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意味着什么?仅仅是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吗?笔者认为,仅仅物质上的富裕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让新时代的农民自信起来,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角,而不是配角。
农民的自信来自哪里?一是思维方式的改变,二是行为习惯的改变,三是更新知识结构、掌握熟练的技能。更新知识结构、掌握熟练的技能不难,但是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的改变就比较难了,尤其是沿袭了多年的陈规陋习。人都是有惰性的,不想自己改变自己,需要外力来推动。那么,村里出台一整套科学的基层治理制度,并强有力地推行,假以时日,就会出效果。
下面,笔者结合恩施市某乡村振兴示范点A村的成功经验,来浅谈一下如何通过推进基层治理,让农民真正自信起来。
首先介绍一下A村的村情。这里,国土面积27平方公里,平均海拔900米,森林覆盖率达85%,下辖7个村民小组,共927户3184人。2014年,该村贫困发生率26.1%,集体经济空白。伴随着精准扶贫这一场“劲风”,该村265户798名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0.5万元。2020年1月,该村作为“亮点村”接受了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验收;2020年8月,高质量通过全国精准脱贫普查验收。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森林乡村”“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18项国家级、省级荣誉。如今,该村已成为州市乡村振兴试点,正向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大步迈进。
从A村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背后,我们可以探寻一下该村的成功经验:强组织,让战斗堡垒立起来;抓产业,让村民腰包鼓起来;促治理,筑共建共享新格局;数字化,为乡村注入新活力;聚人才,让各类能人动起来;推改革,让发展步伐快起来。
细加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上述六条经验都是在围绕一个中心——秩序的治理,六条经验是治理的手段和措施,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乡村秩序持续向好。长治久安是国家治理要达到的良好秩序,安居乐业是乡村治理要达到的良好秩序。让农民腰包鼓起来当然是安居乐业的前提,但这还很不够,如何让农民真正自信起来,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角,而不被边缘化,这才是根本。
下面,结合A村的实操案例来作具体阐述。
一 屋场会、群众会还权于民,农民由被动管理变主动参与。
利用屋场会、群众会还权于民,让村民参与民主议事,一改过去村干部唱主调的被动管理,变为现在的主动参与管理。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一是能体现公平公正,二是能让农民充分体验到当家做主人的自豪感。公平公正是消解各种矛盾的融化剂。让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真正体验到当家做主人的感觉,从而增强自信。
我们来看看A村是怎么做的。该村驻村“尖刀班”(现改为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通过召开屋场会、群众会等形式,和群众结对子、拉家常、话发展,不仅提升了村民的参与度、满意度,而且还大大地改善了干群关系。据了解,该村每年召开各类群众会、小组会150余场次,就村民关心的问题和村民商量着办,累计征求村民提出的建议872条,解决781条,解答91条。
例如,马家河组的一场屋场会,从新月初上,开到星垂峰顶,当晚议的是究竟谁该纳入低保户。人人发言,户户表态。最后,根据无记名投票宣布,村民龚某纳入低保户申报。村民时刻关注着“尖刀班”的一举一动,从龚某纳入低保户,让村民们吃准了一个事实——党的精准扶贫、脱贫政策是接地气的、顺民心的,乡村事务是村民自己的事,决定权在于村民群体。
通过屋场会、群众会,该村村民自己为自己立下规矩:
2018年5月,全村禁鞭;
2018年7月,河道、公路分段管理责任到户;
2018年10月,全村581户改厕完成;
2019年3月,全村禁止喷洒农药,基本农田禁止施化肥……
由此我们看到,党员带头、支部引领,还权于民的乡村治理格局已在该村初步形成,农民主动参与民主议事积极性提高,自己立规矩,自我管理,乡村治理效果很好。
又以今年5月下旬A村召开的一次屋场会为例。屋场会上,对2021年工作计划和安排、新村规民约、反电信诈骗、疫情防控、汛期安全知识、环境卫生和垃圾分类方案、垃圾收费、产业发展进行了宣讲。宣讲人包括驻村工作队干部、村支两委班子成员、产业发展带头人、乡贤人士、村民代表。宣讲完毕,全体参会人员就乡村振兴开展大讨论。在宣讲、讨论、聊天和答疑中,村民知晓并深刻领悟了党的最新理论和惠民政策,有诉求、有困难、有疑惑、有建议现场提出,驻村工作队、村支两委现场回应、现场答疑、现场采纳合理意见。
通过屋场会,村民的心声被倾听了,困难被关注了,疑惑被解答了,合理的意见被采纳了,使他们感受到了被尊重、被关注的快乐。被人尊重、被人关注,就有了自信。有了自信,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涨。这样一来,各项工作推进顺利多了,基层治理的能效提升很快。基层治理能效的提升惠及于民,反过来又促进村民更加积极参与管理,形成良性循环。
二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让农民在市场经济的发展链条上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其特征是:1.以农民作为经济主体;2.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现了劳动和资本的联合;3.对内部成员不以盈利为目的;4.实行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民主选举、民主决策的原则。专业合作社最大的亮点就是让农民成了经济主体,这一身份的转变,让农民感受到了做人的尊严,能真正地自信起来。这对于深受传统农耕文化影响的他们来说,无疑是一场大的革命,一次思想的大解放,可以很大程度上促成思维方式的转变。而这正是新时代需要的新型农民,自信、思维开阔、有创新精神,能激发自身的内生动力,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以A村一家农旅产业专业合作社为例。该家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7年12月,由本村籍返乡农民杨某领头创办,项目总投资2亿元 。合作社以田园综合体和生态农业为载体,以“灯戏水乡、梦里乐园”为主题,融合恩施灯戏和村民俗文化,从事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开发、硒茶研制、休闲康养、体验游乐、会议经济、拓展训练等等。该田园综合体经营模式,是在企业家与农户之间,在可持续发展与农民稳定收益之间,确定以合作社为载体的共享收益、共同致富的合作模式。
村民以土地、房屋、资金作为股本,成为该专业合作社的股民,并参与合作社的民主决策。另外,围绕合作社的农业产业、高端疗养、会议经济、水产养殖、体验农业、休闲度假、创意农业、特色农产品开发销售,村民既可以自主创业,开设民宿和农家乐,又可以与专业合作社签订劳务合同,从事乡村旅游服务、特色农产品种植、加工等等。
一家专业合作社就带动创业、就业1000余人,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在家中致富,相比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看老板脸色行事,幸福感要强多了,自信的提升不言而喻。
三 加大法律知识培训,用法治思维武装农民头脑。
在国家大力推行依法治国的征程中,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公民,都要信仰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全社会形成知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这既是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也是时代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作为占比60%以上的农民怎能在这方面缺位呢?因此,加大对农民的法律知识培训显得尤为迫切需要,让他们学会守法的同时,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才是真正地自信。
A村在这方面也是做得比较到位。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通过邀请律师、专家到村讲座、发放法律图解宣传册、村村响播放等方式,宣讲《宪法》《民法典》等与村民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与此同时,利用屋场会、日常走访等形式,为村民讲解一些身边的法律故事。通过这些形式,不断地给全体村民灌输法律意识,增强他们“尊法、守法、用法”的自觉,一改往日有事找“熟人”“找关系”的旧思维。
四 推行垃圾分类,改变不文明习惯。
传统农民懒懒散散惯了,吃穿住行都很随意,只要肚子能吃饱、衣服能穿暖,就心满意足了。正是因为这种懒懒散散,养成了一些不文明的习惯,比如乱丢垃圾,说话粗糙。新时代的农民要有新的风貌,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这不仅是提升自身素养的需要,更是整个乡村人居环境大大改善的需要。
依旧以A村推行垃圾分类为例,看村民乱丢垃圾的不文明习惯是如何被改变的。据了解,该村全体村民平均每日产生生产生活垃圾约1吨。以前,垃圾桶清运方式主要以巡视检查与定点集中清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费时费力,且效率不高,时常发生垃圾箱溢满后无法及时清运的情况。
为此,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在全村范围住户比较集中的地点设置了88个垃圾收集点,给每家每户派发一个垃圾桶,并与科技公司合作,搭建起垃圾智能化管理平台,依托物联网对垃圾桶进行智能化管理。
由于村里大力推行垃圾分类工作,倒逼村民把家里产生的生产垃圾、生活垃圾按照垃圾分类标准做好分类,然后投入村里派发的垃圾桶内,这对于习惯了懒懒散散的农民来说,又是一次大的革命。
不要小看了这一小小习惯的改变,带来的却是农民内在精神素养的提升。以此小习惯的改变为契机,推动其他不良习惯的改变,促进村民整体素养的提升,从骨子里真正地生发起自信。
五 加大技能培训,让农民拥有更多的择业选择权。
传统农民大多只会种种地,或做些技术含量不高的简单手工,所以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一直处于弱势群体,这是由他们的阶层文化属性决定的。为促进乡村振兴大发展,村里应当加大对农民的技能培训,让他们拥有更多的生存之道,进而拥有更多的择业选择权,这也是提升他们自信的重要举措。
A村在这方面做得不错,值得学习借鉴。当地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结合村情实际情况,与企事业单位密切合作,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地开展技能培训,定期举办普通话、民宿服务、厨艺、手工制作、电商等课程,服务洞下槽村乡村旅游发展,让村民学有所获。目前为止,已累计举办10场,共计600多人次参加培训。
关于技能培训,笔者建议,要让职业学校担负起培训主战场的责任,成为培育乡村技能型人才的摇篮。职业学校可以结合农村发展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特色课程,并组织学生做好社会实践,培育他们吃苦耐劳的品德,让他们熟练掌握相关技能,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六 存在的不足及建议
(1)集体经济还有待进一步壮大。
我们从前面的村情介绍可以看出,2020年该村集体经济收益30.5万元。据了解,这部分收益主要来自两部分:一部分来自村办专业合作社,一部分来自设备租赁费。显然,该村集体经济收益渠道还是比较单一,估计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如何拓宽收益渠道是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应当着重考虑的。
笔者建议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盘活村集体资产,折价之后打包入股本村已发展较好的大型企业,或者吸纳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前来投资经营,与企业一同谋发展,获取收益;另一方面,加大对村办专业合作社的财力物力的投入,根据村情拓宽经营范围,同时配备有企业管理经验的人才负责管理,增加收益。村集体经济壮大了,有了较为丰厚的资金,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一方面可以实行收入分配再平衡,照顾到因各种原因发展较为滞后的村民,让乡村发展的成果惠及到每个人。
(2)文化自信还有待进一步加强。A村是恩施灯戏传承基地,我们去调研的时候,观看了村里正在彩排的灯戏表演,发现了两个问题:奏乐者和表演者都是村里年龄偏大的,看不见年轻人的身影;表演的曲目和我去年来此欣赏的曲目相同,没有新的曲目。从这两点可以看出,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自信还是不够,没有青年人的参与,文化传承缺乏生机和活力,也很难创新,出精品。
若要让灯戏成为该村的文化品牌,走出恩施,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笔者建议可从两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方面加大对曲目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创新,打造一台文化精品,让文化成为与外界交流的重要方式:一方面要鼓励青年人参与进来,老中青相结合,避免文化传承出现断层,最终面临消失的危机。
灯戏是文化的一种,除了加大对这块的打造之外,全方位立体地推进文化建设,让文化成为村民日常的生活方式。这就需要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此基础上打造品牌特色文化。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关键在基层治理,最终的落脚点是让农民从骨子里真正地自信起来,能安居,能乐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最大受益者,如此乡村振兴的意义和目的就真正地实现了。
习总书记在今年的“七一”建党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对青年人说,做人要有“三气”,即志气、骨气、底气。笔者认为,每个中国人做人都应该有这三气,这是做人自信的充分体现。十四亿人民中九亿多是农民,只有他们人人自信了,才能说我们中华民族真正地自信了,才能真正地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列。
注:论文中所引用的数据均由A村驻村工作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