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9.6,一部10集的纪录片,真实还原了整个医患过程

一、

我们都曾看到过医院走廊聚集的患者亲属,

他们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素未蒙面的医生身上,

经过一段彷徨、悔恨、煎熬的等待后,

有人恸哭,有人祈祷,有人破涕为笑。

不同于医学电视剧,

医院是最真实的存在,

有成功治愈的人,

也有拯救不了的患者。

当意外和明天不知谁先降临时,

面对复杂的病症与治愈的希望,

医生与患者就如隔着一层纱,

看得清却又道不明,

我们并不是很了解医生的工作内容,

那么,他们是如何看待患者的生死?

没有妙手回春的医疗奇迹,

这部《人间世》纪录片只有10集,

却真实反映了医院的整个救治过程,

以及医生尽力后也无能为力的真实场面与人间世态。

该部剧集在首播后,

立即引起了广泛关注,

豆瓣评分高达9.6分!

因为与传统的医疗类纪录片不同,

在这里工作人员蹲点医院,

真实记录所有过程。

急症抢救、器官捐献、

临终关怀、抗癌日记…

每一集都发人深思,

很多时候,都是人想救命,

但命不由人。

医生是一个神圣的职业,

患者总将医生奉若神灵,

但是,医生也只是一个普通人。

虽然一般的电视剧集套路是这样:

病人命悬一线,手术惊心动魄,最后大获成功,

病人出院了还会谢谢医生。

但是,现实中风险大的手术总会有失败,

对失败,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避而不谈。

而这部剧就道出了医患问题,

也还原出一个真正的人世间。

二、

也许,你正为一点小事郁郁寡欢,

但在《人间世》的镜头里,

你却发现了另一个世界,

有人面临生死的巨大考验,

有人面临艰难的抉择,

有人还在争分夺秒,

纪录片直指生死,将心比心。

当我们洞察了生命的脆弱,

和太多无法预计的变数时,

有时,百分百的付出,

也不能换来一个满意的结果。

对于医生们来说,

工作中他们泥泞劳累,

还要面对病人和家属的失望、不甘、悲愤,

却依然要奔赴在最前线。

很多医患矛盾正是由此而起。

《人间世》从播出以来,

全网点击量超千万,

第一集它就用残酷的事实,

展现出医院的另一个版本,

但凡手术都有失败的风险,

有生有死才算真实。

比如,一位医师在48小时内抢救了三位病人,

救活了一个80岁男性患者和一个70岁女性患者。剩下的一个,是一位24岁名叫邹磊的小伙子,

他因为过生日时,吃了变质的海鲜,造成多个脏器衰竭。

送到医院时,父母一个劲地哀求医生:

“救救他吧,他才24岁啊。”

然而,想要救命,只有一种办法:

血液透析,但要与死神赌博,

因为血透可以净化病毒,

也可能因为应激反应加重病情。

邹磊父母了解之后,同意了。

邹磊经全身血透后,病情稳定,

但是突然间却出现了应激性溃疡,

他一下子失血1000毫升,

医生们轮流用体温加热血液,

接着,又为他输血救治,

最后医院的血液都用完了,

主任医师打电话央求血库供给:

“他才24岁啊,24岁啊。”

血液一滴滴进入邹磊体内,

渐渐有了好转的迹象,

然而,形势又急转而下,

所有医疗措施都用上了,

但还是无力回天。

5个小时的战役,

最终还是失败了,

一个年轻的生命,

就这样转瞬即逝。

拼尽全力,没任何失误,还是失败,

人没救活,是不是所有的努力都徒劳了?

现实很残酷,但依旧充满希望,

失败的背后是还有更多的人活下来了。

三、

导演周全说:

“医院希望我们不要再拍那种一定可以妙手回春的片子,

一定要讲清现代医学的可为与不可为。”

这些才是医院的真实情况,

昼夜颠倒,连续奋战,争分夺秒,累到手脚无力,

然而,面对死神的来临,医生不是上帝,

只能尽人事,听天命。

尽管如此,医生也常常遭到误解,

没有治愈,就是因为没尽心,有失误,

激动的患者家属每每听到噩耗,

时常二话不说就揪住医生的衣领进行质问,

很多医生表示:“如此尽心,还得不到理解。

没有什么比受了委屈欺负,

还要给对方道歉更让人心寒了。”

甚有患者术后死亡,

家属到医院大吵大闹,

见到主治医生张口就说:

“病人死了,你就要进行赔偿。”

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就逼着医生集体下跪。

救治中是有出现失误的可能,

但更多的失败却因未知的病变,

毛恩强医师说:

“每一个进来的人都想好好地出去,但医生不是神。

对于死亡,我们内心是难受的,

问自己为什么没把病人救回来?

但在有些疾病面前我们真的很渺小。”

还有一个主要问题,

就是对救护车的误解,

拍摄组整整跟拍一年,

本来应该很快的救护车,

但在第二集中确实是种种的慢,

这不是导演设定,现实就是如此。

而这些慢并非没有原因:

很多病人家属不愿就近送医,

冒着病危的风险,

坚持要去更远的三甲医院,

他们更相信名医专家。

每辆急救车只有一个担架床,如果医院满员,

病人需要在担架上接受治疗,这样急救车就走不了,

后面有需求的患者只能等待;

而且在120急救中心,并不是很急的电话占据了大多数,

救护车和人员就这么多,这就会耽误那些真正需要急救的病人…

四、

医院上演的剧情,

总比电影更加残忍,

一位新婚的准妈妈,

癌症的诊断冲淡了怀孕的喜悦,

面对延长寿命,

还是选择生一个健康的宝宝,

男主人公内心一定是崩溃的。

但是作为一位母亲,

她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

来换取一个新生命的到来,

这位准妈妈接受采访时说:

“我想把肚子里的孩子生下来,

我好歹活了26年,他还没有来世界看过一眼。”

这样没有剧本,

没有排练,

如此催泪的镜头,

却时常锥心上演。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不就是生命的延续么?

所以每段生命的结束,

除了火化,还有另外一种生的方式可以选择。

这种方式, 可以让死更有价值,更圆满。

上海是有3000万人口的现代化都市,

而愿意器官捐献的只有80例。

不看这部纪录片,

你也许永远不知道做出捐献这个决定,

要背负多么大的伤痛。

眼睁睁的看着亲人离去,

还要做出这样的艰难决定。

但这种善举,

却能让几个家庭得以团圆。

由于器官捐献严格实行供体和受体“双盲”制度,

所以片中获救家庭并不知道谁救了他们一家,

只能对着镜头,深深鞠躬,表示感谢,

他们有人等待肾源7年,等待肝源5年,

如今,他们获救了,也有了明天。

一个器官捐献协调员说:

“我觉得最难过的时候,

不是我被拒绝,

而是他们抬起头,

说:好,我愿意。”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死或许能成全,

另一种生的可能。

五、

有效的治愈,

在于医生与患者间的积极配合与完全信任。

医生忙着为病人求生,

但病人和家属心里,

可能上演着信任危机。

比如,纪录片中的王天奇、范昱泽,

一个5岁、一个4岁,

因为儿童的表达有限,

治疗本身就很困难,

再加上他们的病情复杂,

随时都面临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发生。

所以,医院时常发出一张张知情同意书,

要反复解释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

然而,王天奇的母亲却理解成推卸责任。

赵强医师说:

“希望大家知道,每个病人,

医生都会倾尽全力,但也要理解,

总有一些医学无法达到的地方。”

很多人总是把看病与消费混为一谈,

总觉得掏了钱,这个病一定得看好,

看不好就是医生没尽职,就是医院的责任,

殊不知,医院的付出只是多一份治愈的希望,

许多复杂的情况也只能顺应天意。

毛恩强医师有句话说得好:

“一些病人对你的理解信任,

让你恨不得掏空所有知识去帮助他。

医患之间本就没有矛盾,医患是同盟,

我们共同的敌人应当是疾病。

以心换心,才会让“拯救”更加高效及时。”

或许,这就是《人间世》最打动人的一点。

面对疾病和死亡,

我们在坚持和不放弃的同时,

也要知道,有时候必须接受:

医生跑得可能比“死神”慢,

他们同我们一样,也只是世间人。

正如《人间世》总导演周全所说:

生命力很奇怪,他熊熊燃烧的时候,

你不敢去直视它,你会绕着走。

恰恰是那火烧成灰,灰里吐火星的时候,

你反而注意到它。

也许生长在人心最底层的善良与怜悯,

才是真正的生命力,走到生命尽头时,

真正打动你的就是每个人的不放弃,

病人的不放弃,医生的不放弃,家属的不放弃,

哪怕最后,是不好的结果!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