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关于西部文化的考察之旅。文化,成为《匈奴的子孙》中“道一以贯之”的主线。西部这片大地上,正是由于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才显示出其厚重与博大,才那么令人向往。读这本书,第一次让我认识到“沧桑”和“蛮荒”的区别。
沧桑的资格是文化赋予的,而蛮荒则是失去文化后的沉沦。或许正如雪师说的世间万物终会有消亡的一天,为了定格西部所特有的人文,所以才有了这一次文化之旅。也正是在这种沧桑和无奈中,我们通过雪师的笔端看到了未曾看到过的美好,而这种美好恰恰是时下都市人所欠缺的,或者说是我么这一代人所缺失的。然而时代的潮流正在悄无声息地吞噬着一切,若非还有西部这片神秘的土地,若非还有像雪师这样有情怀的学者,或许我们连仅存的那一点沧桑也感受不到了。
从民勤、雅布赖、阿拉善右旗、武威、天祝、天水一路走来,雪师着墨更多的是民勤。因为民勤不仅跟随了现代发展的脚步,而且还保留了很好的文化传统,这也是民勤得以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民勤有一种精神,就是雪师反复提到的“天下有民勤人,民勤无天下人。”因为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土地的承载能力与水源息息相关。为了生存,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民勤人不得不走出去。但民勤之所以在大漠中坚守了下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失去精神支柱——苏武山历经两千多年依然屹立在那里,屹立在一代代民勤人的心中。正是有了这份坚守,才使民勤没有成为第二个罗布泊,才有了今天民勤的发展。所以雪师总结,“民勤的先天条件虽然不好,但它的文化也有一种先天优势,那就是它的向往。西部文化是有向往的文化,它第一敬神,第二敬畏有高尚品格的人,第三向往诗意和美好。”
现代人向往的美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钱和物质。其实自从看了雪师的书之后,我也慢慢觉得并不是一味地反对和敌视金钱和物质,而是慨叹如今这种拜金、拜物已然成为潮流,成为大多数人追求成功的唯一标准。这是非常可怕的,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国家富了,很多国外的人仍然瞧不起我们,并不是在乎别人的评价,而是我们仅仅是富,却远远没达到强。
拿湛江来说,自古以来都被成为“南蛮之地”,本地人也经常感慨,为什么报纸媒体上如果出现湛江的新闻,总是负面的居多。其实,这与当地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土壤息息相关。雷州半岛本来有着相当优秀的本土文化,雷州文化是岭南地区最古老、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之一。其作为区域文化,与“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广府文化”被确定为广东的“四大文化”。
两千多年前的雷州半岛,人迹罕至,猛兽出没,早在先秦时期,楚国和越国的先民就在这片烟瘴之地上开荒辟土。正是这种开拓精神,历经世世代代雷州人的努力,使雷州城初见雏形,并成为古代海上丝路的重要港口。雷州半岛也曾有幸留下历朝贤臣名将的足迹。西汉伏波将军路博德、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先后挥师南下,屯兵雷州,平息叛乱,功垂史册。唐宋时期,李邕、寇准、李纲、秦观、苏轼、苏辙、赵鼎、李光等谪官贬宦、商贾骚客的流入,让中原文化有机会在雷州这个半岛上扎根结果,独放异彩。清朝末年,湛江人民抗击法国殖民统治,用大刀长矛和血肉之躯抵抗洋枪洋炮的侵略,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爱国壮丽诗篇。
我发现,但凡落后的地方,都有一种抗争的文化,雷州半岛也有,但这里的抗争文化又不同于西部。由于地理环境和生存条件不一样,本土文化的命运也截然不同。雷州半岛虽然地处蛮夷,但那是古时候的事了,这个地方一旦发展起来,又是沿海的交通枢纽,尤其是现代文明和外来文化的入侵,本土的优秀文化几乎消失殆尽。现如今,这里的抗争文化更多地演变成地痞流氓文化、农村黑恶势力文化,原先那些质朴的民风和传统却变成了攀比和炫富。而且随着互联网文化的侵袭,如今这座海港城市在几年间就被世界文化大同了。如果非要说还有什么文化,那就是仅存的一点可怜的“根文化”。
湛江人的根意识很浓,强调多子多福,重男轻女。在这种所谓的“根文化”的影响下,又衍生了两大节日文化——祭祖文化和年例文化。所以,湛江每年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一个是清明节,一个就是年例。
在湛江,清明节的影响绝对大过春节。每年这个时候,无论在哪里工作,身处何地,人们都会跋山涉水回来给祖先上坟。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人们心中都有一个眷念,有一份对祖先的敬重,这些都很好。但现在的祭祖更多的是一种形式,还有一种无知的依赖和迷茫。人们的虔诚更多的是希望祖宗保佑自己多子多福,而且很多地方还有一种传统,女儿嫁出去之后是不能回家上坟的,要上只能上夫家那边的坟。有一种说法,嫁出去的女儿清明回家上坟很不吉利。
还有年例,开始我以为年例是在春节期间才有,因为我的家乡不兴年例。但除了我家乡之外,湛江很多地方都有,不一定在春节期间,可以说一年到头都有年例。所谓的年例,就是每年到了这一天,村里各家各户都会大摆宴席,宴请各方亲友,而且一年比一年隆重,一年比一年讲排场。不仅去吃饭的人不用给红包,一些阔绰的人家还会发红包给来吃年例的人。每到年例,就会人山人海,方圆几公里的交通都会拥堵异常,但人们都喜欢去趁这个热闹。由于每条村都要做年例,挤在一堆做必定会引起冲突,交通也不堪负荷,所以大家就分开来做,于是在湛江吃年例几乎可以从年头吃到年底。虽然年例的初衷是为了庆祝一年的丰收,祈请来年的风调雨顺,但演变到今天却变成了一种浪费,一种攀比,一种全民的腐败。
所以,我终于领会到雪漠老师所说的,“文化没有高低,只有优劣之分。”在这种姑且称之为“劣质文化”的笼罩下,雷州这片红土地正在失去那份对诗意和美好的向往,失去一个足以支撑这片人群的精神支柱。尽管这里是全国闻名的“海鲜美食之都”,最近还评上了“全国卫生文明城市”,但满足人们口腹之欲的美食文化和光鲜洁净的外表,却无法滋养这里人们精神上的荒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