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墨
浏览朋友圈,看到一段话 :
每个人都应该是独立的个体 ,不应按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毕竟每个人的追求也是不一样的 。我们能做的 ,就是不要道德绑架别人 ,因为自己本身也不想被道德绑架 。只要能做到不伤害别人,过的开不开心、 舒不舒坦 ,都是掌握在自己手里。
脑中一下子浮现起两个月前的一件事:
学校年级组查作业,有一个班的检查记录里“日记本”项是空白,询问组长,是该班教师不让查看日记本。我去找该班教师了解情况,要了班级五六本日记,打开一看,内容仍然停留在该教师接班之前——这位教师是本学期中途调入我校的。
问及缘由,她说:“我认为写日记是高年级的事,孩子们还小,不会写,就没让他们写。”
写日记,是我校对二至六年级的一项统一要求。当然,并没有规定天天写,根据年级高低,同年级约定,一周两次或者三次,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目的在于养成写的习惯 , 促进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我与这位老师交谈,讲了学校设置这项作业的意义,以及同年级其他班级日记的情况,并且建议她多向同年级组的优秀教师——马老师学习、请教。
当晚,这位老师给我发了微信,先承认了自己在作业处理上不对,然后说,学校没有必要把每个人都打造成“马老师”,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优点。
我反思自己的做法,应该先肯定她在另一项作业上的努力——她班的“生字本”的书写与批阅是不错的,然后拿出其他班的日记本,让她了解同年级的日记状况,建议她每次年级组查阅作业时跟着看,同其他班级互相学习,而不宜直接点名向某个老师学习。
共事过一位校长,他是我教育经历中见到的最为用心的校长,每天到校最早,离校最晚,事无巨细,事事安排得条理分明。这样的校长,应该说最有底气要求老师们敬业奉献的。但是不管是对中层领导,还是对教师,他从没有要求大家向他看齐,从不要求老师们早午自习必须盯班,安排好任务就行。他有事不在学校的时候,才会额外叮嘱当班领导,要早到。而且,他还鼓励教师发展自己的专长,对于有进修学习愿望的老师,不管是从时间上还是经费上,尽可能提供便利条件。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个性,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长,是鹰就应该在天上飞,是鱼就应该在水里游。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庄子则站在更高的角度,对这句话进行了延伸,“己所甚欲,亦勿施于人”。
把自己或者某个人树为标杆,是管理者常有的行为,这是我们该警惕的。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关注每个人,发现每个人的优点,并且将这个优点放大,让它成为一束光,点亮自己,也照亮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