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认识一个作家,比我还大几岁的大叔。
几年前,他的儿子读小学一年级。他聊天常常三句不离儿子,说孩子如何聪明,如何厉害,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
——我发现我的儿子简直是天才。
他的儿子是不是天才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家长都是爱孩子的:
孩子的行为,孩子的成长,家长都看在眼里,巨细无遗,因而也能轻易地发现孩子身上的,令他们惊喜的闪光点。
孩子们确实在很多方面能无师自通。
尤其是各种电子产品,如手机、如Pad、如各种APP,手游,他们玩起来都如同手到擒来:一看就会,一摸就通,小手指在触摸屏上这里点点那里划划,其流畅度用行云流水来形容都不为过,甚至让大人瞠目结舌。
就像我小儿在念幼儿园时,玩一款手机枪战游戏就显示出天才一般的禀赋,以至后来反倒教我到哪里换枪,点哪个键可以买到哪一款匕首等。
我知道,他连按钮的字都不认识,更看不懂提示说明,靠的纯粹是不断试错,直到一不小心蒙对了,就把对的那个按钮——如按钮在屏幕上的位置,颜色,形状等——记了下来,如此而已。
02
那个作家的儿子和我的儿子明显不是特例。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者在实验中发现,4-5岁的小孩甚至比大学生都更擅长弄明白一些玩具的原理。
心理学家艾丽森•戈普尼克(AlisonGopnik)和她的同事克里斯托弗•卢卡斯(ChristopherLucas)为了弄清楚儿童的大脑为何如此擅长快速学习,找了100位4-5岁的幼儿园小孩,带他们进实验室,交给他们一个音乐盒。
要让这个盒子放音乐,必须在上面摆放各种形状的粘土块。
实验者先向孩子展示不同形状不同组合产生的结果,然后让孩子自己试着启动音乐盒。
“我们想知道,很小的小孩能否认识到因果联系。”戈普尼克说,“作为对照,我们还测试了170位大学本科生。”
出乎意料的是,小孩子不但十分擅长做这种事情,而且比大人做得还好。
戈普尼克认为,这是因为小孩子解决问题的方式和大人不同。
小孩子会尝试各种各样新颖的点子和不同寻常的策略。
例如,“如果小孩看到方块和圆形各自都能让音乐响起来,他们就会立刻想到拿一个方块和一个圆形一起放到音乐盒上面,哪怕实验者根本没有这么做过。”
这种灵活的、流动性的思考,探索每一个看似不太可能的假说,正是小孩子的思考特征。
探索式学习对于孩子来说是自然而然的。
相反,大人却只会一步跳到最明显的那个方案,然后赖在上面不走,哪怕这个方案其实不管用。
这样狭窄而固定的思维方式对于某些问题可能是好用的,但是戈普尼克说:“当问题的解法出人意料时,小孩子更擅长解决它们。”
03
对于人要具备的思维能力,我个人比较倾向于下面三种分类:
一是他观能:观察世界,洞察世界,解读世界的能力。
二是自观能:对自我的认知与“自性”的发掘的能力。
三是抽象能:整合、抽象,把需要的知识转换成方便大脑记忆与使用的符号如颜色、形状、各种荒诞不经的情节等——现在流行的记忆法很多离不开这一点——的能力。
显而易见,小孩在第一个即“他观能”方面不如大人,因为他们接收的信息还太少。
而大人,大多数注重的也是“他观能”。我们竭尽全力,穷尽所学,寻找一切工具和方法论去认识世界,寻找规律,挖掘定律,却对“自观能”和“抽象能”这两部分不够重视,甚至不屑一顾。
“自观能”弱,就常常被情绪与外界所扰,导致学习力下降;
“抽象能”弱,则想象力匮乏,死记硬背,记住的东西少;
与此相反,小孩在对世界的认识能力远低于大人的前提下,依然能够显示出“无师自通”的“天才禀赋”,就是因为他们的“自观能”与“抽象能”比我们大人要强。
当然,小孩的“自观能”并非来自于主观意识,而是因为他们受世事浸染少,心被染污得少。因为“不怕犯错”, 也不被“失败过”的情绪所扰,所以总能兴致勃勃地“胡思乱想”,不断试错,直到找到对的那一个。
与此同时,他们强大的“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开放性思维,也令他们的“抽象能”无比强大,他们会把他们得到的结果用颜色、形状、故事来记忆,从而取得比大人更佳的学习效果。
确切地讲,小孩的“自观能”不带思维逻辑,因为思维靠的是大脑的信息储备,而他们的这种“所谓思维”纯粹是由“心”而发的,自然而然的,更接近于人的“自性”。
关于自性,通过一个比喻很好理解。
自性就像每个人体内的一个杯子,它是本有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清净无染的。
小孩的学习力与创造性,来自于与“自性”的接近。他们不是不会不快乐,只是当不快乐过去,他们就会忘记,他们永远活在当下,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哭过就好,笑过便罢。
无论遭遇了什么,他们的杯子都能保持澄澈透明。
而大人,因经历过生活的纷繁复杂,遭遇过太多的悲欢喜乐,这些境遇就像倒入杯子里的颜色各异的水,久而久之,杯子变脏了,被颜色掩盖了,导致常常见不到这个杯子,甚至不相信杯子的存在,反而被杯子里的脏水牵着走。
在我看来,除却因年龄增大导致大脑退化的因素,如果说小孩比大人"聪明",其本质原因就是这一个。
也说明了,说人的“本性具足”并非只是佛学意义上的带着哲学意味的名词指称,而是事实。
学习能力也是如此。如果说大人的学习力相较于小孩而言变弱了(这种说法显然也是不成立的),那也是因为大人的“心”被染污了,思想与行为都被“假自我”——因过往的经验而来的恐惧犯错,害怕选择,各种或好或坏的外境等——误导甚至固化了而已。
呈现出来的结果,就是人活了几十年才悟到的:越简单,越快乐。越简单,学习效果越好。
《小王子》里,小狐狸把它的秘密“一个人只有用心才能看得到真实的东西,真正重要的东西不是眼睛可以看得到的”送给了小王子,帮助小王子回到了小玫瑰花的身边。
我觉得,这里说的”心“不是心脏。心脏是器官,是给我们输送血液,维持生命用的;也不是大脑,大脑也是器官,是供我们理性分析用的。
用心的“心”指的其实是“自性”,是上文所说的“杯子”。
它是感知我们的情绪,感知我们的起心动念的;
是不需要我们用太多的“理性”,甚至用直觉就能带给我们答案的(可参考推文《来看看你的“静”争力有多大》);
是让我们心无旁骛到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的;
所谓“明心见性”,说的也是找回这个杯子,并把里面的脏水倒掉,露出它本有的清明,澄澈,从而回复孩童一样的本心。
很多大艺术家创造力惊人,在现实生活中却活得像孩子一样,就源于此。
总而言之,假如说孩子都是天才,其实大人也是,最起码曾经是。
只是大人把这个杯子弄脏了,反被杯中色彩斑斓的水搅得神魂颠倒,意乱神迷。最后,连“杯子”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了。
这,就是迷失了。
所幸,它一直都在。只要你找,定能找到。
如果说快速学习真有秘诀,那就是把“杯子”倒空,让自己进入沉寂的,空无的,“杯子”原本的状态。
此时,你不被过往的经验或教训所困,你恢复孩童一般的好奇,勇敢地,快乐地,开放地,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学习,然后把它抽象化,深深地记在脑海里。而不是焦躁莫名,急功近利,这样反而学不进,学不好。
如此而已。
我是悟恩。祝好。(PS.关于如何把知识抽象化以便于记忆,以后有机会会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