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打不过就加入》2017/11/03
打不过就加入──听起来挺消极的。
或是更正确地说,没志气、没出息。
抱持这种想法的多半是浑浑噩噩之辈,一旦遇到困难便举手投降,但求苟且偷安过日子。
真如此吗?
试看以下两个例子。
我有一位朋友称得上孝子,每天都准时打电话向他的父亲请安。
他父亲年逾九十,除了两耳重听,脑袋瓜子也只想得到“自己关心的事”。
假如你有这种长辈,肯定清楚这类对话的典型结果。
没有错,他父亲通常不理会别人说什么,反正接起电话,“喂”了半天晓得是宝贝儿子打来的,接著便是一连串的“自言自语”。
偶尔朋友有什么事情想跟父亲讲,他必须不断地拉高音量,几乎是用吼地高喊:“你先不要讲话,先不要讲话……,你听我讲,听我讲……。”
他父亲会听他讲吗?
十之八、九都是持续地,犹如念经般地自言自语。
可想而知,朋友常因想在电话上和父亲说什么,可是说不通,最后把自己气得半死。
我还认识一位爱狗的朋友,每天晚上风雨无阻,几乎都会带狗狗到公园散步。
等到狗狗臭臭之后,只要不赶时间,他都会松开狗炼,让狗狗自由自在地在公园跑一阵子。
一段时间以后朋友想回家,可是狗狗玩得不尽兴,以致无论他怎么呼唤,狗狗都置之不理。
遇到这种情形,朋友一边生气骂狗狗,一边作势往公园出口走,口中还威胁著“我走喽……,我走喽……”,然后隐身在墙角探头偷看。
可惜这一招从来不管用。
狗狗依旧东闻闻、西闻闻,这跑跑、那跑跑。
朋友被逼得只好折返公园。
如此情景几乎每天都在重复上演。
不管折腾多久,最终朋友还是手快脚快,猛不及然逮住狗狗,然后一边骂,一边几个暴栗子敲在狗狗的额头。
上面两个例子证明了一件事:我那两位朋友都无法掌握“打不过就加入”的精神。
这世间某些事情透过我们的努力,可能会产生转变。
可是,必然也存在一些事情,不管我们如何百折不挠、如何尽心竭力,那不动如山的,始终旧不动如山。
朋友年逾九十的父亲就是如此。
谁可能改善他重听的毛病?
谁又可能让一个老人的思想“不以自己为中心”?
对于年逾九十的人,不管是谁,他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
自私的就是自私,宽容的就是宽容,暴躁的就是暴躁,和善的就是和善。
别说你我,恐怕上帝对他们都是莫可奈何!
打十次电话有五、六次生气,错的是我那位朋友,或他年迈的父亲?
再看我那位喜欢遛狗的朋友。
狗狗在家中关了整整一天,一旦外出到公园放风,那种在空旷草地奔驰的快感,如何能够约束?
狗就是狗,你能期望什么?
跟它说情讲理、晓以大义?
老人执著的习性、狗狗难以约束的野性,都属于我们“打不过”的范畴。
面对这种“打不过”,我们只能调整自己的心态与行为去适应它。
好比和年纪大的长辈讲电话,首先要掌握“多听少讲”的大原则,其次是避免在电话里面谈论复杂的事情。
复杂的事情当面谈,一可比手画脚,二能利用文字,沟通起来必然顺畅许多。
至于遛狗,如果缺乏耐性,那就一路牵著狗狗散步。
假如觉得狗狗不够自由,想要解开狗炼,就必须有足够的时间与耐性,反正狗狗玩它的,你在一旁坐你的,等到狗狗累了、渴了,自然会回到你的脚边。
明知无法改变,却日复一日地生气,笨得不是自己吗?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生活中有许多让我们生气的事情。
面对令人生气的事,首先问自己:我可能改变它吗?
如果不能,而自己也不愿意忍受,那么就请躲得远远的,眼不见为净。
假如躲不掉,又改变不了,我们能怎么办呢?
只能调整自己去接受它,并且从心底告诉自己:打不过就加入!
打不过就加入,不也是《臣服》的一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