四川
幸福是什么? 原创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22-09-26 00:38 发表于四川 或许拥抱幸福就像小女孩冲向娃娃一样
纸短情长——从老爸说起 原创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22-09-26 00:38 发表于四川
差异即公平 原创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22-10-24 22:00 发表于四川
顺序 原创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22-10-26 20:33 发表于四川
可能 原创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22-11-04 22:29 发表于四川
思想的巨人 原创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22-11-10 20:14 发表于四川
可你终将要面对自己 原创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22-11-12 00:09 发表于四川
life is a musical 原创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22-11-19 21:58 full of miracles
真诚地回应 原创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22-11-20 11:03 发表于四川
嘿,你没有看见我在烤太阳吗? 原创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22-11-22 11:30 发表于四川
自由的人 原创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22-12-02 23:32 发表于四川
妈妈 原创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22-12-06 19:28 发表于四川
我的坚持 原创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22-12-09 18:01 发表于四川
常清静 原创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22-12-28 18:51 in the state of tranquility, enjoy the view of true beauty.
果实成熟,从树上掉落,和树便没有任何关系,人人都可以享受果实的美味,而无需在意它是从哪棵树上落下来的。 ——题记
节俭
原创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22-08-27 17:47 发表于四川
吝啬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该用而不用;浪费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必要地使用,这二者会减慢做事情的效率,而节俭是处于吝啬和浪费的中间状态,合理地将一切资源最大化地利用,高效轻松地做事情,万物皆可用,因缘而变换用法。
节俭不是一种外在的形式而是一种内在的中正态度,它无法被要求,形式上的所谓节省,都只是一种说辞,还应该体察到内在出于什么样的想法,当你把节俭作为一种原则内化为一种品质,你的一切作为都有了节俭的核心,这是贯穿生活的真正节俭,实际上也就是量力适度灵活而行。
它不需要费力地思考,但青睐留心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者,只是想着在目前的条件下,如何用更加方便有效,不需要刻意,没有执着,简单的两个字便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
五味杂陈
原创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22-08-28 20:16 发表于四川
我是个杂食者,只要不敏感不存在挑食的问题。什么都想尝一下,也算是口味上贪得无厌之人了。不管做什么,粥也好,炒的菜也好,做的面食也好,包括使用调味料也好,什么都想着来一点,看看混在一起的味道如何,曾几何时,也是别人口中避之不及的黑暗料理王,我倒是不以为然,做菜于我而言更像是一种即兴创作,当时当地手中各种食材,做出什么全凭心情和突如其来的想法,味道嘛,总是不差的,但或许我也要学学食物相生相克这些东西。
至于买什么,更多地似乎凭着直觉,应季的是最自然的,而且直觉似乎更加敏锐,也契合季节变换。五颜六色挺和谐,酸甜苦辣咸只要刚刚好,总是有趣味的。
我认为恰当很重要,因为贪吃也曾吃多吃撑过,过后的滋味难受,饮食的趣味在那一刻全无,只是对负荷过重的身体感到抱歉,真是心比天高,忘了脚踏实地。
做饭是能够调动眼耳鼻舌身意的一门艺术,如何调味,如何搭配,如何营养都有无尽的探索趣味在里面,远远超过了只是饱腹。心无旁骛,细嚼慢咽,也是为了更好地品味每一种味道,合在一起的味道,就像是听着合唱,也能欣赏到每个个体的风采,似乎一切的一切都可以一以贯之,恰当是和而不同。
不必艳羡不属于自己的生活,美好的生活并没有形式上绝对的标准,美好在于一种心理感受,我们能做到的就只是过好当下的生活,是什么就接受什么,在此之上,把生活过得有趣味,去发挥,去创造,而不是一笔带过地蹉跎时光。快乐也好,生气也罢,光明也好,黑暗也罢,群聚也好,独处也罢,放空也好,忙碌也罢,都是一种生活的调剂品,我们只需要用自己富有魔力的双手让他们搭配地刚刚好。
教师节的礼物
原创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22-09-09 22:51 发表于四川
早读课上,意外收到学生们争先恐后的礼物,相处不过一周之久,这样的热情一时间还让我不知如何回应。
东西不少,有项链,杯子,花束,巧克力,茶叶……可我终究说不上来是一种什么滋味,开心、感动、丝丝惶恐,却总觉得那礼物离我千万里之远。
对于城市的学生来说,似乎一切都来得太容易,学习生活上他们也更喜欢手到擒来的舒适感,更依赖父母的保护和安排,对挑战,对变化,多是避之而不及。准备礼物似乎对于他们来说并非难事,而礼物究竟承载了多少心意,还是只是形式层面的客套,而我又是否值得这样贵重的礼物?我说不上来。或许我更愿意收到跑遍山野亲手采摘的野花,熬夜亲自动手做的小礼物,可能是奢望过多?我能不能成为一个给学生带来光亮的人,或者说真正能从心灵层面带给他们一些正面影响的人?
教育的大海之广之深,而教学远远不止是知识,知识只是一种工具,而如何利用工具,如何培养人,才是更加迫切的问题,我宁愿面对的是一群善良的傻瓜,而不是聪明的坏蛋。看到太多利己主义,可这实在没有抨击的必要,因为似乎本来正常,但我还想要更多,和谐而非破裂,温暖而非冰冷,柔软而非坚硬,实在而非虚华,直接而非扭曲,简单而非客套……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可现实往往是舍本逐末,遍布猫和老鼠的游戏,叫嚣,怒吼,冷嘲热讽,争先恐后,奔走匆忙,敷衍,疲惫,逃避,算计,虚假,迎合……或许多年以后我的学生早已记不住他老师的模样,可总有一些话语或者行为能够在他们心中闪着光,或许又会因为一些格格不入而离开一个地方,可我终究不会后悔自己的选择和作为。
道路有千万条,为什么我就不能走属于自己的路?就因为害怕失去所谓的稳定?究竟是病毒可怕,还是人的恐惧可怕?那么我这一生也不愿苟且偷生,也不可能死死抓住这样的稳定保障,稳定本来就不现实。我宁愿成为河流,向前流动,走遍千山万水,坦坦荡荡,宁静而志远。
你是一棵什么树?
原创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22-09-17 00:58
一天,从五年级到三年级到一年级,心情也在不断跳跃,而眼前似乎又明亮了一些,内心又坚定了一些。
最近,一直处于一种纠结状态,“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老师”不断地敲击着自己。我可以努力成为一个讲台上优秀的表演者,一个展示知识的老师,可是我总觉得哪里卡住了,怎么也想不通。
五年级孩子的状态让我想到了北京烤鸭。不断地被喂养,最终成为了餐桌上的饭菜,却从未触及过自由的天空。他们总在等待,等待有人把最简单的路摆在他们面前,却不愿意或者说不敢自己尝试一下。于是,连伸手这件简单的事在他们看来可能都极其有难度。这思想的沉重枷锁是如何而来,坐享其成又如何知来之不易?分数的意义有多大?我看到未来一个又一个苟延残喘的人,等待着别人的嗟来之食。我完全可以教给他们考试出彩的方法(甚至以此成为一个所谓有竞争力的老师,至少保住了我的饭碗),可这样虚幻的成就感能否给予他们面对挫折的勇气?我难道真的为了得到一个快速的成绩而剥夺了他们成长锻炼的机会?
三年级的同学仿佛是感情淡漠的机器,视家长帮助为理所当然,视老师同学帮助为理所当然,只图自己安乐,缺乏同情心。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节约粮食,他们看不见讲台上的粉笔灰,他们听不见风吹树叶的声音,我总觉得他们的朗读声中少有情感,文字于他们,也不过是一个个字符,缺少了美,缺少了生命力。一个缺乏感知的灵魂,如何去爱自己,又如何与环境和谐相处?语文来源于生活,深入地感受观察生活,才能发现语言的美,只有设身处地为人着想,才能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深意。今天突然翻到一个视频,家长教孩子在学校被同学打要以牙还牙,还视其为正义,可我的概念里多是理解他人,反思自己,管好自己,自利利他,或许前者不失为一种方法,可这会构造出一个如何的世界?是我理想的和谐世界吗?
一年级的小朋友更像是回到了原初不受管控的自然状态,他们本能地开心,本能地生气,本能地以自我为中心,又本能地心怀美好。他们身上有蓬勃的创造力,上一秒的严厉在下一秒便烟消雾散,我难以描述这带给我的冲击,尽管班级吵闹地像一个菜市场,可是我似乎甘愿让他们自由活动,开心地回应着他们连珠炮似的发问。一个小女孩悄悄地走上讲台,说要给我讲悄悄话,结果小嘴在我脸上亲了一口,还说喜欢这个只教过她一次课的老师,在下课后还不忘索吻,我不知所措,因为从来不擅长用肢体、语言表达亲密,可是她身上强大的活力让我愿意俯下身来给予回应,后回想或许只是想让美好的感觉在她身上持续久一些。
沉闷是过,放肆是过,如何有纪律的活泼,平衡之道实在是非常难以把握,人往往因为情绪冲动而一失足成千古恨,教师这个职业更是需要在言行举止上慎之又慎。我视孩子为未来,为娇嫩的花朵,为一个个处于萌芽状态的可塑之才,他们太宝贵了!所有的大人都是孩子,每一个孩子心中都有自己的梦想,我想成为梦想的守护者,而不是刽子手。
似乎这个时代什么都在追求速成,总想一步登天,所有的方法都在让你变快,有没有教“如何慢下来”、“如何感受”、“如何学习”、“如何享受生活而不是追赶生活”的老师?难道幸福一定要置放在种种条件限制之下吗?可以无条件地幸福吗?我不会只是为了生存而成为老师,如果仅仅为了生存,我完全不需要成为老师,老师这个职业分量实在太重,干得好,化民成俗,干不好,伤风败俗,在我心中,它是神圣的代名词。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今天一个小女孩说老师好温柔,她满是开心,又一个老师说我太温柔,她充满质疑,若我无法温柔以待世人,又如何期待他人的温柔?我之所以温柔,是因为心中爱的信念,美好的愿望,对周遭的理解和同情,这来源于真心,温柔并不是没有原则,听之任之,我保守做人的原则,做事的底线,实事求是的态度。
学生们亲近我,却从未轻视我,因为我一直选择尊重他们,了解他们,倾听他们,一直在反思成长。我不是个十全十美的老师,但我想让学生看见一个一直在进步的老师。孔子言,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道德从来不是满口虚言,它太深,太广。
世界上有很多人,我们是世界这个大工厂里不同的零件,因彼此而存在,是道德让零件和谐有序地工作,我希望这个世界有情,有理,有自由。
“我的苦恼”
原创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22-09-23 23:20 发表于四川
或许问题远比我想的大得多,而无力感在于自己所做的实在是太有限。作业背后,是家长老师施加的压力,是同学间的不友好,是弟弟妹妹的阻挠,是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无奈……我终究不是一个完人,我无法对学生真的发火,我感受到他们的疲惫,他们的胆怯,他们的辛酸,以及年幼无法管控自己的天性显露。
孩子们的问题很小,如同鸡毛蒜皮,同样也很大,甚至很多问题无法给予一个绝对的答案。成长过程中的艰辛体会过,知识的困惑只占了小小的一角,甚至不值一提,从来没有对学习过分上心,不温不火,竟也成了别人眼中的“佼佼者”,我不清楚这究竟是一种对时代的讽刺还是打自己的脸,困惑我的终究是人和人的关系,人和人的感情,我永远做不到成为一个只教知识的老师,因为要是比知识,我恐怕比不过一个机器人。
洪水可疏不可堵,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干净,难以装下任何东西,而我们总是在添加,却忘了留下缺口。
大部分人不亦乐乎却不知所以,活在套子中跳不出来,他们可能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一直都是自己口中的反例,还一副标榜正义的样子。这种环境下的孩子未来又是什么模样?多数人不过照虎画猫,成了优秀的学生,心口不一的伪君子。
学生让我反省,对他们我能做的太少太少,他们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自己的样子,我说的自己能不能做得到,自己如果都做不到又如何要求别人这样做?
恐怕我也无法成为一个倾听者,分身乏术,学生的问题终究只能自己面对,自己解决,自己能做的无非是检省自己,给予一些观点,一些启发,一些经验,剩下的还得交给他们自己经历,自己判断,自己检验。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也。一个学科的教学,也是有本有末,本质的东西往往很简单,甚至因为简单被人而不耻,就像声势浩大的河流也不过是从小沟渠发源,不过大家都比较喜欢天花乱坠的东西,还直呼精彩,高大!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问题早已是细枝末节的问题,深挖才能找到源头,细枝末节的问题根源是规律方法的问题,方法之外,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世界。除了思考,除了行动,除了悟,别无其他。
此时我心中只有一个声音:一切只是辅助,让他看到他,让他面对他,让他成为他。
对症下药,一个好的医生不是把人拆解,七零八落地给药方,而是在一个完整的人身上发现症结。他,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
而我所做的一切,只是因为那就是我,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尴尬的是眼泪水总是找着机会冒出来,又碰上阴雨天气,我说不清楚究竟是什么触动泪水的机关,如同一颗滚烫的心掉进了寒冰窟窿,对成年人多是不抱有任何期待,反倒轻松自在,可是对一群以为本应该有感知力的孩子?似乎...但往往眼泪后,心情突然变得晴朗,看开放下了很多,事情也随之有转机,所教年级与曾经支教学校的年级莫名巧合,是不是也是老天爷的另一番心意?人生百态呀……有眼泪总觉得还有很多希望,毕竟泪水是热的,让粗钝的心好好接受生活的磨练吧!只是可怜一些孩子误解了我表白的心意……)
小孩子身上的一些发现
原创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22-09-24 14:22 发表于四川
一切还要从三年级说起,还记得有一位同学没有带书,我当时没有回应,想看看他怎么办,他的同桌怎么办,结果同桌死死地守着自己的书,而他也并没有张口借书,两个人尴尬地坐着,似有似无地读着,这事发生在另外一个同学身上依然如此,当然更多的是让老师打电话给家长,让家长送;有同学作文里反映被孤立被针对的种种;打饭时,不敢问,不敢说,直愣愣地把餐盘戳到餐桌上,让你去猜他们要什么;孩子有什么问题首先找老师,比如作业是什么,甚至回家让家长问,这让我很疑惑,同学离自己那么近,为什么舍近而求远呢?
第一天来,我发现教室的桌子里很脏,被折磨得很不堪,仿佛很久没有用过,后面发现,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孩子每天都背着大大的书包,对于短小的身体显得极不协调,甚至上兴趣班都是背着书包移动,书柜变成了扔垃圾的地方。每每兴趣班上完,教室变成了另一番模样,又听闻一个图书室的老师说,以前图书馆开放给学生们看书,结果学生在上面乱涂乱画。
遥想自己小时候,好多事是和老师、家长没有关系的,和同学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书也是放在桌柜里,从来没有因为书包重,没有带书,害怕被人偷而苦恼过。那个时候是真心爱这个世界,真的想要和周围融为一体,并非像现在的一些孩子全是表面上侃侃而谈,实际行动总是出卖自己。为什么现在的学校人文环境变成这样了呢?为什么家长变成替孩子承担分内之事的“仆人”呢?表面的欢乐和谐下却是处处戒备,充满各种形式的暴力。现在的孩子并不缺表现自我,但少了设身处地的感受。
从某些角度,我可能真是一个肤浅的人,太认表面,对于孩子更是如此。五年级的同学上课给我的感觉一直还是比较配合,总是一副听得明白的样子,下来见到老师主动打招呼,教师节一窝蜂地送礼物,我想当然地以为大家对这个老师不错,也想当然地以为老师的话他们都听进了心里,而等待我的是听写几乎全错的班级,空荡荡的课本,当我下课让学生上完厕所回到座位上,大家都若无其事地只管自己,完全无视我。我突然觉得对三年级的孩子很感恩,尽管他们不太规矩,我对他们时常冷漠,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他们大部分人还是选择配合我。
我似乎发现了孩子身上的一些规律,低年级的孩子心口如一,他们的表现就是内在的显化,你能直接通过表象看到他们内心,或许也是他们的心太小,装不下那么多东西,他们总是在释放自己,所以他们好动,有什么说什么,想什么做什么,可是面对一年级的学生,内心总是柔软的,他们的真实,让你感到踏实。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课堂管理很难,孩子们以自我为中心,对外在的反应并不十分敏感,而上课那些需要他们动起来的活动更加吸引他们,安静对于他们本来就很难,因此在动中学,在动中感受更加适合他们。在低年级就应该更多培养他们动的能力,如何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书本内容本不应该做过多强求,知识性的内容更适合高年级的孩子,而且事半功倍。
当孩子慢慢长大,心能够装的东西越来越多,由外放转而内收,这个时候是最好进行知识性学习的时候,头脑的运动增强,有了思考的倾向性,甚至很多时候并不喜形于色,很难通过一个小小的动作判断他们的内在心理,对别人的态度。
这个在三年级的孩子已经出现,他们会根据外在环境反应,趋利避害,而五年级的孩子,已经可以为了适应外在环境而很好地隐藏内在了,而当孩子慢慢长大,逐渐成年,更是游刃有余,而看穿一个成年人无异于抽丝剥茧,难于上青天,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说得没错,真心也需要时间的检验。
然而事实是本应该尽情摄取知识的年纪却对知识丧失了热情,甚至是逃避、恐惧;本应该感受相处乐趣的年纪,却彼此隔离。不得不说,这个和实际环境有关系,我们离理想的目标还差得太远太远,让孩子在天真无邪的小小年纪就提前步入沧桑疲惫的“大人”行列。
当然,每个人的轨迹是不一样的,可能有好些人在很大的年纪才开始学会反思,从动转而为静,有些人从小就安静,因此普遍规律并非绝对,还需要因人而异。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又早熟又晚熟的人,早熟是因为我从小便懂得看人眼色行事,隐藏自己的内心,当然我的出发点很简单,只是希望不让自己和别人难堪,希望周围和谐有爱。渐渐地我困惑越来越多,我看到了周围人的内外不一致,我自己内外不一致,我分不清好坏对错,我无法取悦任何一个人,多数时候,我似乎处于分裂纠结的状态,什么是绝对的标准呢?我好奇,我苦恼……我时常倾泻泪水,我苦于别人无法理解自己,苦于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
或许我很晚很晚才明白事理,真正开始享受看书是从2020年,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能不知疲惫地看,博览群书地看,一目十行地看,精挑细选地看,回顾过去的种种经历,想通看清楚很多事。
或许以往的我多是在动态中感知,很少借助静态的书本,可我本身的性格并不外放,总是藏着很多真实的声音,于是给自己套上了层层面具,积累了无数的困惑,而我又是一个记忆力深刻,喜欢较真的人,困惑终于带我走到下一个路口。
曾经的我很多时候表里不一,这还是一种与他人的隔离状态,因为我只是按照自己的眼光衡量世界,但并没有看清这个世界的真实,与其说取悦他人,不如说自作多情。
当我开始明白事理后,我发现人和人的不一样在于所处的频率不同,语言行为只是容器,真正无法沟通不在于容器,而是容器所处的频率。“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情人眼里出西施”,美和外在的东西无关,取决于那一双心灵的眼睛,对有些人美的在另一些人看来就是丑。
可以说人和人是无法沟通的,同一句话说出来在别人那里早已经变味了,所以真正理解是很难实现的,言外之意有无数个版本。而一个真正会沟通的人,是会设身处地,同时会调频的人。倘若让别人感受到你的真实想法,只能以他们接受的方式去说明,否则,鸡同鸭讲,对牛弹琴。
所以说,人生在世,知己难得,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所以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怵怵,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能按《论语》行事的人不一定真正有道,有道之人言行是符合《论语》本质内容的,也随时跳脱出其中的形式。
实际上大多数时候并没有说话的必要,大部分的话很难真正传达,行动也是同理。大智若愚,上善若水,是因为他看到那些表面下的复杂性,因地制宜、顺其自然地行动,无为而无所不为并非随意,反而慎之又慎。
这并非心口不一,因为早已没有一颗固定的心,或许我更愿意当一面镜子,只是反射别人最真实的样子,置身事外,独自清闲。而我的那颗变化多端的心,留给自己和真正懂我的人欣赏吧!
差异即公平
原创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22-10-24 22:00 发表于四川
我试图去厘清学校的意义,倘若只是知识性、技能性的学习,恐怕学校的意义不大,每个学生天赋能力不同,社会有各种各样的机构,有钱有势的还可以花高价钱请名师,网络上各种教学应接不暇,学校的究竟意义是什么?
在学校,老师要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各种矛盾冲突,思考面对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如何端平一碗水,突然意识到了学校的重要性——即让学生在冲突中,看见真实的自己,看见别人。
为什么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冲突?因为不同,因为固执己见。有一个词叫做“不破不立”,在学校,你面对不同的个体,他们从不同角度使你从各个方面被迫打开自己,从而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从而接受自己,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全方位地看待问题。
从问题的角度,从来没有绝对标准的答案,只有针对不同情况的合理答案。冲突似一面镜子,让你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自己,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在学校第一件事需要学习的便是“相处”,融入环境。
也是因为不同,人认识到自己的独特不可替代性,与万物的息息相关性,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适合的位置,什么样能力的人干什么样的事情,而不是去争什么好位置,挑剔坏位置,因为根本不存在什么竞争,也没有所谓的好坏,这个位置更适合他(她),我去做其他适合我的事情。
差异性就是公平性。一个老师并不需要去控制学生,试图拔高那些低能的,降低那些高能的,把所有学生刻意地变成一个模样,实际上都发展地很扭曲、很痛苦,带来恶性竞争,冲突,恐惧,不满足,虚假的欲望。老师的本职工作是提供一个舒适开放安全的环境让学生更好地发现自己,更好地意识到自己和环境的关系,老师只需要做到更多地提出问题,更多地启发学生,并不是提供答案。
知识本是无止境的,我们所学的都是局限的旧有知识,它有自己的框架,形成的条件。作为一个老师,看到框架,看到条件很重要。知识是相对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留下空间给那些尚未发现的知识很重要,要知道,这很可能颠覆原有的知识,这是创新的来源,没有空间,谈不上创新,多的只是自我欺骗罢了。
相同的学习,每个学生学习状况不同,这很正常,也不需要控制(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应该让学生看到事实,接纳事实,实事求是很重要,不需要矫揉造作,自欺欺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反思自己,了解“一分耕耘一份收获”,“为自己负责”,“环境是大家共同创造”等等的道理,“反思”是进步的基础,自我驱动的关键,道理在实际行动上检验领悟,并非口头上的夸夸其谈。老师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不断学习的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好多道理自己真的想明白了吗?在实践中做到了吗?带着这样一个特别的身份,真的能想当然地随便说,随便做吗?很多时候都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发现,往往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无疑是要感谢学生的,他们也给我不断试错的机会,不断检验自己的机会。除了更多反思自己,我又如何要求他们按照我的想法行事?只是真实展现自己已实属不易,或许我真正能教给学生只有“反思自己,发现自己,成为自己,完善自己”。
我忘不了那些课上试图打量老师的眼神,那些眼神里充满着闪躲、恐惧,这些学生因为害怕惩罚,害怕达不到标准而扭曲自己的作为。一个人连接纳真实的自己都做不到,还能期待他(她)如何健康发展?如何创造?一切的改变应该在接纳真实自我的基础上发生,否则只是虚幻的构建,舍本而逐末,这无法给一个人带来长久的幸福感,它没有稳固的基础。
一个班学生各不一样才是真实的,这无关乎好坏。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需要成绩优异,走学术道路,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学习,培养学习态度,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学会与环境相处才是意义所在,在不断探索自我的过程中,在天地间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文盲并不可怕,也不是导致一个人无法更好地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的原因,文化知识只是一种工具,学会一门工具只需要掌握规律,勤加练习便能习得。掌握一门工具并不意味着善用一门工具,社会上各种冲突,各种问题,和知识无关,和人心有关。“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个人能力越强大,意味着影响力更大,那么这个人的心很重要,他是以一颗什么样的心去施展能力,是不得不去思考的问题,孩子关乎未来,作为教师思考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我以什么样的心存活?我面对什么样的心?什么样的心才能带来和谐幸福的社会?保持朴素单纯很重要。
从“君子不器”,“君子和而不同”中,可以看到学校的意义,学校便是一个小型社会,唯有不器,放下局限的自己,才能看到自己更多的可能性,从周围所有的一切去看到这些可能性,活得畅达通透。世界是因为差异性才丰富多彩,学校也是这样的大熔炉,放下自我,才能带来真正的和谐,接纳他人就是接纳自己的不同可能性,丰富完善自己。“本自具足”,显化出来就是各种差异性,因为是从不同角度去呈现圆满,正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那个时候你会发现自己与他人没有本质差别,差别只是在形式上,我们都是运转机器上的一环,谁也无法分割,无论自己做什么,只要是自己能力匹配的工作,就能满足地活在当下。
顺序
原创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22-10-26 20:33 发表于四川
我惊讶,为什么孩子课上表达欲望很强,说的内容很丰富,可是却无法用文字写好一句简单的话?为什么低年级的孩子更喜欢沉浸在画画中而不是认字读书?孩子们能够用英语说出事物的名字,一看到文字反而摸不着头脑?一个孩子卖东西卖得好,一遇到数字的题却是一脸懵?究竟是他们不够聪明,态度不够端正,还是对他们要求太高了?或者把他们拉低了?我们所对他们做的一切真得符不符合客观规律?
遥想当年,能说会道的我,作文却是胆战心惊,直到大学,我才真正开始把写作当做自己的一部分,知道字斟句酌是什么意思,在27岁之前,我一直不太能够静下心来看书,面对书头脑基本上处于一种比较混乱的状态,更不能说多么懂书;我上课多数时间处于走神状态,可是我却喜欢一个人慢慢地对着一本书抄写,盯着几句话反复看,边走边想问题;我对数学一直敬而远之,一遇到数字脑子就像一团浆糊,可是和几何的题更加亲近;我从初中才知道“A,B,C”叫做字母,我能说,能读,能看,能唱,能背,可单词、语法总让我抓瞎;我会根据手中的食材做出可口的饭菜,但你要问我,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个放多少,那个放多少,这个用什么温度,用什么方式,我却回答不上来;弹钢琴很有感觉的我,拿着谱子行云流水,我也能随意哼唱心中的各种旋律,可是做和声题的时候就如同一个傻子……我无法要求学生,苛责学生,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不“合格”的学生。
可这样的我,也能成为别人眼中羡慕的对象?我究竟是靠什么学好的?我能接受很多东西,也自然而然会很多东西,但不能说自己具体知道什么,更难说出为什么,我对努力没有什么概念,说不出所以然,学习究竟有什么规律?
我一直希望学生能够问问题,实际上我也是从高中开始不断产生各种问题,在那之前,我的脑子里全部塞满了“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恐怕学习也是有个先来后到,有个本,有个末,大道至简,一切的复杂都是最简单的东西建构起来的,简单足够深刻,在简单之上就是千万种形式,英文也就26个字母,文字就是从一横开始变化,几何就是从最先的点,到线,到面,到立体,我们困惑于复杂的形式,却忘了最简单的内核。
文字,数字本就是抽象而来,属于末学,并非本学,想想我们出生之后,最开始接触的永远是具体形象的东西,我们用感官直接感受,而后才是思维,感官是迅速直接的,而思维却是很慢的,抽象成字符进行表达是一个更缓慢的过程,而我们现在花大量的功夫塑造学生的头脑,让他们变得抽象,却拖慢了他们学习的脚步,让他们失去了感觉的能力,我们把有血有肉的生活变成了碎片化的符号,所以我们的感情呢?我们的道德呢?
难怪学生说话头头是道,却并不知道谨言慎行,因为他们的语言无法落实到行动,和实际生活是脱节的,我们知道这个东西是苹果,是apple,知道它几斤重,却未曾注意它的颜色,它的形状,它的味道,它拿到手里的质感,所以能说真的了解这个东西吗?
具体而抽象是一个过程,也体现了一种能力,但这个顺序我们不能忽视,感受是一切的来源,脱离了感受,一切都是空中楼阁。就语言而言,语言并不是为了沟通和交流,会意实际上多数时候并不需要头脑参与,一个眼神就说明全部问题,还需要费力用语言吗?实际上理解语言本身就是更加困难的事情,会带来很多曲解,语言形成有它的意义,但语言不是目的,是一个结果。就像听说读写,也有它的顺序,我们所学的东西是因需要而产生,很多科目并不是生活必须的,也不是为了一个人更好生活的绝对存在,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很好生活,而不是把好拿去定义,把“好”放置在条件中,变得局限,因为你随时都可能脱离这样的条件,这样随时可能失去的“好”简直就是望尘莫及的美丽泡影。
所有的抽象是在具象的基础上总结而成的规律,它来源于发现,能够进行各种演绎,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具备这种能力,我们应该尊重人的天性,顺性而导,顺性而教,刻意改变顺序,是一种扭曲。
我们不能够以大人的眼光去解决小孩子的问题,事实上,你无法帮任何一个人解决任何问题,孩子的问题也只能教给他们去思考,去解决,从这个角度,大人做的事情实际上很有限,给他们自由,照顾他们安全,全方位调动感官,充分地去探索这个世界,无论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
但大人必须要知道,同一个问题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情况有不同解决方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切的答案都是活的,不是僵死的,因人而异,我们的答案只是相对的答案,允许自己有不同的可能性。
我相信,很多规律也是来源于新奇的发现,那些只有细致入微的体验者才能够看到。为什么研究规律?为什么学习规律?是为了复制?可是人真的能够被复制吗?人的独特性不是就在于无法被完全复制吗?所以人才有无法被操控的自由吗?学习的目的一定不是知识,这些旧有的东西可以被无限复制,但是结局是单一的,暴力的。
我感慨有的学生一看动画片,因为之前知道这个故事就说没有意思;有的学生看英语动画片,没有中文就直接说看不懂,不愿意再继续看下去了;有的同学说来找老师是因为自己很无聊,不知道干什么;有的同学写作文第一件事是问写多少字……
一切一切知识的学习不是为了记住这些知识,学习的本质是体验,是发现,是新的,而不是旧的,实际上,学习是本能,从骨子里就有的好奇心,根本不需要教,所以教的是什么呢?《中庸》中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不损性。
可以说我那令人羡慕的学习能力是潜移默化,不知不觉的,学习是一种自然而非刻意的过程,如同“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把自己保持在空白的状态,知识就进来了,可这只能说明是知识的接受者,并非我所谓真正的学习者,因为它只能承接旧的,只能说是个能吃很多,胃口很好的人,可少了趣味,少了鲜活,如同机器一般。
这样的学习也能带给我动力和快乐,一种目标的追逐,感官上的愉悦,和心理上的虚荣,但这些东西于我而言却是可有可无的,比如学习各种学科,做饭,弹琴……我没有留心过程,脑海中只有一个想象的结果,我一味地快,甚至忘了自己。
我感谢生命中的各种挫折,各种停顿,各种出其不意,打乱了我节奏,拖慢了我的速度,却让我开始思考,想要理清自己的头绪,这也是一种追逐,我想要找到答案,脑袋在飞速转动,什么也吸引不了我,我又忘记了自己,突然我停了下来,只是看着自己,看着眼前的一切,这一刻获得的东西,更像是惊愕,是震撼,颠覆了原来的所有,曾经困扰的问题没有了,而后是更深层的平静。
过往的经历于我而言最大的意义,在于不断产生问题,让我不断更新自己,进入的同时随时跳出,放下套路,只是遵循着天性适应这个环境。之前困惑我的实际是标准和天性冲突的问题,社会总是试图塑造不同的人,优秀的人是这样,不优秀的人是这样,我一直努力适应这个环境,又想保留自己的天性,所以我成了优秀的人,又瞬间变成了平平无奇的人。别人总说我变来变去,游离不定,不按套路出牌,定义如何能说明一个人的全部呢?人本就是随着境遇不断变化的呀?怎么说得清?又有什么惊异的呢?这些都是我呀?你们说的又是哪个标签下的我呢?或者说你们又把我放在哪个标签下说呢?你们能够实实在在地看见那个真实的我,而不是被头脑构造出来的无数个我吗?
标准化能够适应机器,但是用在人身上只能让人变得越来越低级,越来越模式化,越来越分裂。看待一个人应该全方位去看,看到现在,也看到未来,看到别人,也看到自己,让学习回归到学习本身,让结果顺其自然地发生,生活永远都是进行时,能够被复制的都是丧失活力的机械物,只有当下无法被复制,活在当下才能体验生动,一切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未知,都是鲜活,即便是一片叶子,一朵云,日常的作息,他们是完整的,不是分裂的,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可能
原创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22-11-04 22:29 发表于四川
“置身于我曾最为心驰神往的环境之中,我却得不到一点纯粹的享受”,当我在同事桌上无意看见《忏悔录》这本书时,突然被封面上的这句话深深地戳中,似乎终于找到了一句能够恰如其分说出自己最近模糊心声的话,不由得有了一丝丝的释怀,是呀,人有千般相,可某些时候,又出乎意料地一致,不然又如何有那么多语言,那么多表达方式流行于世,如果没有共情的话?
最近的状态多是,望着眼前的各种景,设身处地于各种立场中,却不知一时如何反应。人在环境中活动,思维却又抽离出来,远离一切。回到当下,多是时不时地叹气,偶尔像个幽灵一样在学校游动,目光茫然地穿梭于学生各种问候中,布置的各种可有可无的任务中,老师喜怒无常的面孔中,耳朵充斥着各种声音,心想着十万个为什么,却又说不出具体的问题,无法给出任何答案。
和学校似乎有着很深的缘分,毕竟曾经总喜欢看各种关于学校的电影电视剧,大部分能够记着的梦都在学校的场景中,有时是懵懂无知充满新奇的学生,有时是对着学生或歇斯底里,或充满喜悦柔情的老师,尽管这次看似偶然来到这所学校,却总也觉得它于我而言应该是意味深长的经历,而我却总想逃离。
变化发生总在不经意之间,除了不停地反应,却没有了思考的余地,我像是机器不停地咔嚓咔嚓,却失去了慢下来的能力,我跟不上节奏,我也停不下来。
三天的运动会仿佛是我的可趁之机,缓解一下恶感风寒带来的声音嘶哑、呼吸不畅,缩进无人看见的角落喘一口气,可当我置身于环境中,我的大脑被所有记录下来的图片、声音占满,思考只会让我越来越乱,唯一能做的似乎又是放下大脑、一脸茫然。
但我又说不出我一定要走的原因,当然我随时可以走,金钱绝不是我留下来的理由,因为我似乎总觉得这本就是我的选择,是我曾经无意间许下的意愿,好像我必须要留下来一探究竟。
我多次回想到曾经的支教学校,当时走得虽然潇洒,过后似乎有些心不甘情不愿,回到家一直就想,为什么就一走了之?我做错了什么?假如和学校商量,我不教主科,让我带全校的副科课,既不打乱学校按部就班的教学节奏,又解放自己本就不够用的大脑,还能够争取更多时间和学生在一起,打开他们的心扉,探索更多可能性,继续那来之不易的友谊,即便微薄工资,甚至没有工资,那又如何?那隐性的价值又如何估量?
自从大学毕业后,似乎就没有刻意地找过工作,每一份到手的工作表面上看都是那么不经意的选择,我好像也懒于寻找,只是坐等,这份工作看似偶然,可自入校以来很多不经意的安排又让我觉得是冥冥中的必然,似乎有太多让我惊异的地方,我走的好像一直都是自己所选择的路,只是现在的我越来越敏感,越来越能够看见前前后后的一些似有似无的联系了。
原本只是缺数学老师,因为专业对口,学校英语薄弱,名正言顺成了英语老师,又因为三年级老师休产假,带了三年级语文课。五年级的英语似乎开始找到了些眉目,也与学生建立了基本的信任关系,又因为新来的老师而转手相让,别人说我算是丢了一块大石头,而我却说不上来是高兴还是怅然。两个月后,世界又变换了另一种模样,二年级四个班的英语,三年级的道德与法治,美术,五年级的音乐,我仿佛又成了多面手一般的存在,走在学校,也能试图体会一下如明星一样小心翼翼、光鲜夺目、一呼百应的状态。
就在我囿于能力局限时而毫无头绪时,心里突然出现了一种声音“这不就是我的选择吗?这不就是我渴望的变化吗?”只是没想到现实中的我却并不十分享受,这样的学校和我心中的理想似乎背道而驰,可我又能在哪里找到净土呢?非得在别处才能够找到吗?
我在目标的冲突中形单影只,别人看到了“卷”,我惆怅学生的苦,老师的苦,学校的苦,环境的苦,内心的苦,我渴望的真诚、真实、真情、友善、趣味、好奇心、创造性、可能性,在所见所感的麻木和疲于应付中,仿佛消失殆尽,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在老师面前,学生是低头温顺的绵羊,而我在乖巧温顺的背后感受到的似乎多是求生欲,而并非出自真心,我总看到两幅面孔,温顺的绵羊和暴怒的狮子,我总看到各种形式暴力,隐藏的情绪,我对课堂上无视老师而“作恶多端”的学生也没了主意,似乎他们需要发泄的出口,我除了允许他们这么做,我找不到任何压制的理由,我真的能够从内心去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吗?成绩相对于这些来说,几乎是微不足道,在成绩也变成一种求生工具的时候,趣味创造似乎也已经消失殆尽了,我还能教他们什么?学生真是教出来的?外界的冲突解决不了,那我内心的冲突呢?我能不能够先在自己心中结束一切冲突呢?
什么时候让我觉得自己还有价值呢?当我看见学生目不转睛地看着我,眼里充满了各种困惑,又努力在思考,试图自己解决问题,发现了一点什么眼里突然闪出光芒的时候,似乎一切都是值得的,这样的快乐和知识无关,和能力无关,和奖励无关,但是充满了无限的魅力,无尽的意味。
或许这就是我来到这里的理由,我不要去成为这样的老师,那样的老师,我珍惜真实闪光的一切,纵使万般变化,难以捉摸,我要顺从自己内心去生活,坦荡地量力而行,放下目标,放下一切期待,认真倾听内心,尊重环境,践行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去看见别人,发现自己,这足够说明一切,而我就是一本行走的教科书,灵感随时都有,还需要刻意去准备什么?哪里又有十全十美的计划?现实是计划时常被打乱,可这不就是真实的常态吗?本来就没有能够真正把控的东西,毫厘之差,千变万化。
或许这就是当时我离开一个学校的原因,但也是自己继续成为一名教师的原因,融入环境绝不是以不真实扭曲自己为前提,既然我看到,我了解,为什么还要欺骗自己活得不伦不类?
生活于我而言仍旧是丰富多彩,但多了许多柔和,一切现象的背后是因果连续不断的运作,单拎出来评判好坏对错都充满了偏见,分析评判除了让我意识到大脑的负担,它没有带给我一丝惊喜,而多数时候我发现惊喜往往却只是发生在停顿的间隙。我全然地置身于环境,成为它的一部分,我是它,它也是我,当我不再思考,只是感受,只是直觉反应,真实地看到一切,表里如一地做自己,我既是部分,也是整体,既充满了局限,又是无限,既简单又复杂,当内心的冲突合而为一,我真正地融入环境,却没有一丝伪装,莫名感恩一切的相遇。
至此,我还是无知的小孩子一个呀🤩!无知会有多少乐趣,恐怕只有真正看见并承认自己无知的人才了解吧,因为无知,才会一直有惊奇,惊喜呀!那让我一直无知不确定下去吧🤘!
思想的巨人
原创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22-11-10 20:14 发表于四川
毫无疑问,我是一个思维过度活跃的人,我也终于能够接受,为什么每天睡那么长的时间,醒来的时候,眼睛仍然是无可避免的疲惫,布满血丝,黯淡无光,除了某些时候,我真的能够感觉眼睛像是一汪清澈闪着光的湖水,尽管这是一双近视眼。
终其一生,人们都在无休止地忙碌,外在的我可能多数时候给人的感觉是清闲甚至是闲散的,没什么上心的事,有很多空白的时间,工作的间隙,能不动就不动,可人又如何仅仅靠外在衡量?
我一直奔走匆忙,思维像是开闸放水,永不停歇地奔腾汹涌,头脑占据我大量的时间,却让我疏于外在的行动。在一瞬间,仿佛有几百上千个想法同时进行,你会发现,当你想的角度越多,你反而无法迅速地行动,人生便是做了周密的计划,在一瞬间推翻所有,计划是多么一文不值的东西,只是一时满足大脑迸发的欲望,转瞬即逝。
一堂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有想要上进认真学习的学生,有疲惫只想休息的学生,有控制不住自己东窜西跳的学生,有的学生说,老师我想学习;有同学说,老师他打我;有同学说,老师我可以上厕所吗?有同学说,老师作业不够做;有同学说,天哪,竟然有作业;有同学说,练习册丢了,做不了;有同学说,家长不管我;有同学说,压力大,学习很紧张……
思维的活跃常常让我充满无力感,就像一群学生朝你扑过来,七嘴八舌地让你帮忙解决问题。追求完美是一件比登天还难的事,有什么万全之策让所有人都满意,让所有人都幸福?目标是什么?人仿佛被一把无形的刀拆解得七零八落,仅剩下的诉求是:让我喘一口气。
我时常怀疑语言的准确性,似乎我们太过于依赖这个东西,造成了诸多的矛盾和冲突,当然,这和语言可能也没有关系,语言只是一个表象,语言背后是无数狭隘的心。
我所感受到的,一经描述,就变成了充满偏见的主观产物,它被定格,呈现为一个角度,姑且不说多么精确的描述,再加之被另一个大脑加工,已经和事实完全脱节了,我们早已经脱离了当下,进到了一个到处都是墙壁的虚幻世界,我们在这个虚幻世界冲突,到处都是鲜血淋漓,当下是无法描述清楚的,问题也是无法完全解决的,当你认定它就是问题的时候。
我是谁?我能够是谁?我能为了谁?我似乎什么都不是,我参与不了任何人的生活,我解决不了任何人的问题,我提不出任何意见,给不出任何要求,控制不了任何局面,说服不了任何想法,我和任何人都没有什么本质的关系,包括我眼中的那个拥有各种身份,各种诉求裹挟的“我”。
我眼前是各种可能性,也都是合理存在的可能性,他们挺生动,挺具体,有着无穷意味,我想尊重一切可能性,我想和谐安然地生活。我似乎也不太清楚老师这个身份究竟意味着什么,毕竟我无法替学生考虑所有,我如何为了他们好,啊,这是多么庞大而沉重的话题,怎么算得上好?
生活的矛盾可能就在于,一个极不容易满足的人,又那么极容易满足。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我在生活中游走,一句话也没有。
可你终将要面对自己
原创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22-11-12 00:09 发表于四川
我们总是在追求一些东西,使得我们无法空闲下来,可能并不是我们没有时间,只是因为我们害怕面对真实的自己,于是用一切手段占用自己的精力去逃避面对自我这件事。
一个暴饮暴食的人,和一个追求健美的人从本质上可能没有很大的差别。我们眼中所不齿的如酗酒、纵欲、沉溺于各种声色享乐中,或者追求某种信仰,追随某个导师,心灵伴侣,某种道路等看似积极健康、高大上的事,当这些不是自然而然发生、无可无不可的状态,而是被驱动至于停不下来的状态时,无论是下意识的行为举动或者刻意追求某种结果,都是在回避接受一部分的事实。
我们随时在定义自己,让我们所舒适的是习惯的认知,当出现超越认知的事情出现时,我们便不安,所以我们努力让自己变得安稳,当我们局限在认知中的时候,这样的努力会表现为过度的放纵或者极端的控制。过度的放纵,让自己没有功夫面对不安,努力忘记不安;极端的控制,让自己与不安划清界限,不越雷池一步。
可我们终究要面对自己,我的意思是完整的自己,安稳和不安如同硬币的两面,界限是由我们划分出来的,而他们本就是一体,如何割裂?
我看到自己内在的各种冲突,它们庞大到多数时候我无法忽略,甚至无心于外在事务。我不得不承认,多数时候我是心不在焉的,我曾想过很多个消极或者积极的方式逃避,什么都想试一试,就像个疯狂摄食的毛毛虫,好歹也混得个横贯中西,纵览古今,文理兼修,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会琴棋书画,会劈柴烧火,又精明强干,又浑浑噩噩,又强身健体,又弱不经风,又经纶世务,又游手好闲,四处结交朋友,又远离人群,别人眼中“无所不干、无所不能”阅历丰富的矛盾人物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似乎也不过如此,真是适合当一个砖头,“哪里需要哪里搬”。
可问题仍然一个接一个冒出来,还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多,我知道我必须要弄清楚这一切的一切来自何方,它们逼得我快要走投无路,而我还不想那么早地放弃自己,而我不得不回归自我去探寻。多数时候我倾向于独处,并非不合群,只是避免由于自己的无心之举干扰他人,独处的时候我却并不清净,那热闹远胜于任何一部小说的精彩,上演着穿越时空的无数戏码,我也惊叹这小小的大脑究竟能装下多少东西?
我的内心曾有很多界限,向外寻找的过程,外界信息的汇入不断冲击着我,我不断给自己设立界限,又不断主动或者被动地打破,于是我六神无主,“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我试图寻找那绝对的标准,发现终究是徒劳,当你认定一种可能性,总有一个相反的可能性出现,你无法否定它的合理性,虽然你不愿意接受,可这就是事实,不是吗?
似乎是体验深刻,外界的无穷变化,那些戏码,在我心中逐渐激不起涟漪,诗一样的远方只是自我欺骗的泡影,现实的嘈杂锋利让我更想远离一切,逼着我转而看向自己的内心,仿佛孤立无助的困兽,焦虑和不安充斥着我,我的眼里含满了泪水,可我无处释放,我不知道谁能真正看见,我不敢奢求任何帮助。我曾爱着这个世界,企图让所有人满意,除了让自己分裂困惑以外,别无所获,我终于看到那一条一条的线,化成一个一个的圈,套着那一个一个的娃娃,而线是人为存在的,它存在,也不存在,我置身凡尘,也深入寰宇,我看到形式上的爱,也体悟到爱的终极内涵。
一个装满了水的杯子装不下其他东西,只有把水倒掉才能装其他东西,一个外表安静的人,内心也可能是被完全塞满的人,他们装不下任何东西,他们对外界的投射只是主观的产物,和别人无关,和自己有关,因此你知道对于多数固执坚硬的脑袋话说不说,表不表现意义不大,心灵的双眼早已洞彻一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得没错,毕竟解铃还须系铃人,但不可否认缘分这个东西,你来到这个世界,总和外界发生着似有似无的联系,你也是息息相关的一环,外表上,我有社会角色定位,从内心,空空如也。
真诚地回应
原创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22-11-20 11:03 发表于四川
认真倾听每一个声音,无论来自内心还是来自外界,能听到的声音都不容忽视,因为都有直击心灵的潜力;
真诚地回应每一个声音,没有造作,没有犹豫,没有随意,如同清晰的镜子,是什么就展现出什么;
我错过了太多声音,亦不够真诚,我思绪繁复,复杂拖慢了我的反应速度,却变得越发聒噪。倘若我完全地真诚,面对这接连不暇,变化万千的声音,恐怕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的。
如今的我心中有诸多声音,是外化的我的承载,我看到的仍然是主观的世界。
当内心的声音完全寂静,周围的世界便清晰浮现出来,现实中的我或许不过是一个通道,她说,她做,她回应,却没有任何她在里面,她是外在的显现。
如今的世界很复杂,如同洪水肆虐,侵袭土地,你无法有求必应,那无数个脑袋,有无数个不切实际的想法,他们太吵,双眼被蒙蔽,身心被撕扯得四分五裂,享乐安慰恐怕无济于事,巨大的痛苦或许还能让他们片刻安宁,可一个不认真对待自己声音的灵魂又如何变得高贵?又如何真正地轻松愉悦?产生问题是关键,认真对待问题是解决之道,任何人都只是相关过客,反求诸己,真实不虚。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物有终始,事有本末,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星星之火,是否可以燎原?
我要的无非是真实,真实让我安定,因为它一直都在,一经形成,从未改变。我能做的无非是接受真实的自己,欣赏她,珍惜她,放下她,放下与她相连的整个世界。
嘿,你没有看见我在烤太阳吗?
原创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22-11-22 11:30 发表于四川
他们被恐惧和欲望支配,分不清什么是现实,什么是想象。现实只有一个,除了投入应对,别无其他;想象有无数个,陷入其中,心怀激荡。
一个人对事态的反应如何,在于他的心量格局,心量越大,看到的越多,容纳地越多,越稳定平静;心量越小,看到的越少,容纳地越少,越跌宕起伏。
知识如同树叶,它发芽、生长、茂盛、枯萎,随着自身和环境变化而迭代更新,知识是流动的并非稳固的,倘若死守知识,必然压垮树干,连累树身。你之所以成为老师,不是你手中握有的知识,而是你的方法,你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态度,知识是无法复制,无法教授的,它的样貌取决于学习知识的独立个体,它是结果并非目的。学习是一以贯之的,离不开思考、操作、反思的反复过程,掌握了方法,如同大树能够吸取养料,逐渐开枝散叶,而对于不同的树,你怎么去要求他们要长出完全相同的树叶呢?
这辈子,你只能活成自己,完全接受自己,是树就活成树的样子,是草就活成草的样子,是宝石就活成宝石的样子,是粪便就活成粪便的样子,顺乎自然,向阳而生,不要让那扭曲局限的头脑禁锢了你原本舒服的状态。
一个完全接纳自己的人又如何与他人冲突呢?这些冲突不正是随时在提醒你还不够接纳自己吗?
自传(冯至)
三十年代我否定过我二十年代的诗歌,
五十年代我否定过我四十年代的创作,
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把过去的一切都说成错。
八十年代又悔恨否定的事物怎么那么多,
于是又否定了过去的那些否定。
我这一生都像是在“否定”里生活,
纵使否定的否定里也有肯定。
到底应该肯定什么,否定什么?
进入了九十年代,要有些清醒,
才明白,人生最难得到的是“自知之明”
自由的人
原创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22-12-02 23:32 发表于四川
平和地顺应任何境遇,却不被任何环境所牵制;好和不好都进了耳朵,却又置身事外;随时拿起,随时放下;在生活中行走,又超越生活;从不反抗,因为心中不存在对抗,身体被局限,心灵的自由从未被影响,它广博无边,容纳所有。
我的坚持
原创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22-12-09 18:01 发表于四川
有时候我也质疑自己,为什么不做出改变,改变对于我来说本就是一件简单的事,难道反对的声音好听吗?息事宁人难道不是我一贯的态度吗?
我究竟也说不出,为什么其他老师视直播易如反掌,而我总是抱着录播的稻草,纠结字句,花了大把时间;别的老师上课离不开PPT,而我更倾向于让学习回归书本,回归学生,我终究和高科技的东西没有多少缘分,在快速的时代像个蜗牛一样慢慢地爬,可学习方法原本就是简单的,而并不是绚丽多彩的,变化的是形式,本是随机应变,可少了方法,一切如同浮光掠影。
是的,我不喜欢反对的声音,这些声音让我谨惕,让我紧张,让我有距离感,让我觉得努力得不到尊重,尤其是还没有好好感受就随意言语,面对几百个家长学生属实招架不了,如果我必须得去在意每一个人。可我有我的考虑,对自己能力有数,对英语学习有想法,对具体情况有判断,一切的行动并不是因为自己恐惧,自己懒惰,而是对事实的权衡选择,这些我如何能一一去和一些根本不关心我想法的人解释?那是痴人说梦,毕竟他们也得走过我走过的路,踩过我所踩过的坑,做过我所做过的思考。多数人都太自大,太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因此即便是金子在他们脚下,他们也看不见,可我又能如何?我多么想把一切的复杂变得简单,多么希望人人之间充满真诚,互相信任,没有猜忌,可我似乎指望不上任何人,人人都似孤岛存在,拆了彼此联通的桥梁,当一个人心封闭的时候,你又如何能准确地传递真实的声音?
对于我来说,不管接到什么东西,只想着最大化地利用它,去发挥去创造,一切的存在都有它的道理,从来都懒得去说什么好,说什么坏,去排斥,去拒绝,我不是死脑筋,我也会应变,但我也有我的坚持,因为那符合事实,本就是坚固的,并不需要我刻意去操控,世间的一切达成都是两厢情愿,一个巴掌啪不响,同样的努力,有人开口就是骂骂咧咧,说这说那,有人充满感恩,让人开怀,所以如果我真的在意的话,我的心情又如何宁静得下来,随时不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每个人都自求多福,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吧!人的能力本就是有限的,无法代替任何人做完所有的事情,虽然我希望把所有人都考虑周到,接受这个事实也花了我很多时间。我需要做的是体会得更深刻些,因人而异去行动,做好自己分内事,尽人事听天命,反思总结自己的问题,尊重别人的问题,量力而行,一视同仁,淡定过活。
纸短情长——从老爸说起
原创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22-09-26 00:38 发表于四川
周末外出购物,大包小包回家,刚进家门,就开始整理买回来的东西,而后看地面脏,就想着扫扫拖拖,妹妹在旁边说:“那么累,难道就不想瘫坐一会儿吗?”我顿了一下,对啊,为何我本能会有这些反应?不知怎地,突然想起了老爸,想起了那句——“要是东西多,想回家,老爸想办法来接你,也就几个小时的事情”。他总是轻描淡写地说着那些本不属于他的责任和义务,只是让她的女儿可以轻松一点,对此,我似乎挺惭愧,一直以来,似乎都是一个不怎么体贴的孩子。
很多家庭似乎都是母亲操心得多,而父亲似乎总是扮演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旁观者角色。由于父亲在我七岁时从镇上考调进了县城的小学,我也理所当然地随着他去条件更好的地方就读,远离留给我无尽回忆的小镇,从此父母也开始了长达十多年两地分居的生活。
刚进县城,人生地不熟,我们住在爸爸朋友家,一段时间过后,勉强以合租的方式在菜市场附近租了一个小房间,和孟母三迁不一样,我的家似乎总是和市场比较有缘,高中毕业后,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在那之前搬过三次家,从房间到公用厕所的平房,最后终于住进了楼房(这还是两个独立的房间,还记得当年搬进新房的第一天,吃了碗牛肉面,洗了个澡,睡得无比香甜),甚至一次比一次离菜市场近,不过神奇的是,我对市场散发出来的味道并不反感,也从来没有觉得在同学中有多丢脸,反而喜欢那样吵闹的氛围,那些烟火气,每迁一处,都在不经意之间拥有很多朋友,有小孩,也有老人,这些都在我的记忆中闪着光,而多年之后似乎也能够理解爸爸为什么总是找离菜场近的房子,年幼不懂事的我如何明白他的苦心,明白他当爹当妈的辛苦。
刚开始总是艰难的,我经常晚上哭,但是喜欢新鲜事物的我,很快便适应了县城生活,或者说是由于爸爸带给我足够的安全感,而他却把我们第一次买的枕头用了很多很多年。对于那个房间的记忆似乎早已模糊,唯一还记得当时和爸爸妈妈一起看的《朱德》电视剧,虽然看不懂,但记得爸爸每每谈到这些革命伟人,总是神采飞扬,他非常欣赏毛泽东,并视其为榜样楷模,常念那些慷慨激扬的诗词。
爸爸喜欢唱歌,以给别人婚礼唱歌的方式补贴家用,小学时候,不知道吃过多少次婚席,感觉把小县城大大小小的酒楼都走了个遍。我总是很开心的,可以吃好多平时别人难以吃到的美食,可父亲总是为在吃这方面亏待了我感到很抱歉。
除了学校规定,我从来没有上过补习班,可父亲总是不遗余力地支持我发展自己的兴趣,却也从来没有强迫我为了竞争而学习,因此我总是开心、轻松、愉悦的。还记得在第一次在广场的舞台上为大家演唱《春夏秋冬》,赢得一箱牛奶的开心;在学校演唱《拨浪鼓》,因为没有适应音响回声而痛哭流涕;第一次靠自己准备参加演讲就赢得奖励的自豪;书法课上老师教我们的用心走路;还有鼓号队表演,还有绘画比赛,当大队长,当儿童节主持人,代表学校去川剧团跳舞,汶川地震时作为学生身份在川剧团朗诵得了两百块钱......对此,我从来没有想过多少自己的父母,只是接受一切可能和父亲有关的便利的安排,只图自己开心,只觉自己幸运,或许也让他们自豪过?
爸爸却从来不随便为我选择兴趣班老师,所以我参加的兴趣班不多,只有书法和钢琴,但是我的老师提出来在当地也算是有名头的人物,哪个老师优秀,他总能敏锐地察觉到。小学、初中大多数的周末都是和妹妹、爸爸爬山,到处玩耍,丈量着小县城的每一寸土地。某种程度上,父亲的保护,让我一直都挺无忧无虑的,在我心中,生活总是充满着新鲜和美好,衣食无忧,人人都是真诚友好的,对不堪、压力、艰难的生活概念很模糊,当然这也使得我以后的生活充满了很多困惑。
我眼中总是广阔的天地,我想做什么就做,利用手中的一切尽情地发挥创造,还记得有一次把蜡笔全部倒进锅里融化,想要得到彩色的蜡烛,结果混成了难看的灰色;还记得周末和同学上完兴趣班疯玩忘了回家吃中午饭时父亲的眼神;还记得三年级开始自己给自己梳头,自己上下学;还记得拉着两个妹妹画肖像画;还记得墙上到处张贴自己的画作,纸折的鸽子,把夜光指甲油涂满墙壁;还记得晚上看电视看到睡着;还记得第一次煮汤圆以为冰可以融化成水而煮成了一锅粥;还记得第一次洗衣服;还记得跑到学校操场抱了一捆长毛杆儿回家,弄得家里到处飞的是絮絮;还记地无数个中午和夜晚听着音乐入眠......
生活中也有伤心的时刻,总是迅速被快乐填满,我也总是倾向于忘记伤心,从来也没有觉得生活捉襟见肘,这或许也是多年之后,我对赚钱、买房、买车、结婚、生子这些事并不上心的缘故,我的心太大,也觉得自己拥有的足够多。
已经忘记大概是什么时候学的钢琴,想来我的钢琴老师去世也已经好几年,内心无比感谢他的启蒙教育。当时是一个暑假,我爸爸把我带到市里的大学去拜访老师,老师看起来50多岁,神情无比严肃,看了一下我的条件后,尽管我属于大龄儿童了,但还是答应了学习的请求。当时一节课一百元,对我们家来说是不小的开支,可是每周爸爸都带着我坐一个小时左右的车去市里学习,风雨无阻,每堂课他都认认真真地做笔记,和我一起学习,比我听得都还认真,在家里练琴我总是很懒惰,还经常因为练琴和父亲磨嘴皮,父亲除了无奈,也总是放任我的自由,当然我也还算是给他长脸,一年时间超过别人好几年时间的进度,当然,或许也是太快,基础功不扎实,手指的技巧总是跟不上乐感。
后来,钢琴课也涨价了,为了家里收支平衡,他靠和我一起自学的钢琴知识开班,刚开始是学生来家里上课,后来为了不影响我学习,他在家附近租了个店铺开班,在他的教导下,我的两个妹妹都很顺利地考了业余钢琴最高级,其中一个妹妹的情况还是从乡下每周周末来学习,在家里只能练习电子琴。
店铺开班后,爸爸更忙了,每天中午回家给我做饭,做完了饭就去守学生,我记不清吃了多少顿饺子,多少次番茄煮肉圆,爸爸年轻时总是上火,他的口腔溃疡总是好几个月都不好,好几次他酒后痛哭,我都难以理解甚至感到害怕,因为在我心中他一直都是太阳一般的存在,我从来没有听过他抱怨一句,我总是想当然地以为他每天挺开心。遗憾的是,钢琴我并没有能够坚持下去,初三是我以学业为由结束了钢琴学习,实际上只是为自己懒惰找借口,我后来重拾音乐的兴趣,想来高中放弃音乐的路,也是不想被贴上学习不好才学音乐的刻板标签,以为父母也是这么想,结果父亲说,他说过让我考音乐学院的事,是我没有选择。
初中父母关系变得紧张,终于等来了一个我不愿接受的离婚的消息,还记得当时好几个叔叔来到家里问我对父母关系的态度,我懵懂无知,眼泪像是洪水开闸,可是父母的安慰却能让我转眼破涕为笑,我又成了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孩,似乎从来对离婚没有什么概念,因为妈妈周末还是会来,我们一家人还是在一起,我只是希望大家都好,只要大家好,怎么形式的家庭我都可以接受,甚至高考后父母复婚,我极其不同意,因为我认为他们是为了我勉强在一起,而彼此并没有多少感情,我不愿意面对一对貌合神离的父母,总是在别人面前表演和睦的家庭。父母的关系又是一段长长的故事,而我对家庭对父母的理解也是一个跌宕起伏的过程。
爸爸总是想要给我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初中因为成绩和钢琴才艺的机缘,被市里有名的高中录取,幼稚的我极不情愿,认为不是考进去就不愿去,没少和爸爸发脾气,但最终还是听从了他,开始了我长达三年的灰色时光。
那时在学校,我时常压抑,时常哭泣,好多晚上只要我给爸爸打电话哭,他就二话不说,不管多晚都开着从别人那儿借的车来安慰我,可我总是无法理解他的好意,总是以父亲过分“溺爱”为由,为自己不像其他学生一样独立而愤愤不平,甚至写了好十几篇纸长的书信向他说理,父亲不理解,可除了关心还是关心,除了满足还是满足。
高一因为莫名病毒感染而住院一周,甚至因为白细胞过低被怀疑是白血病,高三又被诊断出“轻度抑郁”,大学又因为卵巢囊肿住院,19年同高一一样又因为无名的病毒感染住院,我说不出住院是什么滋味,虽然我也有对未知的恐惧,而爸爸在我面前总是镇定自若,满脸微笑,我仍然可以像小孩子一样对他们撒娇,相比于其他病人,我总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大事,幸运之神总是会眷顾我。可后来听我妹妹说,在我住院时好多次,我爸当着她的面控制不住自己失声大哭,或许,爸爸并没有我想得那么坚强,而我一直都太自以为是了。
三年的失利,我转学去了离家两三个小时车程的另一个城市复读,这一年也多是和自己的内心纠结斗争,每每见到爸妈,眼泪都忍不住掉下来,可我在他们面前总是不愿做出自己柔弱的样子,总是安慰他们,让他们放心,我可以照顾好自己,好些次也总是因为情绪的崩溃觉得活着毫无意义,可我总没有想过一走了之,说不出原因,就知道,我无法也不能。
那年国庆,爸爸本来答应来看我,结果食言了,我妈说爸爸有事来不了了,我很生气,一个人坐在公交车上哭得无比伤心,后面每次都是妈妈来看我,我心中理所应当地觉得爸爸忙,还总是借此调侃,也没有将此事放在心上,在高考毕业后,才得知,那天他骑摩托车来看我,在转弯处和一辆货车相撞了,他们就这么瞒了我一年多。甚至后来大学,爸爸做胆囊切除手术,我也没有陪过他,他生病痛苦吃了很多药,我从来都不知道。而他从来没有对我任何要求,我只坦然地接受他的好,却从来没有想过为他付出,为家人付出,他们总给我一种没有后顾之忧的感觉,我总是在过分地要求。
大学,高中三年的经历似乎又在重演,我总觉得高大的氛围和我格格不入,我不知道真实的自己是什么样,我想活得真实,我和父亲渐渐有了距离,我总抱怨他的过多干涉过分关心让我没了自由,而父亲总是不理解为什么他的关心却起了反作用,我们总是在旧调重弹,我想以我理解的原生家庭问题说服他,而他总以我没有任何问题来安慰我。
大学毕业后,我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总是随着性子四处奔闯,过着别人眼中没有安全感的生活,我总是不理会父亲那些苦口婆心,总觉得生命应该为了自己而活,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其实那些年,虽然父亲总是语言上干涉我,行为上他总是任由我去做,在其他人口中,他一直都维护着女儿的决定,而这个女儿总像防着敌人一样防着他,可出门在外的我,总是别人眼中小太阳的存在,给别人带去快乐,有很多经历,但看不到什么悲伤,我似乎从来不缺安全感,在哪里都有一种家的归属感,总是鼓励别人,安慰别人,给人一种穷开心、天真、傻傻的模样,到处都可以结交很多朋友。
关于父亲的话题内容太多太多,今天突然理解了他多年来的辛苦,为自己的不懂事而倍感抱歉,因为总觉得自己是那个安慰他们的人,不希望他们操心的人,自己是那个承受的人,可这些年,我忽略了太多太多,前段时间,还因为爸爸关心自己新的工作而反感他管得太多...
爸爸从小是老师眼中优秀懂事的孩子,学校数一数二的人物,本可以读高中,固执的父母却拒绝了学校的提议,让父亲读了中师,十七八岁就成为一名老师,在少不经事的二十岁就有了我,曾经的他因为唱歌的能力被川音录取,终究是因为我而放弃追求他的梦想。当我渐渐长大,他生命的重心一直都是我,或者说,我成了他生命前进的动力和意义,似乎终于能理解什么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我又如何要求父母去轻松,各自安好?
可表面上父亲总是很配合我,让我有机会正义凌然,大发自由的言论,说什么“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看不起那些贪生怕死之人,我终究不能理解做父亲的心意。
从小以来,在学习上我一直都算是一个让他们放心的孩子,能力也还算出色,生活上独立自主的人,我曾经总是郁闷自己如何热心地为了集体奉献自己,却得不到理解,如何与人为善而被人口舌,如何承受太多别人应该做的事情,让自己身心如此疲惫,如何太过于负责任,太在意一切小事,如何为了弄清楚道理而思来想去......我虽然胆小,犹豫,但是从来没有为了正义失去前进的勇气,我不怕苦累,甚至出于全局考虑主动承担脏累的活,承担很多不属于我的工作,我总希望事情是它本来的样子,我也一直在寻找,没有放弃过追求。原来父亲的影响深深地刻进我的骨子里,只是我一直不知道,这不是简单的血缘继承,而是精神的传递。
我们家人都不太擅长表达自己的感情,也不怎么说“爱”,但我知道父亲表面上说“放心”,仍然会担心我的饮食起居,仍然会担心自己的女儿是否遭受不公平的对待,仍然默默地关注我的公众号。
虽然我认为过度保护会让人忽略真实的另一面,使人无法看到全部的真实,这也是多年来我无法理解您的苦心,总是在现实中碰壁,总是被问题困扰,导致个性中有很多偏激的因素存在的原因。但是请父亲放心,多年的磨砺,女儿也在成熟成长,女儿的心理有足够的承受力,也无怨无悔地前行,不管我做什么,在哪里,我都认真过活,努力开心地活出真正的自己,我无法保证一切都如所有人想象的美好,但我会保护好自己,努力不给您再添一些“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而我从来都不希望这样,不过生死无常,是非不定,但求问心无愧。
我也希望您能活出自己,再次为自己而活,这些年的磨砺挫折虽让您身心俱疲,但也因此成就了您豁达开明的人生态度,这些别人不愿承受的苦难,却是一个人闪光的印记,我从来不认为这是一种生命的浪费,不应该是一种遗憾,而是真正无法用金钱衡量的财富,或许这就是您人生中必经的轨迹,这就是生命的意义所在,感激感谢能够成为您的女儿!
妈妈
原创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22-12-06 19:28 发表于四川
似乎从来没有叫过“妈妈”,更多时候喊的是一声语气有些强硬的“妈”,多多少少带着些求全责备的意味。喜欢在老爸面前插科打诨的我在老妈面前多是自带着冷淡、烦躁的BGM。
我不喜欢早上睡得正香的时候,老妈扯着嗓子叫我的名字;我不喜欢家里总是翻出一些囤得过期的各种产品;我不喜欢家里堆了很多黑科技东西,廉价的东西,只是因为多买几件更加划算;我不喜欢老妈总是坐着看电视不爱运动,盯着手机,手机里数不清的微信群,怕她哪天眼睛会瞎掉;我不喜欢各种唠叨,不喜欢我的话被随便地反驳;我不喜欢被粘着,说些煽情的话……似乎在妈妈身上显化着我太多的不喜欢。
在家人面前,我实在是不会掩藏自己的情绪,总是像一把锋利的刀子,指向自己最亲近的人。
我似乎更擅长数落自己的妈妈,把她批评得一无是处,尽显自己的厉害,可我真的有去真正认识到她,真正看见她吗?难道我身上没有她的影子吗?
在家里爸爸总是扮演着滔滔不绝的演说者,他风趣幽默,走到哪里都能够被关注,人们都尊重他,而妈妈似乎多是沉默的倾听者,很奇怪我可以和爸爸侃侃而谈,但要让我和他坐上一会儿,我恐怕是没有这个耐心的,反而和老妈待在一起让我更加自在,老妈让我烦躁,但我却更加轻松一些。
能够做到像我妈妈这样的人恐怕也是难能可贵了吧?她有很多美好的品质,她品性单纯,善良温柔,她善于倾听,从不彰显自己,和她在一起别人可以更好地做自己。她待人热切,乐于助人,只要他人有事找到她,她总是不遗余力地去帮助别人,姑且不说是不是帮到位,但是热心总是让人感觉温暖。她做得一手好饭,也总是尽量满足我一个好吃嘴的各种要求,顺从我的意愿,偶尔出去下馆子,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饭友,在妈妈身上,我体会到了“陪伴”的深切意味。
在妈妈身上,一直践行着隐忍的良好品性,她一声不吭地活出自己,让人忘了这么些年她是如何一步一步艰难地走过来。“随遇而安”恐怕是放在妈妈身上最合适的词语,当年爸妈两地分居时,她一个人住在镇上,每周末马不停蹄地赶来和我和爸爸相聚,尽一个母亲应尽的责任,一到周日又匆匆赶回乡下,履行一个老师该有的义务,似乎都没有多余的时间留给自己,在父母离婚的时候,我不知道从哪位邻居那里听到,当年妈妈一个人的时候也是很孤独,一个人抽烟喝酒,当时也让我十分惊讶甚至害怕,可我又如何体会?后来她又到了离县城近的学校,我在家的时候,妈妈每天做好饭,很多时候饭都顾不上吃,又赶车去上课,每天这样来来回回,不知多少人有这样的耐心坚持?今年妈妈又调去另外一个镇上教书,也只有周末能够回到家,目前我们又是三地分离状态,到了一个新地方,很多东西都要自己考虑,自己置备,我从来没有听过她抱怨这些难,这些苦,她总是用良好的状态去适应环境。
以前总是因为妈妈说身上这样那样痛而嫌弃她过分焦虑,可我不曾想过她对痛的忍耐能力,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对于别人来说很可怕的事情,她总是面不改色,不知道这欺骗了多少人的眼睛,妈妈也时常说自己是个心大的人,很多事情过了就过了,不会去计较多少,懒得去想,我眼中的软弱和逃避,又何尝不能是一种强大的回应和进取呢?
高三因为抑郁适应不好学校环境,在校外租房子,妈妈请了假来照顾我,让我敏感紧张的大脑有了短暂的放松,每天在妈妈面前也能开心地笑得像个傻子。复读那年,爸爸因车祸住院,每次都是妈妈来看我,陪我吃喝说笑,一点儿也没有让我察觉到难过,且又不说三次住院,对我尽心尽力地照顾,唉,真是能摊上这样一个折腾人的女儿,父母是得操多少心呐……可如今的我依然欢乐,在他们面前能像小孩一样无忧无虑,似乎我从来没有对他们尽多少责任义务,至少没有其他同龄人那样,这样焦虑那样惆怅,我想此生最大的福分就是拥有这样的父母了吧?
很庆幸的是,我逐渐在身上看到了父母的影子,虽然曾经给我无数困扰,带来自相矛盾的痛苦,但现在我发现他们实际上是互补且和谐的,我身上有爸爸的自强不息,刻苦进取,善于思考,顾全大局,坚持自我,能说会道,也有妈妈的顺其自然,随遇而安,隐忍大度,与人为善,照顾他人,沉默是金,因而进我接受,退我也乐意,表面上虽是个胸无大志的散兵游勇,可我也认真面对自己的内心,谨慎对待自己的责任,从没有想过敷衍地生活。在我心中,父亲像山一样高大,带给我十足的安全感,让我勇敢地面对激荡的社会现实,无所畏惧,母亲则像广博的大海,包容你的所有,让你正视自己,接纳自己,更脚踏实地地活在当下。当然,我也很容易紧张,或许这样的紧张一方面来源于对自己的要求,一方面由于对他人的真诚,我也逐渐接纳自己,不自卑也不自傲,保持一颗谦虚的心,量力而行,不卑不亢,终身学习,淡定从容。
“冬天天冷,买一床被子,我把链接发给你。”当收到这个消息,我内心暖意融融,无意间提到的一句话,一直都被她记着,我实在是不应该因为后面的“要买多少斤”的要求,又感到烦躁起来,毕竟世界上还有多少人会这样无微不至唠唠叨叨地关心着你,又如何因为一些自己不满意的地方而言辞过激,伤了她的心呢?
(写在文后:你有你的生活,我也有我的,每个人的生活不需要刻意交集,各自安好才是真。每个人过好自己的生活其实就已经很难得了。《道德经》中“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岂是字面上的肤浅理解,需要多高的道德境界才可以达到,我们需要透过形式真正看到本质,同一句话可深可浅,如何理解显现不同的真心。但请相信,即便是没有联系,连接却一直都在。
如果你真的想向我请教什么,不仅仅只是当你有问题时想起来问我,在平时也关注我的动态,做过我所做过的思考,那比你问我所获得的信息量大太多,这是我所给答案的来由,离开这些什么都不是,甚至即便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也不认识我。
诗和美景并不在远方,生活早已呈现无与伦比的精彩,只有细致入微的体验者才能发现。否则,即便粗糙的你走到天涯海角又如何?
因为虚幻的想象盲目追随别人的脚步,忽略自身成长应该有的独特轨迹,又将会得到什么?
或许我们最终才会发现,我就是那个美景,我就是诗,祝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