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乔平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带着成为天才的潜力来到这个世界的,有些人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特长,更别说天赋了。没有特长和天赋,真的不能怪父母。
你可以回想一下过去,是不是有过这样的经历:某一天你对一项技能很感兴趣,特想朝这个方向迈进一步。可是,脑海里却不停的出现“你根本没这样的天赋,再怎么努力都没用。”“你年龄已经太大了,不适合学这些了。”于是,你开始自卑,迟迟不敢去尝试。如果你早一点读到《刻意练习》这本书,情况可能会大不一样,没准就成了那项技能的天才了。
《刻意练习》这本书的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他在“专业特长科学”领域潜心几十年,对国际象棋大师、顶尖小提琴家、运动明星、记忆高手、拼字冠军、杰出医生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发现,不论在什么行业或领域,提高技能与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则,他将这种通用方法命名为“刻意练习”。
有人评价说《刻意练习》是一本鸡汤书,这未免有点浮浅了。其实这本书是埃里克森针对音乐、体育、国际象棋、军事等不同领域的专家级人物深入研究的结果,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科研成果。他总结出的这套行之有效的进阶方法,是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全书以选定适合的目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练习、接受导师指导、及时反馈并纠正练习为主线,告诉我们如何通过刻意练习达成目标。
01.刻意练习的概念
相对于刻意练习,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天真练习的概念,天真练习指没有目标,埋头苦干,指望反复地做某件事情,来提高技能和水平。如家庭主妇做一辈子饭都没有成为顶级厨师;一些学生每天做题到深夜,坚持数年还是考不出好成绩;我们喜欢打羽毛球,嘻嘻哈哈打了十年还只是个业余爱好。因为这些都属于天真练习。
到底什么是“刻意练习“?
首先,作者提出刻意练习是有目的的大量练习。但光靠练习量大还不够,还必须具有明确的特定目标,比如我要学会英语,这就是一个模糊的目标。我要在2年内学会英语,达到出国后用英语熟练交流,就是一个相对明确的目标。
其次,刻意练习需要专注投入,还需要有意义的反馈和改进,所以作者建议进行这种练习的时候,最好找一个好的导师进行技术性指导,并给予积极的反馈。
最后,作者强调有目的不能是总待在舒适区里反复练习,这样的练习再持续多久都不会给你带来质的变化。
比如著名钢琴家莫扎特,三岁弹琴,四岁识谱,五岁开始作曲,小小年纪就名满京都,震动全欧,全世界都知道他是个音乐天才。可是有多少人知道他的父亲为了培养这个天才做了什么?他放弃了自己宫廷乐师的工作,专门为小莫扎特制定并帮助他实施了多少个近乎残酷的目标?而莫扎特又为之进行了多少枯燥无味的刻意练习?
02.刻意练习是天才的必经之路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向天才学习,那么,天才们的神力又是从哪儿来的呢?是上帝赐予的?还是娘胎里带来的?
为了了解这些非凡的成就是否可以后天训练出来,作者做了大量的调查和试验。比如,大家都知道天才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在一次演出中,三根琴弦绷断,他用一根弦仍然完成了完美演奏,成为了音乐史上的传奇。然而,真实的版本却是他为讨好一位女士,创作了一首只需两根弦模拟二人甜蜜对话的曲子,经过多次训练后,可以成功用二根弦和一根弦演奏。后来,他把这首曲子用在了演奏现场。
作者还做了一个实验:他找来了一位名叫法隆的实验对象,实验目的是提升他的长时记忆能力。刚开始法隆跟常人一样,最多只能记住7位随机数字,三天后,法隆能够记住9个数字,第五天的时候,作者换了训练方法:先从5个数字开始,如果记住了,就接着测试6个数字,如果没记住,就测试4个数字。之后,作者和法隆的训练方法不断改变,最终,经过200多次的练习,实验结束时,法隆竟然能够记住82个随机数字!
作者对大量的所谓天才研究后发现,人们之所以觉得天才有让人望尘莫及的神秘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信息不对称,以及人们对传奇故事的本能向往。天才的宣传者们基于种种动机,只抓取了最具震撼力的片段,省略了日常的诸多细节,以至于使我们认为,他们生来就比别人优秀,毫不费力就取得了成功。同时,作者也发现,那些杰出人物的成功也确实遵循着一种黄金法则,那就是刻意练习。
03.如何通过刻意练习成为领域内的杰出人物
我非常喜欢《刻意练习》第七章“成为杰出人物的路线图”,这章谈了如何从爱好者变成学徒、专家和大师。
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对如何成为领域内的杰出人物,给出了一个路线规划图。第一阶段是产生兴趣,增强继续前进的倾向,弱化停止脚步的理由。第二阶段是变得认真,通过创建心理表征,增强学习的动机,并保持这种兴趣的动机,从而进一步培养技能和养成习惯。第三阶段是全力投入,付出巨大的努力,以尽最大的可能进行改进。第四阶段是开拓创新,不断超越自己、深入思考,通过日积月累实现熟能生巧、熟能生智。
生活中有很多人,当你问到他有什么特长或爱好时,他会说:“我没什么特长!”“那你有什么兴趣呢?”“唔,我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喜欢的事情。”好吧,这样的人,连第一阶段都还没有进入,还没有需要“刻意练习”的东西,那只好先去思考一下人生的意义吧。
有很多人一直处于路线图的第一阶段,不知如何迈出第一步。比如,想学习古筝,买了古筝,开始练习,没过几天,因懈怠或者困难,直接放弃。或者是用各种理由告诉自己那一步没法迈,比如,你想要练习唱歌,刚开始练习,被朋友说五音不全,于是给自己下了一个没有唱歌天赋,不适合唱歌的定义。这时,必须弱化停止脚步的理由。
如果你发现孩子很喜欢在观众面前演奏某一种乐器,那这个喜欢足以激励孩子进行全力以赴地练习了。这种现象就是一个良好的心理表征,可以增强他们欣赏自己正在学习的技能的能力,从而增强孩子的学习动机。通过这些动机的激励,会让孩子获得大量的愉悦感,从而有更多的动机完成第二阶段的认真练习。
第三阶段,我想用竞技体育的例子来说明,比如踢足球、打篮球,当你学会足球、篮球的基本动作后,想要更进一步,需要做的并非仅仅是练习足球、篮球的技巧了,教练肯定会重新设计训练计划,如加入大量的体能训练、心理素质训练等。
当你的一项技能可能达到你的极限时,不妨脱离自己的舒适区,进入周边的领域寻找答案,与周边领域融会贯通,也许又能找到自己领域的突破口了。一个人能走到这步,不是天才,也必定是领域内的杰出人物了。
读《刻意练习》这本书的时候很是振奋,冷静下来后又觉得,其实书中提到的概念并不算新,大多道理都是以前就知道的,比如"意志力""专注力""天赋""走出舒适区""天真练习vs刻意练习"等的阐述。虽然这些概念并不陌生,也很好理解,但是,作者把他们放一块,用大量的例子来讲解,就会让人觉得这本书不仅有趣还很有道理了。
我喜欢这本书,说它是一本好书,是因为这本书很像一部科学著作,是作者通过大量实验和研究得出的结论,用研究成果向读者论证“刻意练习”这种方法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并对众所周知的“天赋论”和“一万小时定律”发了不同声音。
此外,这本书也算是一部技能类书,因为它向读者提供了可以参照的,切实可行的刻意练习方式。说这本书带有鸡汤意味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读完这本书,可以让我们知道,拥有一技之长并不难,即使你认为自己没有天赋,也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来塑造自己的特长,成就自己的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