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从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看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

一、凝聚共识:在双向奔赴中画出最大同心圆

“协商民主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习近平总书记在闭幕会上强调的这句话,揭示了人民政协制度的深层价值。“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的协商实践,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生命力所在。政协委员作为各行业的“意见领袖”,既要当好政策宣传的“扩音器”,也要做好民情民意的“传感器”,在政策制定与民意反馈的良性互动中,让共识的半径越画越大。

二、紧扣中心大局,彰显协商民主独特制度优势

“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建言献策”是本次会议的核心主题。会议期间,委员们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改革开放、保障改善民生等重大议题,提交提案5913件,形成了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操作性的建言成果。面对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复杂形势,人民政协要更好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既在“商”的环节上求深,完善“专题协商+民主监督+调研视察”的履职链条;又在“专”的水平上求精,聚焦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国之大者”,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

三、厚植为民情怀,践行人民政协为人民的初心使命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从“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到“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从“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到“完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本次会议民生相关提案占比超过40%,充分体现了人民政协“以人民为中心”的履职导向。一方面,要当好群众的“代言人”,通过“委员工作室”“界别调研”等渠道,广泛收集民情民意;另一方面,要当好政策的“解说员”,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看得见的案例,把党中央的惠民政策转化为社会共识。正如一位基层委员在发言中强调:“只有脚下沾满泥土,提案才能充满温度。”这种扎根实践、心系百姓的作风,正是政协履职的生命力所在。

2024年的中国,在人民政协制度的保驾护航下,正汇聚起14亿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从实验室里的技术攻关到田间地头的乡村振兴,从工厂车间的智能改造到社区网格的精细治理,每个岗位都是落实两会精神的战场,每个人都是中国故事的书写者。当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当团结奋斗的时代强音激荡神州大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图景必将渐次展开,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