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从1.0到4.0:笔杆子精进的四个阶段,看看你在哪个段位?

【问】我是乡党政办的一名工作人员,工作三年多了,去年底借调到县委办公室工作。我们服务的“大领导”以前是市里的大笔杆子,对文稿要求非常高。刚开始,我以为科长和办公室副主任就很厉害了,但都还入不了领导“法眼”,像我这种水平,只能算是“小白”,怎能跟上领导步伐啊!一想这事,心里压力就大。领导说,笔杆子是有段位的,我只是起步,提升空间还很大。我知道,您在县区工作过,很想知道您是怎么过来的,请问公文写作到底要经历哪些阶段?如何才能快速成为领导那样的“大咖”呢?

【答】

如何快速成长?这是每个笔杆子都很关心的问题。可以说,你的问题是挠到“痒处”了。

事实上,在公文写作战线上,很多人同你一样,想进步,却不知怎样提高,不知如何才能练成受领导倚重、同事赞扬的“大笔杆子”。于是,“成长之梦”遇上“成长之惑”,便纠缠出满脑子的焦虑。对此,我十分理解,因为这种感受我刚工作时也体验过,也是多么希冀有人答疑解惑,给我指条捷径出来啊!

慢慢地,我明白了,写作没有捷径,只能循序渐进。想精进写作,先得认识写作的阶段性特征,只有把成长的阶段搞清楚了,才能把握住成长的规律,把握住了规律,成长过程中才会淡定前行,不至乱了方寸。

为比,我写了多篇文章:

希望大家沉住气,不要急,慢慢来。

你问公文写作要经历哪些阶段,如何才能快速成为领导那样的大咖?

请注意,你用了“快速”两字,我感觉到了你对于成长的急切,说明你对写作规律还不了解。我有个同行,有一次跟我讲,他有段时间因为材料老写不好,恐慌焦虑中就产生了幻想,夜里经常梦见自己像金庸笔下的杨过、张无忌、段誉、虚竹、袁承志一样,忽然一天,遇到一位绝世高手,把几十年功力全传给他,还给他一部武功秘籍,让他一夜之间成为“大侠”,笑傲于材料的江湖里。

然而,幻想终归是幻想,梦也终归要醒来。在现实写作中,哪有什么神秘山洞、琅嬛福地,哪有什么绝世高人,也遇不到独孤求败、无崖子、金蛇郎君,更不会有人给你“独孤九剑”“九阳真经”“乾坤大挪移”“凌波微步”“金蛇秘笈”,一切都那么现实,一切“成长的剧情”都按部就班、平淡无奇,只能从简单的“马步”开始,在日复一日的枯燥写作中缓慢“进化”。

这就是成长的规律,写作的真实写照。人类社会本来就是渐次进化的产物,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有个过程,这个过程不能被跨越、不能被省略,只能在成长的路上,踏着合适的节拍,一步一个脚印,慢步前行。

正如你们领导说,笔杆子是有“段位”的。按我的理解,“段位”就是写作所经历的阶段(版本)。因此,我今天就重点谈谈公文写作里的阶段划分问题,探析每个阶段(版本)的特征,并尝试给出修炼重点和方法,为你提供进阶参考。

这里提出的“阶段论”“版本论”,灵感源于几年前读过的英国科学家马特·里德利《自下而上:万物进化简史》一书的演化观点。在书中,作者深刻探析了事物自下而上的演化。在作者看来,不仅生物是自下而上演化的,道德、经济、文化、语言、科技、城市、企业、教育、历史、法律、政府、宗教、金钱和社会都遵循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阶向高阶演化规律。

合卷沉思,我忽然觉得,笔杆子的成长也遵循渐进演化的规律。正如人类进化经历了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四个阶段,工业发展经历了机械化(1.0版)、电气化(2.0版)、自动化(3.0版)、智能化(4.0版)四个版本一样,笔杆子的成长需经过写得像(1.0版)、写得顺(2.0版)、写得是(2.0版)、写得通(4.0版)四个阶段(四个版本)。

综合来看,第一阶段“写得像”是格式修炼,第二阶段“写得顺”是语言修炼,第三阶段“写得是”是工作内容修炼,第四阶段“写得通”是思维格局修炼,四个阶段前后迭代。

第一阶段(1.0版):写得像

俗话说,像不像,三分样。

公文形制规范,如果把文体比作职业的话,公文是穿着制服的那种,“衣服”的款式、颜色、标识都是统一的,不能擅自改变,而小说、诗歌、散文则较为自由,写作者可以不拘一格地创作。拿散文来说,就有杨朔式,先写生活,写人,最后拔高升华;朱自清式,一种是“荷塘月色”式,美词丽句浓得化不开,一种是“背影”式,写爹娘亲情,打“催泪瓦斯”;秦牧式,写知识小品,抄书;余秋雨式,文化散文,游记加掉书袋……

不仅如此,文学作品的体例还可以混搭,比方小说可以借鉴散文的写法,于是有了散文化的小说;可以借鉴诗歌的写法,于是有了诗化小说。一旦诗歌与散文融合,则成了散文诗。如贾平凹的《商州初录》最初是被《钟山》杂志当做小说发表的,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在《上海文学》发表后,却被《小说选刊》选编。

而在公文里,这些都是不允许的,绝对不能用批复的口吻去写请示,也不能把对上的汇报材料写成对下的讲话稿,很显然,在上级领导面前大讲道理,大谈“要怎么样”“必须怎么样”是不合适的。每个文种都有他“该有的style”,不能随意“混搭”。

因而,“写得像”是公文入门的最低要求,现实中,看一个人公文是否入门,先不看别的,就看他写的材料像不像,如果连样子都写不像,一定是外行,连“1.0版”都算不上,最多只能叫“0.9版“。

以写文件为例,当一份文件摆在你面前,你先别看内容写得怎样,只要先看文件的文种选择、主标题的字体、字号大小,看各级标题及正文的字体、字号大小、粗细设置,看正文行间距、页边距,基本就能看出起草者是否专业了。

专业的人,这些细节都会按《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GB/T 9704-2012)》来设置,文面整洁、规范、美观。不专业的人,到处都是问题,比方说文种本该用“请示”的,却用“报告”,有的甚至连文种都没有,如“关于某某问题的情况反馈”,要知道,公文规定里是没有“反馈”这个文种的。有的主标题用宋体,一级标题也用宋体,二级标题的序号用阿拉伯数字,凡此种种。

其实,评价公文写作者是否入门,与评判窗口服务人员服务是否专业是一样的道理。尤其对于执法部门的工作人员,人们首先看他的着装和仪表,如果整齐划一、干净整洁,就觉得是专业的,如果着装随意、衣冠不整,感受就是另外一码事了。

所以,初学者应该先学公文的“样子”,再学公文的“里子”。

具体建议有两条:

一是看标准。把《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GB/T 9704-2012)》找来认真研读。这个标准算得上是公文写作者的“行业守则”,应该有一本纸质的摆在案头,时刻对照学习,把写作要求记熟了。

二是看范文。所谓规范,有“规”就有“范”。在看标准的同时,也要看范文。哪里的文件最规范呢?毫无疑问,上级党政办公厅室的文件最权威、最规范,尤其是中办、国办的文件。有时候,上级办公厅室还会评选优秀公文,评选出来的文件也是很值得参考的,不妨找几份来放在案头,时不时看看,可以不看别的,就看人家文件长什么样子。

我刚工作时,有幸从前辈口中获得这个“秘诀”,受益匪浅,在写作中省了不少事儿。那时的标准还是1999版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托了几个人才找到。拿到手后,认真研读,把关键要求都记下来,一段时间后,就把各项要求记得烂熟于胸了。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以前,党委系统和政府系统的公文格式是有区别的,比如纸张大小就不一样,前者用16k,后者用A4。到2012年修订规范时,合为《党政机关公文格式》一个,这对写公文写作者来说倒是好事,因为再也不怕搞混了。

那几年,我除了看标准,也看上级文件,尤其是区委、区政府文件是我关注的重点。我当时是在党工委办公室工作,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但凡不涉秘的,就分文种存起来,写时拿出来从头到脚“研究”一番,然后依葫芦画瓢,所以来的快,也规范。领导表扬我“有天赋”,其实哪有什么天赋,都是参考了人家范文的结果。

实事求是地说,把公文写像一点儿都不难,一个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只要肯学,刻意练习半年就能掌握,再慢,一年也能学懂。我2003年8月参加工作,从头开始,一年后基本就没问题了。

说真的,写公文不怕规矩多,因为规矩越明,事越好办,有了规矩,事情的边界就清晰、要求就明确,你就好把握了。有人可能会说,老师,你说简单,为什么实际工作中老是有人把握不住,写不规范呢?我要说,那是他不习惯,或者说人家就不想去看标准、看范文,习惯于凭经验和本能写作,你能拿他怎么办呢?

所以,如果你想进入公文写作这道大门并快速精进,首先得具备“1.0版”写得像这个“内核”,然后再去考虑“系统”的迭代升级。

第二阶段(2.0版):写得顺

格式上写“像”以后,可以考虑在语言上写“顺”了。

什么是顺?

我的理解,有三层内涵,即语句通顺、语气顺畅、语义和顺。汉语词典里有个成语叫“文从字顺”,用到这里特别适当。

为什么要写“顺”?因为写作就是表达,就是人与人的沟通,倘若你写得不通顺,别人就难以“get”到你的意思、不知道你说什么,就难以同你产生共鸣,别人又怎么接受你的观点呢?那你的表达就是失败的。

至于如何写“顺”,体会有四点:

第一,夯实语法基础。语法即所谓的“文字功底”。一个经常写的人,如果连基本语法、句法、修辞都不懂,就很难把文字写顺,写活就更不用说了。这好比一个刀客,连劈、砍、刺、崩、点、斩等基本刀法都不掌握,又怎能打好一个完整“套路”呢?更遑论在搏斗中克敌制胜了。如果写作中不熟练掌握基本语法,稿子就会有语病,如词语搭配不当、用词不准、句式杂糅、过渡生硬等。

第二,熟悉话语体系。公文有一套独特的话语体系,不仅有特定的词语、固定的搭配(比方说涉及政治和政策方面的特定称谓、规范性表述等),有时还有特定的句式,比如饱受诟病的“把字句”“要字句”。写作者必须熟练运用公文语言,摒弃学生写作文的那种语言、句式和腔调。

以前听人讲过一个案例,说一位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学生刚分到企业担任秘书,在写工厂全年总结时,开头这样写:“‘嘀哒’、‘嘀哒’,时间如白驹过隙,一年时间转瞬间消失了。这一年中,在党的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正文里还写道:“我厂面向辽阔奔腾的渤海,背靠日夜火车如梭的京津铁路大动脉,紧把着首都、天津的大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我不知是不是真的,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表达方式是典型的“学生腔”,“嘀嗒”“白驹过隙”“如梭”这样的文字是文学语言,不是公文语言,不能用顺与不顺来评判。

第三,熟稔写作技巧。刘勰在《文心雕龙·总术》篇里综合论证写作方法的重要性,他说:“文场笔苑,有术有门。务先大体,鉴必穷源。乘一总万,举要治繁。思无定契,理有恒存。”翻译成白话,就是说在写作领域里,方法是很多的。首先得注意总体,认清基本写作原理,这样就能根据基本原理来掌握各种技巧,抓住要点来驾驭一切。文思虽没有一定规则,基本原理却是有定的。

从实践经验来看,写作的确有方法、有技巧。比如用什么结构,如何开头、结尾、过渡,如何总结成绩、分析问题、提出措施,如何谋篇布局、运用素材,如何用数据说话,都“有术有门”,如果不掌握,写时就会东拉西扯,东拼西凑,文面倒是写“像”了,语言却不顺。

写文章的方法很多:

(1)关于开头,就有概述式、引据式、原因式、结果式、目的式、说明式等。

(2)关于结尾,也有总结式、号召式、强调式、表态式、展望式等。

(3)关于衔接,我在一篇文章里总结了因果衔接、正反衔接、角度衔接、先后衔接、主次衔接、总分衔接、大小衔接、虚实衔接10种。

(4)关于使用素材,《五招助你像将军一样在公文战场上用好写作素材》

(5)关于谋篇布局,《材料写得顺溜,必先考虑通盘,不会这5步,别说你会布局谋篇》

(6)关于使用数据,《写了这么多材料,你会用数据了吗?学会这6招,数据乖乖听你话!》

可以说,写作的每个要素、每个环节都有规律,只有掌握了,才能把文章写得文从字顺。

第四,掌握逻辑规则。顺与不顺,归根结底是逻辑的问题。什么是逻辑?简单说就是文字内容的表达顺序。如果把文章当成人体来看,逻辑就是经络、血脉,经络通,则气血活。有逻辑素养的写作者懂得先说什么,后说什么,环环相扣,有条不紊地表达。

当然,这里的逻辑并非完全逻辑学意义上的逻辑,而是指一切事物的顺序,比如,时间的先后顺序、事物的发展过程、办事的基本流程。

这阶段的训练,建议有三条:

一是学语法。语法之于写作者,好比马步之于练武者。练武之人如果不扎马步,下盘必然不稳,招式是飘的,一出手就漏洞百出。同样,一个语言不通的人,也是“下盘”不稳的,写出来的文字也是乱的。所以我建议,文字工作者一定练好文字功夫,有强大的文字驾驭能力。

我在基层工作那几年,把压在箱底多年的《现代汉语》都翻出来了,从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从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壮语、补语,从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从比喻、排比、对仗等修辞开始,把初高中的汉语知识重温了一遍,原因就是我以前的语法“马步”扎得不够扎实,必须“回炉锻造”一番。顺便说说,王力先生的《中国现代语法》,黄伯荣、廖序东先生的《现代汉语》,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是不错的书,值得一读。

二是学文法。干任何事情都有方法,比如写字有书法,画画有画法,写文章自然也有写法。想成为高阶笔杆子,必须研究写作方法。

通常,研究的方向有四个:(1)文体:分请示、报告、通知、计划、总结、简报等文体,一种一种地研究。(2)要素:不讲某类文种怎么写,而是从文稿的主题、结构、语言、材料、修辞等要素,分版块地研究。(3)过程:不研究文种,也不研究要素,而是研究写作过程,比如,如何领会意图、如何构思、调研、提纲、统稿、校对、报审等。(4)经验:从实战经验的角度,针对有关问题谈感受、传经验,或提供参考范文。四个方面大家都应研究一下,这二十年来,我为了学习,买了上百本写作书置于案头,经常参考借鉴,可以说,获益良多。

三是学逻辑。逻辑是写顺的关键,所以系统地学一学逻辑学知识是很有必要的。但也要注意,毕竟我们不是理论派,还得跳出“逻辑”学逻辑,回到写作的实战上来。换言之,不能严格用形式逻辑的知识来框,要变通一下,把实践当中的那些“特定顺序”当成逻辑来看,因为写作的目的就是有序地事物说清楚、讲明白,只要是便于理解的表达顺序,都是写作应该遵循的“逻辑”。

从这个意义上讲,公文里常用的“逻辑”有时间逻辑、空间逻辑、事理逻辑、递进逻辑、因果逻辑、矛盾逻辑、演绎逻辑、总分逻辑等。比如,“过去、现在、将来”,体现的是时间逻辑,“规划、建设、管理”,“计划、执行、检查、纠偏”体现的是事理逻辑,写作时要遵循这样的“逻辑”,表达才会顺。

第三阶段(3.0版):写得是

语言上写顺以后,就可进入3.0版本的修炼了,即把工作写“是”。

这里的“是”,即实事求是的“是”。这个词最先在《汉书·河间献王传》中出现,说班固赞扬汉景帝刘启的儿子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什么是实事求是?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实事”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是一种哲学精神、哲学态度,也是写作的基本要求。

之所以要实事求是,是因为公文写作本身就是一个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客观了,科学了,抓住事物本质了,问题才能得到解决,否则写得再像,语言再顺,都没有用。

1938年10月14日,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的报告中谈到:“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只有远见卓识,才能不失前进的方向。”我想,写作也是一样,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任务,才能写出有用的稿子。

古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这也是我所推崇的观点,正是基于实事求是的考量。想想,文学创作尚且如此,公文作为“经世济民”之手段,更该回归“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本源了。

所以写得像、写得顺后,要写得是,致力于研究和探求工作的本质和规律,并正确对待和处理之。按我的理解,3.0版的笔杆子,不仅要懂文字,更要懂工作;不仅是写作专家,还是工作行家;不仅是工作的“百事通”,还是领导的“好参谋”。

达到这个“段位”,需做到六个字:全面、准确、深刻。

第一,全面:通盘掌握。就拿在县委办公室来说,得对各乡、镇、街道、各部委办局的情况,对全县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对领导的工作安排、工作动态,对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和重要事件了然于胸,像“百事通”一样,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各方各面都了如指掌。

第二,准确:客观判断。仅是知道的多还不够,掌握的情况还得准,符合客观实际,并能得出正确结论,否则就不是实事求“是”,而是求“非”。如果一个县的笔杆子在写作时不加调查研究,罔顾事实,自以为是妄下结论,这样的写作不是“以文辅政”,而是“以文乱政”,不仅贻笑大方,还贻害无穷。

第三,深刻:深入研究。若想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为领导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对工作的研究还要有一定深度,体现科学性、规律性。如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那写得再天花乱坠、妙语生花都没有用。若是得出错误结论,还会给工作带来损失。

所以,写作者一定要带有点研究气质,涵养研究精神,掌握研究方法,学会当研究者。这是由写作的“研究”本质所决定的,你得遵循它,否则只能停留在文字功夫层面,成不了“大手笔”。

鉴于你在县委办工作,具有全面、准确、深入掌握工作的“比较优势”,给你四点建议:

一是多听。利用一切机会旁听领导开会。一般说来,只要县委主要领导开会,各单位、各部门都会汇报工作,领导也会提出要求,只要会议允许,建议你都尽量参加。以我的经验,服务领导的人参会,领导非但不会反对,还会鼓励,因为这样你更容易理解他的想法,跟上他的节奏。

二是多看。这里的看是指看文件资料,尤其在办公室工作的同志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接触所有单位上报的材料。只要你不偷懒,可以先睹为快,只要不违规,备一份也是做得到的。只要坚持一段时间,你掌握的情况就会越来越全面,越来越及时。

三是多跑。所谓跑,就是调研,即走出办公室,到一线去了解情况。我知道,办公室有些科室可以独立安排调研,有的做不到,比如服务领导的科室,很难有独立的时间去跑。但他们也有其他科室比不了的优势,就是随领导的机会多,这也是调研的好机会。

四是多记。作为一个笔杆子,没有自己的“弹药库”是不行的。所以,你听来的、看来得、跑来的资料,一定要整理好了,否则也很容易乱。我的经验是,按单位建立文件夹,分门别类地管理。不仅如此,还要对信息、资料、数据作分析研究,得出自己的判断,从现象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

第四阶段(4.0版):写得通

如果说1.0修炼的是格式、2.0修炼的是语言、3.0修炼的是工作,那4.0修炼的则是思维和格局,并且是战略思维和大格局。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自己写《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我感觉,把天、地、人、事、物、古、今都搞“通”,是写作的最高境界。

这里的“通”,有五个层面的内涵:

第一,人情通达。红楼迷都知道,在《红楼梦》第五回里,宁府上房有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觉得,这话道出了人情、世事与文章的关系,最高阶的文章就是人情的练达。

事实上,任何工作,干到底,都是拼人性的修养,谁有敏锐的人性洞察力、共情力、同理心、谁就能获得别人的情感认同,谁就能获得成长进步的“红利”,一个高阶的写作者一定是通达人性的。

我常讲,写作要有用户思维,要能体会用户需求,主动为用户着想,这个过程就是通达人情的心理过程。不管你在什么地方写材料,只有人情通达了,思维才能跟受众在“一个频道”上,否则总会差着“最后一公里”。

第二,事理通透。所谓事理,即事物发展的规律。高手都有独到的洞察力,比如达尔文通过观察,发现了生物演化的规律,马克思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了人类社会演化的规律。

1883年3月17日,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就指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高阶的笔杆子不满足于看见事物的现象,善于从现象中洞悉事物发展大势,把握事物发展规律。

第三,思维通变。“通变”,即通晓变化之义。《易传·系辞上》说:“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写作者既要师法,又要通变,刘勰《文心雕龙》专列《通变》一篇,清代魏禧在《陆悬圃文序》中讲:“变者,法之至者也。此文之法也。” 将变通创新看成写作的顶级法则。

写作本质上是思维的运动,写作,写的就是思维。因此,高阶的写作者都是一流的思维者。他们有战略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历史思维、跨界思维。最重要的是,懂得通权达变,不钻牛角尖,有成熟的心智模式,具备“成长型思维”和“空杯心态”,能在不断学习中迭代升级。

第四,眼界通观。古人说: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高阶笔杆子有宽阔的眼界,有“上帝视角”,不局限于自己所处的时空边界,能跳出界限,以更大的“时空尺度”思考问题。就像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在一部《人类简史》中,对人类几百万年的历史洞若观火,做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文赋》)。

第五,知识通贯。高阶笔杆子都是知识跨界融通的高手,能打通不同学科、事物间的壁垒,在相互间掘出一条相通的“思想隧道”,进而找到相同的底层逻辑。这就是司马迁所说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个系统中存在一个最基本的命题,它不能被违背或删除。”这个最基本的命题就是“第一性原理”,跨界融通,就是为了探寻“第一性原理”。

恩格斯讲,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的各种发现进展,甚至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从古到今的“大手笔”都有大格局,他们博古通今、跨界融通,他们身上有浓浓的理论气质、思想气质。他们的厉害之处就在于把人情搞通了,把事理搞通了,把思维变通了,把眼界打通了,把知识融通了。

曾国藩说:“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阙一不可。”所谓“规模远大”,就是格局大。对公文写作而言,“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同样是缺一不可的,格局决定人思考问题的时空限度、脑中能兼顾多少事情、笔下能写出多少内容。所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刘勰《文心雕龙》),所谓“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就是大格局的体现。

大家知道,三国历史上,有个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对于这个故事,可能绝大部分人的关注点都在刘备身上,认为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然而,我从笔杆子的角度思考,却觉得诸葛亮更值得品读,也许诸葛亮就是4.0版本的大笔杆子。

你想想,一个自称躬耕于南阳、隐居于草庐之中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凭什么能与刘备这样的“大领导”相坐而论,并让刘备由衷佩服呢?是诸葛亮口才好吗?也许吧,但不是根本原因。是诸葛亮《关于当前国内形势的分析报告》——《隆中对》写得好吗?也许吧,至少报告是战略级报告(放在当今,恐怕要麦肯锡这样的国际一流咨询公司才拿得出来)。

我觉得,是诸葛亮有大格局,他把材料写通了,她能跳出荆州谈荆州,立足全局,综观天下大势,作出合理判断,为刘备提出“三分天下”的决策参考,所以一应聘就当上了“军师中郎将”,后来还成了蜀汉CEO(丞相),绝对是“写作大咖”(他的《出师表》就是见证)。

说大格局可能有些抽象,说战略思维更容易理解,战略思维即从全局视角和长远眼光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客观辩证地思考和处理问题的科学思维。

修炼这种思维,一要善于从全局视角谋划问题。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二要善于从长远眼光思考问题,深目远虑,有远见卓识。三要善于从整体思路上把握问题,有系统观念,善于拿出问题的“整体解决方案”。

你在问题里说,你们科长和办公室副主任已经厉害了,但仍入不了“大领导”的“法眼”,原因就是你们大领导段位高,你们段位低,不在一个水准上。所以,你们的共同目标就是对照四个阶段(四个版本)特征,找准自己的“段位”,苦心修炼,向高阶“段位”迭代,尽快与领导同频共振。

以上是我对笔杆子精进之路的一些体悟,需要补充的是,我讲四个阶段(四个版本)要循序而进,并非说修炼低阶段位时,可以不进行高阶段位的修炼。事实上,四个阶段应搭接着进行,比如修炼1.0时,适当兼顾2.0和3.0,当修炼2.0时,兼顾3.0和4.0,这样你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也才是符合实际的“进阶”方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3,417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921评论 3 38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8,850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945评论 1 28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069评论 6 38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188评论 1 29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239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994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409评论 1 30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735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898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578评论 4 33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205评论 3 31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916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156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722评论 2 363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781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