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到关于大理“寂照庵”的介绍,是从洱朵客栈(电视剧《后海不是海》取景地)的前台小伙口中。“很清新,很文艺。”小伙一边做咖啡一边说。无法想象一个尼姑庵是以“文艺”来定位的。有点好奇,更多的是向往,于是,特地从在大理有限的几天里抽身,前往“寂照庵”。
寂照庵,默默的藏身于大理古城以南的苍山国家地质公园景区内。中午进了景区大门,往左边沿步道上山。一路石阶,一路登高,一路有不少卖山货的小贩,走走停停。很多大松果在卖,拿在手里,仿佛把大自然跃然手心,满心欢喜。目光所及之处皆为绿色,对视力不好的人是真滋养。空气中的花草香,沁人心脾,血液中的含氧量都似乎提高了,爬山无累。
下午两点,终于到了半山的感通寺,寂照庵还在上面。感通寺的斋饭很有名,可惜饭点已过,还有吗?走进小院,两处洁净的平房,红墙灰瓦,寂静的只有阳光的味道,伴着一丛丛热烈盛放的野菊花。四下打量,厨房和餐厅收拾的干干净净,好似不曾开过饭的样子。真的错过了,有点失望的往出走。抬头看到路边有个四五十岁的大姐俯身在林间忙碌,采摘着鲜嫩的蚕豆。心有不甘,弱弱的问了句“请问还有斋饭吃吗?说完感觉自己仿佛《西游记》里的唐僧一行化缘一样。森林深处,茅屋人家,可否留宿呢?女人抬头,“你们几个人?”“三个”“你们先去屋里等一会,我摘好菜给你们做。”意外惊喜,化缘成功。
回到厅房,等候的时间无所事事,看花,照相,格外享受这小院里的一切。很快,大姐拿着一堆蔬菜从外面回来了。她很麻利的洗菜,切菜,用的是农家大锅,还要生火。主动提出帮大姐炒菜,拿着铲子在大锅里挥舞,感觉就是在自己家一样。大姐给我们做了六菜一汤,全素。这么新鲜的食材,简单烹调就很好吃了,本真的味道。
离开感通寺时,经大姐同意,摘了不少花种子。带着种子发芽的希望,继续爬山,寂照庵不远了。
庵,是尼姑修行的处所,而寂照的庵名, 更显古韵,据说是唐继尧所题写的,是出自感而遂通、寂静照鉴的意思。寂照庵的门不大,但是很显秀丽,一条碎石小路和山下相连。门口是一片古松林,还有一大簇一大簇的杜鹃花,开的火红。群花围绕之中,一个清澈见底的池塘,几尾金鱼正自在游水,纯粹漂亮的颜色证明着水环境的优质。走进庵内,瞬间被震撼了,到处是漂亮的多肉植物,供台,石阶,墙角,走廊,壁间,佛祖手边,极尽繁华,与平日里看到的恢弘严肃的佛殿完全不是一个感觉。对着佛祖凝望一会,放空思绪,恍惚间身边就是极乐世界。
不巧,庵里的主持妙慧法师有事外出了。妙慧法师8岁出家,1989年出任寂照庵住持。在她的带领下,众比丘尼一起种花,把修行带到生活的日常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才有了今天繁花满院,清新文艺的寺庙。确实,进大门的路两边整齐摆放的,悬垂到地上的大型多肉,没有十几年的光阴是难以长成的。
庵里游客不多,几个年轻人坐在院子里的小木桌旁喝茶,低声私语。他们身后就是数个挤满鲜花的吊盆。这簇簇红的,黄的,白的鲜花,古朴的佛堂,美丽而特别的文艺背景成就了多少男女主人公的美照。
寂照庵里不仅有鲜花的灵气,还有小动物的生气。看到两只小松鼠一跳一跳的过来偷花生,轻车熟路的,拿了花生就跑。松鼠出没,想来在这里一定是常态,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一树开的热烈的红杜鹃旁,坐着一位神态轻柔的大姐,穿着便装,应该是居家修行的。阳光停在她的脸庞,格外明亮温暖,低头织着毛衣。听到一个女游客问:“大姐,你们这些多肉怎么种的这么好?你们在这生活太幸福了……” 是的,谁能否认她们这些出家的女子不幸福呢。虽然是个普通的尼姑庵,却尽显了生活的朴素和精致,完全颠覆了印象中的尼姑庵,清苦的,夜半青灯古佛的印象。
转到寂照庵背后的苗圃,看到更多的花儿的盛放,更看到仔细修剪枯枝残叶的园丁的身影。
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生活中修行,有一颗善于发现美好,创造美好的禅心,无论定位在嘈杂的都市,还是寂寞的山林,都能一样的栖居,甚至是带着一点诗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