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船工常说,真正的勇敢不是在风平浪静时扬帆,而是在巨浪滔天里掌稳舵盘。这份认知,是我在祖父的稻田间读懂的。
那年盛夏,台风过境前的天空压得极低,祖父却执意要去收割河对岸的几亩晚稻。“再等就全烂在地里了。”他扛起镰刀,我攥着他的衣角跟在身后。通往稻田的木桥年久失修,被狂风刮得左右摇晃,桥下是湍急的河水,泛着浑浊的浪。我站在桥头不敢迈步,祖父却回头笑了笑:“别怕,跟着我的脚印走。”他先踏上木板,每走一步都用力踩实,待桥身稳住,再朝我伸出手。我盯着他掌心的老茧,那是常年握镰刀、搬稻捆磨出的硬壳,忽然就生出了勇气。跟着他的脚印走过木桥时,风还在吼,可我不再盯着脚下的河水,只看着祖父的背影——原来勇敢不是不害怕,是知道有人在前方引路时,愿意迈出那颤抖的第一步。
后来在学校,我报名参加辩论赛。站在台上的前一晚,我把稿子背了十几遍,可看到台下密密麻麻的观众时,大脑还是一片空白。结结巴巴说完开场,我攥着话筒的手全是汗,甚至想过放弃。这时我想起祖父过木桥的模样,他不是不担心桥会断,而是知道“再等就全烂了”。我深吸一口气,不再纠结稿子的字句,只专注于辩题本身。当我流畅地说出观点,听到台下的掌声时,突然明白:勇敢是把“我不行”换成“我试试”,是在紧张到发抖时,依然选择把话说完。
如今再看那些被称作“勇敢”的时刻,发现它们从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消防员冲进火场时,心里或许也有对危险的敬畏;医护人员逆行抗疫时,也会牵挂家里的亲人;就连同学在课堂上举起手,也可能经历过无数次“会不会答错”的犹豫。真正的勇敢,是认清了困难的重量,却依然愿意为了守护、为了责任、为了心中的一点执念,迈出那一步。
就像祖父最终保住了那片稻子,我也在辩论赛后收到了老师的肯定。那些曾让我们害怕的“木桥”与“舞台”,终会在我们走过之后,变成身后的风景。而勇敢,就是穿过迷雾的那束光,照亮前路时,也让我们看清自己原来可以这样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