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职业千千万万,同时如果仅仅从逻辑判断角度出发的话,世界上无疑只剩下两个职业:科学家和律师。
你是两个中的哪个?科学家还是律师?
区分二者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一个问题:分析一个问题,你是先有结论再寻找相应论据,还是先有论据再试图寻找结论?
律师属于前者,科学家属于后者。真相是:绝大部分的人都有意或者无意的陷入了律师机制。
每个人都爱看能印证自己自己已有观念的东西。我们不但不爱看,而且还会直接忽略,那些不符合我们已有观念的证据。
如果你已经开始相信一个东西了,那么你就会主动找寻能够增强这种相信的信息,乃至不顾事实。一旦我们又了某种偏见,我们就无法改变主意了。这个问题是确认偏误。
确认偏误发生在我身上的最好例子是——我自己关于北京的印象。
去北京这件事情,我几乎拖了半年之久的时间才最终真正到北京去。当我还在学校的时候,北京的朋友热情邀请我到北京一游,我回复说:国庆长假可以考虑。最后国庆没去成。
北京的朋友又问起到北京这个事情的时候,我回复说:国庆过了,寒假可以考虑一下。结果,寒假还是没去成。一直到最近的一个小长假才真正去了北京。
这么三番四次拖拖拉拉的,说句实话,就是我自己本能的不想去北京。
在我的脑海里,第一个自然反映是我不想去北京。
因此,我的头脑开始编造一系列的理由来支撑“我不想去北京”这个结论。首先,我的理由是自己懒得动,外出旅游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我甚至懒得去飞机场。
其次,我又编造了第二个理由:北京的雾霾特别严重,北京的天气特别不好,北京的交通特别拥堵,这样的话还去北京吗?不去了吧。
再来,我还可以编造出第三个理由:北京特别冷,像我这样的人怎么受得了?北京还特别的远,三四个小时的飞机简直是一种折磨。
结论是:我不想去北京是对的。
后来,当我真的买定了机票以后,情况居然发生了三百六十度转弯。这下子,就算是北京的朋友劝我别去,我恐怕也是不听的。
等到自己真的到北京以后,发现北京跟我想象中的样子一点都不一样。我透过车窗看外面的风景,反倒是有那么一瞬间感觉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厦门。
北京的天气也很奇妙,我惊讶的感受到:北方和南方尽管都是相同的十度,南方更容易把我冻成狗。
我突然发现北京的朋友不止一个:自己的老师到北京发展了,我还趁火打劫蹭了他一顿饭。我还特意横跨北京几个区见不同的朋友。
总之,无数北京好的理由顷刻间全部冒了出来。从北京回来,我欣喜的同朋友讲述北京多么多么的好,完全想象不到之前自己是如何编造一大堆理由不去北京的。
这是对的吗?不,都是错的。不过是头脑的把戏罢了。
就像去北京之前,我找了无数的理由支持“我不去北京是对的”这个结论。去北京之后,我同样找了无数的理由支持“我去北京是对的。”这个结论。
真相是:我一直以来不过是在通过结论找论据而已。
那么,自己如何才能够真正成为一个“科学家”,由论据推出结论呢?
至少应该有这么两步:
其一,在去北京之前,完全放空自己脑海里的北京的印象。这个时候,自己往往会惊讶的发现:太多所谓的北京印象,都是别人的观念。一个从来没去过北京的人,怎么会有自己真正关于北京的印象呢?
其二,到北京之后,好好感受一下自己的感觉。别人是否喜欢北京不重要,自己是否喜欢才重要。至于为什么喜欢,其实也不重要,因为它更像是脑袋编织出来的一大堆理由,随时可能倒戈相向啊。
关键是,去北京这事儿更多的是一种个人主观感受,还真的不需要什么科学严谨的结论。翻译出来就一句话:自己开心就好,管那么多干嘛。
如果是科学严谨的实验,那另当别论了。不过,时刻防范律师思维,确实是一件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