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顾空城
最近在看一本个体心理学的著作《自卑与超越》,里面有太多抽象,深奥的理论,简单粗略的看了前几章,拿书中几个小节和自己的想法分享给大家共同学习。
1、
“不要忽略事物的本质而去思考周围的环境”
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会陷入一种可悲的思维方式,“我们总是排除事物的意义,而去思考周围的环境因素。”表现为:“孤立自己,脱离同类,这样于人于己都是没有益处的。”
说说一次我的个人经历,因为快到年底,想跟领导提下可不可以涨工资。这个本身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可是当我是变成当事人的时候,我就陷入了那种可悲的思维方式。
我没有去思考怎么才能说服让领导给我加薪,而是在不停的思考,我这样做会不会让我给领导一个不好的印象,会不会对我未来开展工作造成坏的影响。这种思维方式就是脱离了事物的本质,而去思考周围的环境因素,没有抓住最主要的目标,思考的方向偏离了核心。
当自己陷入了这种思维方式,就很容易钻牛角尖,让自己更加容易烦躁,变得没有方向。这样于人于己都是没有益处的。
当我想清楚问题的本质后,我思考的结果是,“当我问领导提薪的时候,也是主动证明自己能力的一次机会。个人的能力成长了,待遇自然也要有相应的提升。如果领导只想员工能力提升,不给予适当的待遇,还会为员工提提薪而生气,这种公司不待也罢。我相信有智慧的领导更加喜欢看到员工能力的提升,并且会主动的给予他们更好的待遇”。
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要把一件简单的事情想的过于复杂,而是要用一个正常的人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看清楚事情的本质,再去深入理解和做出决定。
2、
“我们先对世界和个人进行总结,然后暗暗贯穿于每个人的行为之中”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少问自己,也很难去问他人,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它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我们心里都明白,没有人可以给出一个绝对的答案,也许它根本就没有那么一个绝对是真理的答案。
我们可以从客观的角度去理解,只有当我们遇到了某些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们才会问诸如此类抽象而且显得很深奥的问题,反之,那些一生都几乎没有遇上什么困难的人,他们大多都不会问这种问题。当然这种人应该也没有。
虽然“人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这种问题我们不可能给出一个绝对的答案,但是我们也要去面对它。
其实从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我们对人生的某种解读,能够影响到人的行为。每个人的行为,其实都是在诠释着不同的“人生意义”。
小的时候,家里不富裕,长辈们经常都会跟我说类似这样一句话,“我们家没钱,你要好好读书,要乖,要听话。” 当然小的时候,我们其实对有没有钱还没有一个很清晰的概念,所以我们也不会理解要好好读书,要乖,要听话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但是在从小的家庭教育下,我们自然而然的被这种思想给潜移默化了。慢慢长大的我们知道了家里经济的拮据,明白了我们不能奢望从家里得到的更多的帮助,我们也知道为什么要好好读书,因为要靠我们去改变这种生活,不让自己重复长辈他们的人生。
这也是对人生的某种解读,我们明白的很多东西,其实都是我们人生的意义的某个点,这种意义正在从我们的态度、观点、举止、表达、癖好、志向以及习惯不断的显现出来。
由上面所述,阿德勒得出一个观点
“我们先对世界和个人进行总结,然后暗暗贯穿于每个人的行为之中”。“我是这样的,宇宙是那样的”就是思考得出的结果,是对自己和所理解的人生意义的一种判定。
3、
“没有绝对的真理,也没有完全的错误”。
我们知道,人生意义的解释不可能全部正确。每个人对人生的意义的诠释都是不同的。其绝对意义上的“正确真理”是什么无人知晓,因此只要相对有效的解读,就不能说它是绝对的错误。可正是这两个极端之间,包含着人生意义的全部内容。
虽然这两个极端是没有答案的,但是我们可以从这个区间中寻找到哪些是较好有效的,哪些次之;哪些小错、哪些是大错。从里面可以发现,真正较好的人生意义的解读,都是大同小异,不约而同的。而那些不尽如人意的解读总是难掩其伪。
作者觉得,如果能从种得出普遍的标准和意义,则对揭开有关人类问题的现实之谜很有帮助。同时,我们需要牢记这个真理的标准是相对人类目的而言,是相对真理的。此外,无其他绝对真理存在,即便有,那也与人类无关,因为我们根本无法掌握绝对的真理,所以它对人类而言,也没有现实意义。
END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可以到目录里找到我往期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