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很好奇,我是如何做到来魔都迅速切入到区块链行业中来,一个月的时间就交出了令人满意的作品。
其实,就是跟你唠唠我这一个月的时间是怎么过的呗。
每天睁眼干活,闭眼睡觉。你说每天到底工作多少小时,我没有计算过。每天和Anna最早来到公司,几乎每天都是最后一个走的(我们俩睡一屋)。
冰箱里买的丝瓜都放黑了,青椒都放蔫了。唯一一次17:30正点下过班,还赶上了中雨,顶着个塑料袋一路小跑,雨水顺着后脖颈做了一条条线性运动。
披着塑料袋的我
跟大家说这些没有抱怨的意思,相反这阵子,工作让我非常的快乐。好像这么多年积攒的能量一下子让小宇宙爆发了一般。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想怎么说,想怎么做,在市场和我本人的条件平衡下,我可以上天入地。
昨天鼎峰问我关于加班的看法,今天正好跟大家随便聊聊。
来上海之前对于创业这件事根本没有概念,完全就是从那些幸存的强者口中去看待这个世界。来到上海后,看到的更多的是“死”,相当于把之前看不到的那一面,现在翻转过来。
很多初创公司门口的快递十多天都没有人领,估计就over了,连惨烈都谈不上,就是无声无息吧。像是大海泛起的泡沫,那么多浮现,那么多幻灭……
区块链媒体非常烧钱,如果你身后没有个财力丰厚的大佬做支撑的话,那么你的存活期就是三个月,钱烧完了,你就卷铺盖给人打工去吧。
死法千姿百态,活路只有一条,你要不要拼?
公司中人员流动非常的常见,来一波走一波,在大城市能在一个公司呆一年就算老人了。人员流动快背后是大家如何看待自身付出和回报的体现。心里那杆秤如果倾斜得太严重了,让我干这么多活,加这么多班,给这么少的钱,算了,拜拜吧。
手和脚都长在你自己身上,没有人强制你,留或不留那是你自己的选择。我对跳槽者没有什么可吐槽的。我看不上的是那些天天抱怨,却死赖着不走的人。
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可能都遇见过这样的人。一看到青年才俊加班猝死的新闻就代入感极强的跟你吧啦吧啦……斤斤计较着自己的一点点付出。
如果你不喜欢你的工作,你可以选择辞职,但为什么更多人选择的确是抱怨呢?
真相说出来有些残酷了,因为你没有挑工作的选择权!
抱怨这件事可以这样来解释,你的薪水是六千,而你的能力是三千,但你的期望值是2万。人的痛苦往往来自于能力和欲望不匹配。
对于择偶、职场、人际……你的能力很差劲,你的欲望很强盛,人生的痛苦大多来源于此。
很多人在择偶上脑子好像有些部位被堵塞了一般。你在相貌、才华、财力上也就是个50分吧,但却总想要找个90分的。到头来,专业相亲十年,徒以为发现了人生的所谓的真理——可爱的不可求,可求的不可爱!
我只是想要问一句:你凭什么呀?!
解决之道无非两个:要么提升能力,要么降低欲望!
你要想得到宋慧乔就要先把自己变成宋仲基,你要想得到宋仲基就要先把自己变成宋慧乔。
那些骂老板的,基本上一辈子只有给别人打工的份。老板叫你来是解决问题的,不是提出问题的,你解决不了问题还拿提出问题的人出气这样不好吧,如果你要提出问题,最好至少也备上AB两种选择方案。
我期望大家都能用提升能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靠降低欲望不利于国家的GDP发展。
来到上海后,我呈现给大家的一面是做内容,但是你看不见的是我还在找人,找钱,各种前后左右的沟通联系,到内容出来后还要做推广。这样过上两个月你说是不是想不成长都很难呢?
我现在就想再找一个我这样的人,但是很难呀,我认识的人也不算少,途径也不算贫乏,可就是找不到。可见,什么时候好的文案,记者,运营……都是相当紧缺的。
如果你真的有本事,那么你不会有闲暇抱怨工作,心中若有异样,抬腿就可以走人。
若没有这样的能力,那么请把抱怨变成感恩,换个角度,公司能给你这样的人提供一个机会和平台已经够大度包容的了。哪有时间抱怨,还不赶紧拿出些实干精神,把能力提升上去。
你可以学具体的技能,但什么时候基础的技能都是不可或缺的。比如,与人沟通的能力,我确实遇见过这样的人,一张嘴就成为话题终结者了,我都替他着急。
我们在街上几乎都会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一个推销英语或健身的人走过来跟你硬性的推广,你说你不需要,他跟你死缠烂打,有一个推销者甚至追着我走出来300多米。真是没办法,费这么大的力气,为什么不花点小钱学习下说服别人的技巧呢?
我确实觉得苹果手机自带的语音机器人Siri都比80%甚至以上的人会说话。
前两天走在马路上看到一家美容院门口贴了个广告,880无痛脱毛。我去,当时我差点一口鲜血喷到人家玻璃上。做个脱毛十几分钟的事,就把880花在腋下了。还不如把钱花在提升自己的通用技能上,比如演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