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志向(一)2021-09-09

我曾经经常会被下面三个问题当中的一个问题所困扰:

我如何才能成功?

我怎么还没成功?

我如何才能更成功?

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心若浮萍,满心焦虑。

华杉提供了一个思路,也是他自己践行的。其实就是把前面三个关于成功的问题,换成三个关于志向的问题:

我的志向是什么?

我能不能把这件事做好?

我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把“成功”二字换成“志向”两字后的效果为什么就变好了呢?首先,把成功的范围缩小了,一下子让人都没有那么茫然了;其次,有了志向后,便可针对自己的志向落实到具体的成事上;最后,在成事的过程中养成日用常行好习惯。这可能就是儒家思想能够给到实战派指导的一套有效处世哲学。

华杉作为当今儒家思想的践行派,用自己每天坚持5点起床写作并践行了七八年的事情举例说明:

“我们常说,你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人当然都想待在自己的舒适区,为什么要离开呢?所以,我们要修炼的,不是走出舒适区,而是转换舒适区

比如说,我每天早上五六点钟起来写作,坚持了七八年,我好多朋友佩服得不得了,说你这个毅力太可怕了。我说:“什么毅力啊?你每天刷牙不也坚持了几十年吗?我一天不写,就像没刷牙一样,我浑身难受出不了门。这就是我的舒适区啊。”

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舒适区呢?

一是因为我的志向。我的志向就是要完成“华杉讲透中国历史智慧”的目标,这既是我人生计划的一部分,也是华与华企业战略的一部分。因为这些作品都会成为华与华作为一个咨询公司品牌资产的一部分,所以我有动力去专注坚持。

二是习惯成自然。一旦坚持下来,如果有一天中断了,反而会不舒服。这也就是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乐在其中。

所以,使命、愿景、价值观,一定是我们真正的快乐所在,而不是我们对外宣传的口号,或者逼迫自己遵守的守则。看自己是不是舒适、快乐,这也可以帮助你判断自己的志向和使命。

从他的例子里可以看出,若要心若磐石,意志坚定,首先第一件要解决的事情就是找到自己的志向。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其实也并不是独立的意思,而是立志的意思。人满了三十岁后,应该立下自己的志向,并将余生精力慢慢集中到自己所定的志向上来。

此心不动,人之幸也。

满了三十岁后,或许是感觉自己距离中年越来越近,内心也逐渐变得焦虑起来,自己想要的东西很多。但最想要什么?什么对自己最重要?怎样才能得到自己最想要的?等等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导致自己的心像一只上蹿下跳的猴子,根本静不下来。

相由心生,焦躁不安的心也逐渐反应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上,那段时间就感觉自己不是自己的,是被周围的一切推着走,说难听点,就是行尸走肉。

直到一连串突如其来的意外将我的生活秩序彻底打破,逼着自己不得不停下来思考,我还活着吗?

我开始写作,开始反思过往,开始正视当下,主动思考并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向。

最终,在思考中渐渐找到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的人生志向——让妻子幸福。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