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人的大脑从成为人的几百万年,就锻炼出了学习能力,是一部天生的学习机器。所以说,哪有孩子不爱学习啊?
关键是学习文字才有可能让人变得不爱学习,人类用文字普遍学习知识这件事也就几十年的时间,现在突然在这几百年,甚至几十年来让我们适应文字学习,确实让有的人调整不过来。
可是,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孩子沉迷游戏又该如何应对?这是困扰无数家长的难题,罗胖在节目中分享了三种方法给我们。
第一个方法:效仿游戏,建立迅捷的反馈机制
如果你现在特别沉迷于一款游戏,你想戒掉它怎么办?
很简单,你玩游戏的时候把声音关掉。因为游戏有一套反馈系统,你做任何一个动作,游戏都会给你非常多的反馈。比如你打了别人一下,他身上马上就放出光环或者飞出一个数字,这些东西都作用于你当下的感觉。你玩游戏的时候只要把声音关掉,游戏给你的反馈的刺激度就弱了很多,你可能渐渐地就不喜欢它了。
你看,游戏为什么好玩,就是因为它对我们在虚拟世界中的每一个动作做出最迅捷、最丰富的反馈,让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爽一把。
那效仿一下游戏,怎么让孩子爱上学习,那就是给他迅捷的反馈。
可往往我们今天的学习是得不到这种迅捷反馈的,从小学一年级,家长就说,你现在认真学习是为了将来考上好大学。可那是十几年之后的事啊,孩子是感受不到当下的反馈,他又怎么会爱上这个当下的事物呢?
再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一二年级的孩子写一百字的那种看图说话,其实作为家长和老师,你只需要替他把这个题目给切碎,变成很小的反馈就行了。面对任何一幅画,你就让孩子伸出四个手指头,你就问他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画里有谁?
第二个问题,他在哪儿?
第三个问题,他在做什么?
第四个问题,如果我是他,这个时候我会说一句什么话?
把这四个问题的答案写出来,这篇作文就写完了,就这么简单。你看学习知识,表达知识这并不是很难的问题,只是我们把它过于笼统。
学习游戏,把一个大任务切成细碎的反馈,把孩子天生就有的学习激情调动出来。
第二个方法:不给无边界的奖励,也不给剥夺性的惩罚
让孩子爱上学习,还有什么办法是可以向游戏学习的呢?就是关于惩罚和奖励。
你可能听说过一句话,“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句话不见得对。但是它的方面“那些不爱学习的孩子一定是惩罚出来的。”这句话不是说你完全不应该管教孩子,而是特指的是:孩子所有和学习有关的行为,你都不应该去惩罚他。
我们大人经常会有一种思维方式,叫就是论事。你语文考得好,我不是表扬了吗?你数学考得不好我才批评你。但是孩子他是打包记忆的,他不会记得是因为这道题错了,是因为这个知识点我不会,你批评了我。他感受到的是——我的学习行为正在被惩罚。
“你以为你惩罚的是某个错误的点,但是结果呢,你惩罚的是整个行为。”你看,这是不是我们经常犯的毛病呢?
那下一个问题又出现了:那孩子有了一些负面的行为,总该那他有点办法吧?办法很简单,还是学习游戏啊!
游戏所有的奖励,本质上都是有边界的。比如说奖给你一个装备,这个装备发挥作用是在特定情况下,而且一定是你做了什么努力,给你一个奖励,而这个奖励只能用几次,这都是有边界的。
什么叫有边界?比如说今天这个钢琴,这几小节你要是练好了,你的老师要是夸奖你,奖励你玩手机一个小时。你看,这就是边界。
游戏也好,手机也好,当它有了边界的时候,他就意味着这个人被奖励的行为脱出了控制,这个奖励因为它有边界,所以它只是对一种良好行为的反馈。
我们要用有边界的奖励,并且绝不给惩罚性的限制,去呵护孩子的天然就有的学习热情。
第三个方法:保持在线状态,为孩子提供支持性的操作系统
人类学习有两个阶段,一个阶段叫在线阶段,想当年的孔子带着他的72贤人,3000弟子怎么学习的?当然是面对面的学习,学生有问题直接向老师提问,老师给答案。他们一起学习,一起讨论,他们同时在线。
可是,我们今天的学习,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是,作业要独立完成,要独立思考。这就是一种离线的、缺乏跟真实的人互动的一种学习行为。
所以,让人的学习重新在线,就是解决方法。那么,你的孩子在学习,你希望他爱上学习,你自己也应该保持在线状态。
如果你是一个对孩子不闻不问的人,如果你回家就上网,你也不爱读书,你希望你的孩子爱读书,你觉得这事可能吗?我们都知道,教育孩子最根本的是自己的示范作用啊!
我们随时在线,我们对孩子的世界,保持一种谦逊,保持一种敬畏。我们给他们制造那个支持性的操作系统,陪伴他们,让他们有机会在自己的时代,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重新理解孩子的视角
我们成人不应该用自己的视角去想象孩子看到的世界,因为我们并不理解他们的视角。
有这样一个段子,有一个母亲带着她孩子出去玩,去游乐园,去逛商场。玩了一天回到家,对孩子说:“孩子,你现在应该拿出一张纸来,把今天看到的最好的东西画出来。”孩子说:“好!”
然后就开始画,结果画出来了,全是大人的腿。因为这一天逛的地方都很拥挤,孩子根本没看到什么。
你看这就是孩子的视角,孩子的世界。我们成人是不能用自己的视角,自己的世界去想象他们看到的东西的,因为我们并不了解他。
文章资料来源于:罗振宇《知识就是力量》第九期
2018年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