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骤升,花儿们一夜盛开。用孩子们的话说,终于不是一堆堆雾霾了。昨天下午,我和朝阳骑着单车去了附近的公园。公园里,柳条随风摇摆,蜜蜂从这朵花飞向另一朵花,好不忙碌!我们二人悠闲地散步、聊天。
“你们班那个胖胖的小海,每次等校车都是排在第一个位置,上周放学回家的路上,他给大家讲《卖香屁》的故事,讲的可真好,绘声绘色的,逗的我们哈哈大笑,连司机都跟着笑。”朝阳带着听完故事的满足感和我讲起这件事。
“真的啊?"我惊喜地问。
“那个是我早自习前读给他们听的。就是一苇那本《中国故事》里的,收录的都是中国民间故事,很经典,听着比较有趣。”
“故事语言诙谐、幽默,比较吸引人。”同是语文老师的朝阳总结着。
“你看老师的一个小小举动就可能影响到孩子,我早上是为了让他们安静下来,没想到给了孩子讲故事的兴趣。我只读了一遍,他居然能完整地讲下来,还讲的那么生动、有趣。"我开心地说。
每天早上孩子们到教室的时间不一样,整理书包,收拾东西的速度也不同步。孩子一旦玩闹起来,就把书本一丢,专心玩起来。有时候铃声响了,孩子们还在玩。
有一天早上,我从书架上拿起一苇的《中国故事》坐在讲桌前开始声情并茂地读起来,读着读着,教室里的吵闹声越来越小。慢慢地,整个教室都安静了。我连头也不抬一下,就这样一直专心地读着,我猜孩子们一定目不转睛地看着我,我仿佛从来没有被这么多双眼睛仔细地盯着,是被他们主动盯哦。直到上课铃声响,没有孩子发出一点声响。
我读的是《中国故事》的第一篇《卖香屁》。孩子们听得入迷,听完这个故事,还央求我读下一个。
教育具有后发性,孩子学的东西当时并不一定懂,但他们学习的知识会变成他们的一部分,有一天忽然顿悟,"哦,原来如此。"在孩子学习的启蒙阶段,多接触中国经典故事是非常有必要的,用故事滋养心灵。
探索更多方式,做个智慧的引路人。
不讲道理,咱们讲故事吧!我读,你听,静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