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你本不想做,但做了以后你会慢慢接受。进入社会以后,我们有很多身不由己的时刻,大家管这个叫成年人的现实,比如你很讨厌虚伪,但是你为了获得他人的好感,有时候不得不虚伪的迎合别人,等你慢慢做了以后,你的想法又会改变,觉得虚伪也不是什么问题,大家都一样,而且虚伪还给你带来了很多好处,这时候反而习惯或者说喜欢上虚伪了,前后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为什么会这样呢?社会心理学家提出了三种可能性原因来解释态度,依从行为,最终行为改变了态度。第一自我展示之前你们讲过,大多数时候我们需要一个人设是为了形成别人对我们的印象,也就是印象管理,为了塑造好的印象,我们会做出一些帮助性的友善的行为,那么要想让别人觉得你是真诚的帮助他,通常你会表现出与行动一致的态度,比如你帮助对方会是微笑的,而不是气冲冲,这就是自我展示理论,第二自我辩解,虽然行动与态度表现一致了,但我们的大脑认知经常容易出现不协调的现象,比如你虽然帮助了对方,但你的认知告诉你,我一点也不想帮他,我其实很想拒绝他,当认知失调了,内心就会有不舒服的感觉。所以为了减少不愉快的体验,你可能就会自我辩解,他会找我帮忙,应该也是没有办法了,而且也没有经常麻烦我了,所以就顺手帮他吧,通过这样的话。从而说服自己,让自己内心感觉舒服一点。着向你做出第三自我觉知我们常常会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来判断对方的态度,而自我觉知理论认为,我们会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从自己的行为中观察
这就就像你做出了帮助的行为,从这个行为中你会觉察到我帮他了,肯定是我觉得我们的关系值得我这样做,从而坚定自己的最近,这就会导致下次对方请求你帮助时,你还是会更容易做出帮助的行为,这种解释可以应用到很多层面,
比如抽烟,一开始你抽烟可能并不是为了解压,而是觉得自己抽烟的样子很酷很有而且抽,所以经常跟小伙伴们一起抽烟,而当你的认知里有了抽烟不好的想法时,又开始自我辩解,所以说抽烟有害健康,但也不是每个抽烟的人身体,而且抽完烟我觉得自己好像是焦虑变小的,再通过自我觉知吸烟。还是蛮有用,蛮舒服的,我喜欢上抽烟的感觉了,渐渐的从抗拒抽烟变成了对抽烟上瘾。通过这些例子我们明白了态度,悔意从行动行动就能改变态度,那么想要养成好的习惯,现在请你就开始行动吧,如果不想养成坏的习惯,一开始就不要尝试去做,如果已经做了想要去改变,那就用新的好的行为代替旧的行为,文章中提到为了自我展示,我们会做出一些行动来进行印象管理,那么如何发挥印象管理的积极作用呢?想了解这部分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