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的一次出行,在异乡城市的街头、在咖啡厅、在肯德基,我看到将头发染成绿色、蓝色、银白色的青年男女,不禁感慨年轻真的是可以任性的年龄。蓦然想起自己青春年少时也曾肆意折腾满头青丝,两条长辫、青丝轻挽、长发披肩、短发齐耳;拉直烫弯;颜色上,咖啡、红棕、葡萄紫等各种颜色轮流换......头发从古到今就被人们视作年龄的代名词,曾以头发作为青春与暮年的象征,更有文人墨客以头发来抒发离愁别恨、哀叹青春易逝。
古人在劝慰少年勤学上进时,就有“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还有“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恨读书迟”。以黑发和白首来比喻人生的青少年和老年。这些词句告诫人们,在年轻任性的年龄,一定要珍惜美好时光,勤奋刻苦,从点滴做起,学以致用,学有所成,才不至于年老之时,留下太多的遗憾。再比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这里的鬓毛也表示着年龄,寓意年老头发稀疏之意。
以头发来寄托忧国忧民之情。唐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在感叹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而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也是作者感慨自己不能像周郎一样得到赏识和重用,虚度年华,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以及多愁善感,早早生出了白发。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将进酒》。这首诗非常形象的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人生苦短,看朝暮间青丝白雪;生命的渺小似乎是个无法挽救的悲剧,能够解忧的惟有金樽美酒。诗人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接说出自己感伤生命短暂而人一下就会变老,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显现出一种对镜自照手抚两鬓、却无可奈何的情态。
还有就是以头发来抒发相思挂念之情,以及爱情中相思成殇之苦。唐代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就诗而论,这是一首表示两情至死不渝的爱情诗。写晓妆对镜,抚鬓自伤。这里的云鬓意指年轻女子的头发。诗中相劝自我珍重,善加护惜,却又苦情密意,体贴入微,可谓千回百转,神情燕婉。千秋佳绝、传诵千古。
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字里行间,表现出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首词中的“尘满面,鬓如霜…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犹如声声咽泣,压抑沉重的气氛就在这“幽咽泉流”中弥散开来,让人艰于呼吸,又难以逃避。“尘满面、鬓如霜”勾勒出作者与爱妻生死离别后的尘垢满面、两鬓白发的相思凄惨之苦,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思念之痛。
今天在朋友圈看到“青春飞扬”的心情动态--“义无返顾的剪掉了我的三千烦恼丝”。头发有时也被人喻做烦恼的象征,在我们这里就有过新年必须剪掉“愁毛”(头发)之说。李白的《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出“白发三千丈”的孤吟,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可谓是感天动地。据说“三千烦恼丝”也是因此而得。
匆匆的时光,匆匆的人生历程,我全然忘记自己又长了一岁、多了一庚,忘记了交替的季节、辗转的时空……看着身边一个个曾经青春年少、朝气蓬勃、满头黑发的人都青丝变白发,不觉感叹人生短暂,岁月无情。青春年少时,谁曾真正如远古的文人墨客般看重自己的青丝长发,年少轻狂的我们,何曾不是将头发比作烦恼丝。为了表达自己的洒脱,毅然剪掉丝丝飘逸的长发,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珍爱满头的黑发。有时觉得留住黑发,仿佛就留住了慢慢逝去的青春年华似的。其实,青丝成雪也是一种自然规律,未来的某天我也会青丝变白发,一头银丝、洁白如雪又有谁能说不是另一种美呢!又有谁能躲过青丝变白发的年龄呢!
(此文写在青丝尚未成雪时,以作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