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的最后一天,我和闺蜜一起在苏州走走逛逛,送走了2017,迎来了2018。
走在夜晚的十里山塘街上,仓促的脚步中夹带着失望,本来是特意提前一晚来苏州逛山塘夜市,由于晚点只好改签,到达山塘已经九点多,吃个晚饭就走马观花式左顾右盼。本来是打算尽快去酒店入驻的,结果在十字路口我被马路对面的一家名为“猫的天空之城”吸引,为什么书店名字里带猫,带着疑问忍不住走进去寻找答案,当时门口台阶是木板构造,踩上去咯吱咯吱的响,抬头的瞬间看见墙上的温馨提示。
然后在里边看见有寄给未来的一封信,在吧台的一墙面上有木式的收信箱,从2018年到2028年,每年10块钱服务费,另外邮费另付,在你需要指定日期的基础上加上快递时间,然后投递,信封上时间到了就给你寄出指定的地址指定的人。我纳闷的是这个简单操作竟然还有实用新型专利号,我也是纳闷。
看见有很多人还在那边当场即兴写信,我就将自己的疑问问吧台小伙,这不算搭讪哦,因为我也动过写信的念头。“如果到时地址变动,是不是就收不到信件,回答是可以跟他们联系,然后改地址,不过有些麻烦。那手机号换了是不是也联系不到?”“如果我写的几年后的,万一中间突发意外,我不想寄出去了,联系不到人怎么办?再假如这个书店搬迁怎么办,我的信会不会弄丢?”此刻感觉理性真的可以减少女性冲动消费。
我是喜欢逛古镇看一些有文艺创新的东西,而闺蜜喜欢看园林。我们就去了苏州园林博物馆、拙政园、平江路、观前街,这样满足了对方,也称了自己心意。在博物馆,看着展示的大大小小园林模型,感觉还是古人有钱,那么大的园子,那么多人住在里边,真热闹。而且那个时代的建筑理念学真的不错,每一个卧室后边都有一个茅房,现在我们的房子可能一家也就一个卫生间。
看到勤劳的古人堆砌房屋,就想到了自己家小时候住的房子,我家在我小时候也是土方,可能还小,没有多少印象,只记得两扇木大门,还有隔壁住了一个孤独的没有子女的老人。记得有一次父母出门时,把我跟我哥从外边锁在家里,我跟我哥把门略微拉开一点,然后从两扇门中间的小口子钻出去玩,玩累了回来又从下边钻进来,然后就呼呼大睡,晚上我妈他们回来,我们把门从里边栓上,结果在外边喊了半天,我跟我哥都没听到,他们只能把门卸了才进来。其次,对土屋的印象是我外公家的,那时候我外公年轻时是书记,家里的土屋还是挺大的,每次去都有好吃的,我小学的时候就敢一个人去外公家,两家隔的有七八公里的样子。
小时候小伙伴多,我们特别野,山上水下树上吃的,几乎从不放过,都被我们成群结队的觅食过。冬天的时候,我们那山上有一种小小的红红的果子,我们那叫“山梁果”。吃法也由直接吃到后来用火烤着吃,还吃的狠开心,后来大了离家远了,就渐渐淡忘这份快乐。在拙政园和平江路都看到了它,引发了触景怀情。
拙政园里还认识了开黄色花的腊梅,染发出淡淡的香味。
还有没有花纯枝干的樟树,也散发出香味,吸引游客止步,不过是先被外形吸引,走进才闻见香味。
当然,假石也是园林里必不可少的部分,从假石中低矮的通道穿过,感觉很其妙。仅容一人通过的道,两边是石头将你跟嘈杂的人群隔离开,而指引你方向的是洞口那的明光,出来后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和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还抓拍到假石中一位父亲抱着女儿仅露出头的画面,有点突兀却又不失和谐。
拙政园没逛完我就拉着闺蜜出来找吃的,从拙政园到平江路,走走停停,吃吃歇歇。吸引眼球的是有黄、绿、橙色的梅子,价格都在15一斤,吃起来脆脆的,买的时候嫌多了,吃完还想带点回上海的时候已经找不到有卖的地方。
沿着平江路有一条小河,河中有船家划船载歌,吆喝着当地的歌,虽听不懂,不过有种欣慰,这些当地民俗被传承下来了,如果这辈人老了,那么还会有人接替他们传承下去吗?
对比嘉兴西塘,平江路文艺创新的地方少很多,不过吃的相比很有特色,10元三十串的鸭肠,及时在南京夫子庙吃过,来到苏州依然抵制不住诱惑吃的人实在太多。还有一个小伙看三个阿姨路边吃的津津有味,忍不住问好不好吃,阿姨说好吃,还要给他几串尝尝,小伙子不好意思要,连说看到那么多人吃有些好奇罢了,并不是特别想吃,然后牵着女友继续朝前走。放一张垃圾桶的竹签大家可以自己想象下,有多少人吃买它吃。
走着走着,有人驻足,也有人赶路,还有人在拍纪念照……
时间却从不停歇,不会等我们一起长大,也不会留住纯真的笑颜,更不会拂去我们的记忆……
走完平江路,去过苏州大学,纳闷的是他们图书馆前后竟然没有“图书馆”三字,出人意外的低调。这所大学有刑事鉴定和情报科也是让我寻思,这所大学真的不一样,似乎跟平常大学的高调和侧重点不同。
从学校出来的时候,我的脚走出来仿佛不是路,感觉像浮云,轻飘飘的。还跟闺蜜打赌,出了校门口有没有花坛座椅可以坐,她输了背我,我输了就陪她上城墙。结果出了校门口,穿过砖砌的天桥,看到公交站牌有坐的地方,傻傻的坐在那,不等车也不等人。休息二十分钟后又赔闺蜜去了城墙,虽然城墙保存完好,但也没有吸引人长时间驻足的理由。
最后一个目的地就是观前街,我以为也是一条小吃街,结果到了才知道就跟上海南京东路步行街一样的商业街,找了半天的小吃都没找到,最后买了份冷面,吃完就赶到火车站踏上回城的路,结束了苏州之旅,亦过完了2017,到达上海刚好赶上了最后一班地铁。
下地铁后,看见很多人在等公交,想象到挤不上去,就找了辆小黄车骑到家,也让我想起苏州的共享单车真少,少的我几乎一路都没见到小黄和摩拜。
再见2017,你好2018!18年计划去更多的地方看更多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