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无锡而言,我是一个外来户,虽然在这里生活了也有二十个年头,但可能身在军营的缘故,与地方的传统风俗接触并不多,唯独对无锡的年味印象深刻。因为不管你在意不在意,每逢春节,带有浓郁江南特色的年味都会渗透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让这个泰伯故里、吴文化发源地的古老城市更加风味十足。
写春联是大江南北过年的共同风俗,无锡也不例外,当大街小巷的商铺挂满了各式春联福字时,预示着快过年了。不同的是,无锡的春联多了一些文化气息,一些书法爱好者年前都会集聚一起,在广场、公园和商场架起简易的条形桌,摆上笔墨纸砚挥毫泼墨,用华夏特有的文化瑰宝为过往的市民送上新春祝福。无锡历代人文荟萃、人杰地灵,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中的晋代顾恺之、元代倪瓒,当代画家徐悲鸿都是无锡人,位于市中心的小娄巷明清出了一个状元、十一个进士、十五个举人、八十个秀才,东林书院更名噪一时,顾宪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曾激励了无数有识之士为国家民族的兴衰而拼搏努力。对文化的喜爱和尊重被无锡人一代又一代传承了下来,渗透到了社会风土人情的点点滴滴,老百姓最看重的春节当然不会例外。正月里,走在无锡的大街小巷,除了能近距离感受到城市的繁荣外,门店商铺、家家户户笔走龙蛇、遒劲有力的新春对联书法应是一景,在寄语美好祝福的同时,也让无锡厚重的历史和璀璨的文明得到了充分展示,让无锡的年味多了一份文化传承。
部队工作训练、战备执勤任务重,只有临近春节最后一刻,才想起来快要过年了,其实这个时候,外面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已经忙得热火朝天,都在作过年前的最后“冲刺”。八佰伴、商业大厦、三阳百盛几个处在市中心的大商场,早就被装扮得喜庆十足,商家使出浑身解数招揽顾客,购物的人们比平时大方了很多,几乎没有空着手走出去,辛苦了一年要犒劳一下自己,旧貌换新颜,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新年的到来。南长街、南禅寺、清名桥、惠山古镇人流如织,沿街的商铺挂起了大红灯笼,年货应有尽有,特产悉数登场,炒货满街飘香,商品琳琅满目,中国结、福字、窗花剪纸把每个店面都点缀得火红一片。无锡自古就是鱼米之乡,素有布码头、钱码头、窑码头、丝都、米市之称,是中国民族工业和乡镇工业的摇篮,是苏南模式的发祥地,也是现在GDP突破万元的少数城市之一。聪慧勤劳的无锡人特别注重品牌意识,每一种特产都能冠以很响亮的名字,泥人、酱排骨、油面筋被称为“假大空”, 白鱼、白虾、银鱼被称为“太湖三白”,还有阳山水蜜桃、大浮杨梅、小笼馒头等等,这些特产名扬天下,给无锡的老百姓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也给市场带来了繁荣的资本。天时地利人勤,无锡的经济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丰富的物产、富足的百姓、繁华的集市,让无锡的年味多了一份小康气息。
“入乡问俗,进门问禁”,去年从部队转业回来成为一名新无锡人,愈加发现,这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不但经济发达,百姓富有,流传至今的过年风俗也处处彰显着江南文明的底蕴。“十七十八“掸檐尘”,越掸越发”,扫除身上的晦气,盼新年有好运降临;腊月二十四“送灶”,给“灶王爷”敬香敬贡品,再贴一副“上天行好事,下界保平安”对联,希望灶王爷能在玉皇大帝那儿多说好话;年三十夜祭祖,不忘祖宗,求祖宗保佑吉祥平安;年夜饭不管人多人少都要做十几个菜,每道菜虽普通但取名讲究,黄豆芽称“如意菜”,鲤鱼称“顺顺利利”,百页叫“百事顺利”,花生叫“长生果”,菠菜寓意健壮,年糕寓意“步步高”,团子、圆子意为“团团圆圆”,大年夜剩下饭菜则称“年年有余”;大年初一早晨开门爆仗,不扫地、不倒垃圾、不动刀剪,吃饭时不能以汤浇饭也不吃粥怕出门遇雨,不骂人、不发怒、不讲不吉利的话。这些春节习俗被一代又一代无锡人遵循守护,既是最本土的风俗,也融会了中国最民族的元素,让无锡的年味多了一份价值包容。
年味,是每一名炎黄子孙一辈子印在心里的味道。过年了,不管富裕贫穷,大家脸上都荡漾着快乐的笑容,它能把大家的心紧紧凝聚在一个共同的文化认同里,有了它,亲情不会淡,友情不会忘,乡情不会丢,同时也多了一份赓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共同责任,无锡的年味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