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驰电掣般的缓慢生活

特别说明:有一张图片来自网络



方方记录,昨晚没有更新吗?!

哦不对,应该是今日凌晨没有更新吗?



其实,我想拍的是银杏树,不过刚好有一只喜鹊飞过来,落在树上。

没办法,太会抢镜了。


这段时间,眺望的同义词就是发呆。

因为经过无数次的眺望,窗外已无新鲜之事了。

现在是下午。所见之处,雾气沉沉。


挑来挑去,挑了一部推荐的电影:传染病。

看了不到五分钟,居然出现了马特达蒙?!

真是意外之喜呀,不过电影中的马特胖了,有点儿萌萌哒。



疫情的可怕之处,就在于隐蔽性。

对于看不见的东西,人们要么不以为然,要么过分恐惧。

因为你无法判断当下是危险,还是安全。

疫情,会放大猜忌。

鞋子消毒、衣物消毒、车轮消毒、快递包裹消毒…皆源于恐惧带来的结果。



早饭吃的是摊馍。我吃了三个。

刷牙的时候,小李问:给你摊几个摊馍吧?

我说:嗯?好。

其实,我不喜欢吃摊馍,总觉得有点儿油。

如果吃的话,我也只喜欢吃又薄又脆、两面焦嫩的摊馍。

所以,一般情况下都不吃摊馍,怕别人说我这个人太麻烦。

和小李聊着昨天的晚间新闻,就着酱豆、臭豆腐,我一口气吃了三个。

小李和儿子吃得是面条,最后,我又喝了一碗儿热气腾腾的面汤水。



早上看新闻,是花了30多天的时间,文火慢炖才培养出来的一个好习惯。

也许是临时习惯。谁知道呢。


有一条新闻果然上了热点。

这条新闻昨天就出来了,经过一个晚上的发酵,今天果然爆了,就像热油锅里扔进了一碗水,搅动了人们的神经。

事情很简单,就是有一位武汉入京人员确诊。

不过大家关注的重点是:如何离开武汉的?!

大家希望深挖。

我觉得一定会有合理的解释的。



一大早的,在飞机的轰鸣中醒过来,响声隆隆,由远而近地碾压过来。

一会儿功夫,飞过去三架飞机。



小时候,马路初建通车。那时候,车还是一个稀罕物,一个上午未必可以看见一辆。

碰巧看见一辆特别的,那要在小伙伴们跟前夸耀好几天的。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一个女司机开着一辆拖拉机,风驰电掣般的威风。



火车在我这儿是不稀奇的,因为有一条铁路从村北蜿蜒而过。

每天不见不见的也能看见好几列火车。

时光看似缓慢而悠长,但是,当我们回头凝望的时候,才发现即便是一个王朝,也不过就是一眨眼之间。



我个人比较感兴趣的一条新闻,是关于新加坡的,也和疫情有关。

事情是:

一个武汉人瞒报行程。

结果是:

1、罚款五万元。

2、监禁六个月。

3、罚款五万元且监禁六个月。

当然,结果会是三选一。



现在是上午10点多,看见儿子在阳台上,我问:下课了。

他说:嗯。

我说:看见《三体》了没有?找出来。

儿子从书架上拿出《三体》上册递到我手上。

我接过书,说:再试一哈儿,看能不能读完。

儿子说:我也是,读不下去。

他哥哥问:为啥?



上午11点多的时候,下雨了。

虽然是淅淅沥沥的小雨,但是不久,地上湿了,树上湿了,房子上也湿了。

一切都润起来了,由外而内。一切都慢起来了,由远而近。



以前喜欢宅,也总想抽时间宅个够。

这次真宅了,才发现根本不是那回事儿。

平常想看的书,根本不想看;平常搜集的电影,根本不想看;keep上面收藏的动作,也根本不想练。

人就是这么怪,叶公好龙而不自知。

如果什么就什么,大概就是一个伪命题吧?!



小李一个人在厨房忙碌。

偶尔出来了一趟,经过窗边,小李叫起来:下雨了呀。

哈哈很久没有下雨了吗?



下午5点,喝完小青柑,出来到客厅溜达溜达。

客厅静悄悄的。

小李关了电视,坐在桌边,拿着纸笔,似乎在开电话会议。

想起过年时的一个段子:

今年过年不串门,串门只串自家门:卧室门、客厅门、厨房门、浴室门~



课间十分钟,陪儿子做了50个俄罗斯转体、60个简易的高抬腿。

锻炼就是这么简单,不需要长篇大论,短短几分钟就搞定。


吃过饭,洗过碗,时间来到了晚上七点钟。

小李他们看《安家》,我看新闻。

全球多地疫情升级:韩国1595例、日本894例、意大利470例…

钟南山指出:

疫情发现于中国,并不代表起源于中国。



刚刚确定了,方方更新了记录,但是文章已经无法阅读了。

因为被删了。



现在晚上八点钟,洗脸、刷牙、洗脚,预备早早歇了。

在新京报看到一条新闻:

北京:湖北地区人员一律不得返京

这是炎症,还是懒症?!


好吧,开始数羊,静心睡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