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初学写作的朋友,总是希望找到写作的诀窍。
比如:给一个公式或模板,我把内容往里面一放,就瞬间变出一篇优美的文章。这个想法是不现实的,实际上也没有这样的模板让你套;而且,我们在练习写作的时候,也不应拘泥于一种形式。一篇好文章要具自身的独创性,无论是开头还是结尾,都要具有自己独特的烙印。
那么,如何能写出语言文字优美的文章呢?其实需要的就是两个字:“积累”。通过长时间的积累,也有人称为“1万小时定律”,坚持做,时间到了,水平也自然就提高了。
著名作家管淑珍老师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捷径”--读100篇名家的文章。首先练习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认真地阅读这些文章,仔细揣摩这些名家是如何开头和结尾的?并且做好详细的笔记,写出真实的感想。慢工出细活,经过100篇文章的学习之后,你也许就会发现,名家写文章还是有一定规律所循的,甚至还会发现:写好文章的“套路”原来都在这里了!
说干就干,先选择三篇文章,从今天开始,挖掘写作“真套路”。
一、《散步》--作者:莫怀戚,当代中国作家。
文章讲的是一家人散步的小事,内容不高深,甚至还比较浅显,但仔细品味,会感受到平常生活中的亲情。通过这些流淌在日常生活中的琐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温暖有爱的家。
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
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意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这是典型的从我们身边的小事说起,让读者感到非常熟悉,尤其是这句话--“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 更让我们具有相同的感受。作者就是这样,通过身边的日常小事,带我们一起走进了文章的情景之中。这种方式,用曹雪芹的话说就是,从“芥豆之微”的小事说起。
今天是精读100篇名家的作品的第一天,重点学习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至于文章中间部分的精彩,我们会在后续的文章中进行学习。
接下来我们看这篇文章是如何结尾的:
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的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可以看出,文章中的我和妻子已经人到中年,肩负着全家的所有责任;对上需要孝敬和赡养老人,对下还要教育和关爱子女。这种“微言大义”的写法,不仅充盈了满满的亲情,还担负了全部家庭生活的使命感,作者用简单的动作描述,完美展示了尊老爱幼的中华美德。
二、《荷塘月色》—作者:朱自清,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这篇文章写于1927年7月,正直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大地,他的内心非常郁闷和难受,朱自清并不隐晦自己的心情,他是这样开头的: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文章的开篇并未直接写荷塘的月色,而是给出了出门看看满月下荷塘的原因。
作者还采用了动(心里颇不宁静)静(现实中的静)结合的写法,通过这种变化,表现出自己的心情。如:“拍” 着润儿,“哼” 着眠歌,“披” 了大衫;朱自清将这一系列“动”的描述,写出了“静”的情调。
在这篇唯美的散文中,作者在很多地方都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方式,写尽了荷塘月色的美景,抒发了自己的心情。那些内容我们暂且不谈,请看朱自清先生如何结尾的: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文章的结尾,作者仍然沉浸在江南的采莲美景中,然而,猛一抬头,已到自家家门,文章也同步收尾。想象中江南采莲的“动”,与现实家中的“静”,与文章的开头进行了有效地呼应,此时文章又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像空间。
三、《我与地坛》—史铁生,作家、散文家,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利用地坛这个载体,展示了一个人要勇敢面对挫折,正确对待人生,珍惜人间亲情;同时展示了对母亲的思念,描述了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
他的文章是这样开头的: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上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文章以聊天的方式开篇,简单介绍了那个离他家很近的地坛历史--这是一个历尽了沧桑、 “等待”了他400多年的园子;而自从他走进了这个园子,就再没有长久离开过。史铁生娓娓道来,引领读者一步一步进入了他和他的地坛。
文章发表之后,有人说,这一篇《我与地坛》,奠定了史铁生的作家神位。
还有一位著名作家看了之后说,我以为1991年的散文,即使只有他这一篇《我与地坛》,也完全可以说是一个丰年。
这样一篇评价极高的文章,我们看看是如何结尾的: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既是夕阳也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有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那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每一篇名作的结尾都是下了功夫的,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下了怎样的功夫,才凝结成如此发人深思的文字呢?
这是作者对生命的思考,生与死就像旭日和夕阳一样,这边是夕阳落日,另一半却是朝阳旭日,它是一种宏观广义的平衡,更是整体的永恒。
我扶着拐杖走下山(象征着夕阳落日),但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象征着朝阳旭日);令人叫绝的自问自答,说明太阳下山我不悲观,因为另一面的太阳正在升起;一个消失,而另一个又重生;至于宇宙中有着怎样的一个人间姓名,那还重要吗?
难怪有评价史铁生说:每个心灵都有残疾,其实他比我们更健康。
四、写作的“套路”在哪里?
读了3部名家的作品,让我们享受了美好的文字盛宴之外,还让我们受到了太多的启发和联想。其实我也清楚地知道,待我读够100部名篇之后,也仍然不会看到希望看到的“套路”,但是,我还是要继续坚持下去,因为太史公早就说了: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2022年7月21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