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农场里的相处哲学:一场跨越两年的双向奔赴

今年的沙漠秋阳格外透亮,刚从阎老板安排的火锅宴上回来,晚风带着戈壁的凉意,却吹不散心头的暖意。

自两年前扎根这片农场,每到秋收收尾、账目结清时,阎老板总会摆上一桌盛宴——去年是满满当当的炒菜,今年换成了热气腾腾的火锅,红汤翻滚间,映着的是二十多户种植户和家属的笑脸。

这顿饭,吃的是丰收的喜悦,更是两年来相处的默契与情谊。

远见者的沙漠棋盘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想起初见阎老板时,便觉他身上有种西北人少有的通透。

十八年前,当这片近两千亩的土地还是片沉寂的荒漠时,他便带着远见盘下了整个农场,盖起十多间砖房,自己种着一部分地,其余的出租给像我们这样的种植户。

如今,这片曾被人视作“不毛之地”的农场,早已成了沙漠里的聚宝盆,每年的收入稳定可观。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阎老板的智慧,正在于这份“预”。

他不像有些土地主那样锱铢必较,而是把农场当成一盘大棋:房子盖得宽敞明亮,水电设施提前铺就,甚至连田间的路都修得四通八达。

我们刚来时,想调整隔离区划分,心里还犯嘀咕,没想到跟他一提,他当即拿着图纸过来:“你们看这样行不行?那边空着两亩地,划给你们正好够用。”没有推诿,没有算计,只有“怎么方便怎么来”的爽快。

去年我们种了二百五十亩,今年减到一百五十亩,不是地力不行,反倒是这片土地教会我们:真正的合作,从来不是一味扩张,而是懂得在变化中找到平衡。

干旱里的退让与担当

今年的西北,遭遇了罕见的干旱。国家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出台了严格的限水政策,每片土地的用水量都卡得死死的。

那时,其他种植户的玉米都已出苗,连叶片都舒展开了,我们的西葫芦却还在浸种催芽,连播种都没完成。

一天傍晚,阎老板和邻居赵老板一起来了。两人没进门就先递烟,脸上带着歉意:“兄弟,跟你们商量个事。”原来,限水量比预想的更紧张,若按原计划播种,整个农场的用水可能都不够。

“你们看,能不能把今年的种植面积再压缩点?”阎老板说得恳切,“知道你们肥料都施下去了,这损失……”

话没说完,我心里已经有了答案。《论语》里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们俩但凡有办法,绝不会来开口。

我们当时种的是无壳新品种,光肥料就施了不少,说不心疼是假的。但看着阎老板鬓角的汗,想起他平时的照拂,还是咬了咬牙:“行,我们减!”最终,我们压缩了近一半的面积,阎老板坚持要分担一半损失:“合作就是共担风雨,哪能让你们独自扛着。”

后来才知道,他为了协调各家用水,自己的几亩玉米地都晚播了十多天。那份“宁亏自己,不亏他人”的担当,比沙漠里的井水更能解渴。

细节里的江湖气与分寸感

在农场住得越久,越觉阎老板的难得。他从不说漂亮话,却把“照顾”藏在细节里:生活用水用电全免费,夏天的井水总提前抽上来晾着,冬天的煤堆得比人高;我们住的房子虽不如城里舒适,却窗明几净,连墙角的裂缝都提前糊好了。用他的话说:“你们专心种地,别的不用操心。”

这份“不操心”,背后是他的处处上心。

前阵子我们的皮卡车在戈壁滩上抛了锚,打个电话给阎老板,他二话不说开着自己的车过来拖,还笑着说:“我的车就是你们的备用车,啥时用啥时说。”

有次灌溉设备坏了,他连夜联系修理工,守到凌晨两点才修好,第二天照样早起巡田。

古人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可这份交情,却带着西北人的热辣——不刻意,不矫情,你有难处我搭把手,我有需要你不推辞。

他从不用“老板”的架子压人,我们也从不拿“租户”的身份客套。

沙漠里的常青树

火锅宴上,阎老板喝了点酒,红着脸说:“我这农场能撑十八年,全靠兄弟们捧场。”其实我们都懂,是他的“敞亮”换来了大家的“实在”。他盘活的不只是两千亩地,更是人心——让一群萍水相逢的人,在荒漠里拧成了一股绳。

临走时,他塞给我一袋新摘的沙枣:“明年还来不?我把东边那片地给你们留着,水的事我来协调。”

看着他眼里的光,忽然想起《管子》里的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阎老板的智慧,正在于他懂得:利人者,人恒利之。

车子驶回住处时,戈壁的星空格外密。想起这两年的点点滴滴,忽然明白:好的合作从不是一纸合同,而是“你为我着想,我对你放心”的默契;成功的事业也从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我帮你搭台,你陪我唱戏”的共赢。

愿阎老板的农场像沙漠里的胡杨,扎根越深,长得越茂;愿我们的合作像戈壁的路,走得越远,越懂珍惜。

毕竟,在这片贫瘠又富饶的土地上,最金贵的从来不是收成,而是那些共过风雨、见过真心的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