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白天读了晓霞老师推送的一篇谢云老师的文章《与张文质的灵魂相遇》,这篇文章写于2009年,其中最后一句话特别打动我,他说,我不知道自己的灵魂是否配得上这样美好的相遇?我在留言区说:现在我们都可以替刀哥回答,他的灵魂足以配上这美好的相遇。只是我们这些相遇张老师多年,成长进步还依然缓慢的我们,是该好好问问这个问题了。
我最早听张文质老师的课是在2010年。有更近一些的接触是我在学校担任校长的时候,请他去学校做讲座,但那时还停留在对张老师的敬重和仰望上,只是在跟随他慢慢地做着生命教育。真正用张老师的教育思想来思考家庭教育是从今年3月。今年3月我有幸参加了张文质家庭教育研究院第三期家庭教育指导师工作坊的培训。在这期培训中,我与以前不一样,更多的是以一个校外工作者的角色来感受张老师的家庭教育思想。我受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启发就是:无论我们是教育工作者还是非教育工作者,无论我们在不在学校工作,都可以把我们对家庭教育的兴趣、思考、追求整合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从此展开研究、实践、分享。带着这样的一个新动力,今年5月我又参加了第四期张文质家庭教育研究院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并担任了三天的志愿者。由于我在考试部门工作,回来后我就在想,在目前的工作岗位上,我可以怎样践行我对家庭教育的理解?恰逢自己的孩子今年高中毕业,他面临着人生第一次的重要的专业选择,于是我把切入点放在了生涯规划上。
大家也看到了我今天要分享的主题:建立生涯规划意识,越早越好。这看上去是一个伪命题,因为生命的开始最早是胚胎的形成和分化,如果要追溯到这个时期来谈生涯规划意识,似乎有些牵强。但也不是不可以,比如新父母做好家庭建设的准备,为孩子的到来营造好健康身心,这就是为孩子的一生做准备,当然还有其他方面,不一而足。只是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家长都认为:孩子的未来始终是一个未知数,只能根据他后天的学习、成长、发展情况而定,家长不能从一出生就对他的未来开始规划,或者进行控制和设定,得走一步看一步,孩子健康成长,快乐生活才是根本和王道。
这种观点是没有错的,但凡持有这种育儿理念的人,他的家庭教育一定不会差。但是我还是想从自己孩子成长的实例和多年的教育经验来谈谈建立生涯规划的意识问题,今天想分享的是:建立生涯规划意识,越早越好,行动也可以越早越好。同时强调一个生涯规划的主体问题,个人认为生涯规划的主体第一应该是孩子自己,第二是家长,第三才是老师,老师在生涯规划中只能起到帮助和促进作用。
下面我从三个大的方面来作一些阐述。一是生涯规划的基本概念,二是生涯规划如何着手,三是生涯规划的核心能力培养。
一、生涯规划的基本概念
要谈生涯规划的概念,我们得首先看看规划的概念。规划是指个人或组织制定的比较全面长远的发展计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和考量,设计未来整套行动的方案,如国家的“十三五”规划,这是国家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做的非常有意义、有目标的时间表,路线图,并且每一个规划目标都要求完成和实现。而生涯规划是指个人结合自身身处的环境,根据自己的个性、兴趣、能力、价值观等因素,制定的比较全面、长远的个人成长发展计划。从这个概念上讲,生涯规划的主体确实就应该是每一个个体自己。
那么根据个体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角色,生涯规划又包含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我们把生涯规划的准备期、尝试期、探索期称为学业规划;把生涯规划的建立期,维持期称为职业规划。其实这个划分也不是非常严格的,比如职业规划中同时也有学业规划,在终身学习时代,学业规划将伴随整个职业发展过程,甚至在退休之后,还要继续学习。
从这样的概念理解开来,在家校共育的事业中,生涯规划这件事是非常重要也是完全可为的。尤其是从2014起,全国启动了新高考改革。新高考告诉我们,国家除了有一系列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更重要的是告诉当代学生,现在正身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时代呼唤有个性的创新人才,这需要每个学生独立走出自己的成长、成才道路。我个人目前在从事考试工作,每年高考完后我们要接待相当一批家长的咨询,核心问题是:我孩子的分数能够上什么学校?当然我们通常反问的第一句是:孩子想读什么样的学校?想学什么样的专业?每每这时,就有部分家长和孩子都很茫然,几乎都只能停留在热门和冷门的选择上,大都做不出合适自己的选择,或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孩子)适合什么。但是有规划意识的孩子就不一样,他有非常明确的目标院校,并且有层次,即便高考分数没有达到最理想的院校,他也能在填报志愿时坚定信念,不盲从,做好梯队选择,并且能立即做好大学准备,相对其他孩子,大大缩短了大学适应期,这也反映出有规划意识的人,往往能实走出“一步领先,步步领先”的成长节奏。
那么,生涯规划这件事情究竟什么时候开始最好呢?在孩子年龄尚下,未来还有无限可能的时候,家长又如何着手呢?根据我自己培养孩子和多年的教育经验,个人觉得作为父母,首先要善于观察和发现,然后是发展和强化孩子的天性。
二、生涯规划重在发现(发展)天性
天性是什么?天性是指人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比如说天性好奇,什么事情都想问个究竟;比如说天性好动,不与外界接触就坐立不安;比如说天性安静,喜欢独立玩耍,并乐在其中等。这里先跟大家分享两个目前大家比较认可的生涯规划阶段理论。
最早研究生涯规划的是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埃利·金斯伯格( Eli Ginsberg),他将职业生涯的发展分为幻想期、尝试期和现实期三个阶段。幻想期是指处于11岁之前的儿童时期,他认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单纯凭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考虑自身的条件、能力水平和社会需要与机遇,完全处于幻想之中。那么我们可以把孩子幻想期表现出的兴趣爱好看作天性。
另一位著名职业生涯规划大师是舒伯( Donald I. Super),他提出了生涯发展阶段理论,绘制出“生涯彩虹图”。他将生涯发展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成长期(出生至14岁)。第二阶段为探索期(15岁至24岁),第三阶段为建立期(25岁至44岁)。第四阶段为维持期,(45岁至65岁)。第五阶段为衰退期(65岁以后)。那么我们也可以把成长期孩子所表现的特征和能力叫做天性。
就拿我自己的孩子来说,在他约两岁的时候,我就发现他跟其他小朋友不一样,玩玩具很专注,玩一个就要玩出个名堂,而不是玩一个又接着换一个。约五岁时,有一次带他坐公交,让我非常惊讶的是,他能认识很多户外广告牌上的字,那时我和他父亲工作都很忙,从来没有刻意教他识字,于是促使我思考,孩子究竟是怎样做到的呢?
我想到了一种可能,就是他儿时反复听读《幼儿画报》这套杂志。因为孩子白天总是和爷爷在家,爷爷在忙家务时,总是让他看画报,他也很乐意,看完绘本看光碟,一遍又一遍,乐此不疲。他记忆力特别好,故事只要听过一遍,第二遍总能提前说出后面的情节,这一看一听,反复强化,能认字就肯定不奇怪了。
但是这件事不仅仅是为他能认字而高兴,更重要的是发现了他两个很好的天性:一是很安静专注,二是乐于独立学习。于是上小学后,我坚持发展他的这一天性,从小把学习自主权交给他自己,我训练的只是时间效率和习惯问题。后来他的学习一直都是自己学,我也非常省心。
善于发现,相信发现,强化发现是家长的一种意识和能力,也是我们指导家庭教育的一个关键点。从生涯规划的角度来说,帮助孩子找到自己天生不同并且优于他人的特质,往往就找到了孩子生涯规划的起点,也能长久的建立孩子的独立性、自信心、和自我担当的责任感。
三、生涯规划的核心能力培养
生涯规划要具备的能力很多,但人这一辈子做什么?其实都是通过不断的选择来决定的。所以个人认为选择力是一种生涯规划的核心能力,有了选择力,就有了判断力和思考力。而这些能力都是以知识打底,是具体的,有生命力的能力。
这里还分享一个自己的育儿故事:孩子三岁的时候,我带他去楼下玩,其中院子里有一块空坪,那天恰好是雨后,当我牵着他向前走的时,突然发现前面有洼积水,面积不大,刚好够他跨过的样子。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把他抱过去,后来灵机一动,俯下身子,干脆问他:孩子,这里有一滩水,你是打算绕过去?还是跨过去?或者让妈妈抱过去呢?孩子怔了一下,他没想到我会这样问他,但这么一问,确实促使他思考,他没有回答,而是一脚就跨过去了。有意思的是,当他跨过去后还回头看了一眼,似乎在看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这个画面虽然已经过去了多年,但我的脑海里一直保持得很清晰,也记得那天,我为孩子鼓掌,为孩子欣慰。
从此我在培养孩子的选择力上尝到了甜头。比如当他看动画片舍不得吃饭时,我会问他:你是选择继续看五分钟动画片还是现在就和我们一起吃饭?如果他说还继续看五分钟,我一定会支持他,当然时间一到,如果他不主动离开,我也是一定要他兑现承诺的。比如去超市,去玩具店买东西,我从来都是让他自己挑选,并且当他只需要一件物品的时候,绝不鼓励他拿两样。
因为在我看来,小孩子最初的那个决定一定是他当时最想的,最真的,最具情感的。不管好不好,对不对,都要先肯定。在孩子的选择还缺乏足够自信的时候,父母最好的办法是鼓励,切忌用自己的喜好过早地干预,否则,孩子会变得依赖父母,也会变得不相信自己。选择能力的培养需要坚持,需要放手,比如后来,我不断培养孩子选择分配时间,选择支配压岁钱,选择学习方式,选择兴趣爱好等。这些选择的背后,收获的是孩子的自信成长,我只需要做些适当的引导,补充,或矫正,所谓“后其身而身前”。
或许正因为我在培养孩子自由、自信、自主选择方式上打下了一些基础,孩子在高中毕业时,填报志愿几乎全是他自己的决定。他毅然选择工科。而舍弃了他那个分数可以就读科学研究、经济金融、信息工程等更好的大学。我也非常支持,理由之一我相信他自有理由,理由之二我是看他的选择和他的性格类型非常契合。
关于在这里提到的人格类型分析我建议大家去看一本书《天生不同》,它是荣格心理学人格类型的基本解读,主要观点是不同人格类型的人有他不同的感知方式和判断方式,也有适合他的不同职业。倘若我们能够让孩子较早地进行自我研究,同时接纳自我,那就会减少孩子之间盲目从众、攀比、产生剧场效应等。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不能深谈,有机会我们再分享这个内容。
以上就是我结合自己的育儿实践对生涯规划教育的一点思考。当然涉及生涯规划的内容很广,开展生涯规划教育也是一件系统工程,比如在今天分享中我就提到了父母意识,家庭资源,还提到了孩子的性格类型。说到家长认识自我,认识孩子,并帮助孩子认识自我等。那么我们作为家庭教育指导师,当我们在跟家长谈生涯规划这个问题的时候,究竟怎样讲才能让家长觉得生涯规划这件事,其实并不神秘,并且人人都能做。那么这就需要我们把复杂的问题讲简单。
理由有两个:一是生涯规划不是一劳永逸的事。从我们个人的人生经历来讲,生涯规划并不是一蹴而就,其实我们现在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小时都还在不断地做规划,或者说是在做计划,所以生涯规划这件事情不是说错过了一个时期,以后就不能做了。还是那句话,生涯规划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只是越早越好。
二是生涯规划有方法。在家校共育过程中,如果我们指导家长进行孩子的生涯规划,一方面要帮助家长树立信心,另一方面要帮助家长找到方法。前面我讲过,生涯规划的主体应该是孩子自己,但是在孩子年幼时,尤其幻想期或者成长期,家长要做的事情是帮助孩子发现或发展好自己的天性,并尽可能将天性强化成兴趣,转变成爱好,发展成优势。虽然孩子还不会懂自己的天性、知识、能力究竟和自己的未来有多大的关系,但是家长只要坚定去引导,把规划交给人生长河,便能其义自见,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