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振委会推文,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谷雨,这名字听起来便带着几分湿漉漉的意味。据说是因"雨生百谷"而得名,此时雨水增多,于庄稼最为有益。古书上讲:"清明后十五日,斗指辰,为谷雨,三月中,言雨生百谷清净明洁也。"我向来不甚了了这些节气之说,只觉得过了清明,天气便渐渐热起来,雨水也多了,衣服晾在院子里,常常要两三天才干透。
今年的谷雨是在四月二十日。早晨起来,推开窗户,便见天空阴沉沉的,像是蒙了一层灰布。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气息,混合着草木的清香,闻着倒教人神清气爽。邻居家的老槐树已经抽出嫩绿的新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不时有几片早衰的叶子飘落下来,打着旋儿落在潮湿的地面上。
我住的这条巷子里有几户人家还种着地。王老汉便是其中一个。他今年六十有五,身子骨却硬朗得很,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下地。我常在清晨买豆浆时遇见他扛着锄头归来,裤腿上沾满泥点,脸上却带着满足的笑容。
"谷雨前后,种瓜点豆啊。"王老汉见我望着他菜园子里新翻的泥土出神,便笑呵呵地说道,"这时候种下去,到了夏天就能吃上新鲜的。"
我问他都种些什么。
"黄瓜、茄子、辣椒、四季豆……"他掰着手指头数着,"还有苋菜、空心菜,这些长得快,不到一个月就能摘来吃。"
雨水开始淅淅沥沥地落下,打在他裸露的胳膊上,形成一个个深色的小圆点。王老汉却毫不在意,反而仰头望了望天,说:"这雨下得好,刚播下去的种子正需要水分呢。"
我想起小时候在乡下外婆家,每到谷雨时节,大人们便忙碌起来。田野里到处是弯腰劳作的身影,空气中飘荡着新翻泥土的气息。外婆常说:"谷雨不雨,农夫作苦。"意思是如果谷雨时节不下雨,农民就要辛苦挑水浇地了。那时我还不懂这些,只觉得大人们神神叨叨的,对天气太过在意。
如今想来,二十四节气本就是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是老祖宗们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结合气候、物候现象总结出来的时间知识体系。谷雨作为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标志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雨水增多,正是播种移苗、种瓜点豆的最佳时节。
雨势渐大,我与王老汉道别,撑起伞往家走。巷子里的石板路被雨水冲刷得发亮,缝隙间长出的小草显得格外青翠。路过李家门前时,看见他家老太太正忙着把几盆花草搬到屋檐下。
"李奶奶,这些花不能淋雨吗?"我驻足问道。
老太太抬头笑了笑:"不是不能淋雨,是雨太大了怕伤着它们。这盆茉莉刚打花苞,那盆栀子也是,淋了暴雨怕是要掉花骨朵的。"
我这才注意到,那些青翠的叶片间果然藏着小小的花蕾,像害羞的少女般低垂着头。老太太爱花如命,院子里四季都有花开,尤其是夏天,茉莉和栀子的香气能飘满整条巷子。
"谷雨三朝看牡丹,立夏三朝看芍药。"老太太一边小心翼翼地擦拭叶片上的水珠,一边念叨着,"我这些花啊,都是按着节气来的,什么时节开什么花,错不了。"
回到家,雨下得更急了,敲打在窗玻璃上,发出清脆的声响。我沏了杯茶,坐在窗前看雨。忽然想起冰箱里还有前几天买的香椿芽,那是谷雨时节特有的美味。民间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指的是谷雨前的香椿芽最为鲜嫩。过了谷雨,香椿便老了,口感大不如前。
我取出香椿,那紫红色的嫩芽散发着特有的香气。记得小时候,外婆常做香椿炒鸡蛋,简单的食材却能做出令人难忘的味道。我将香椿洗净切碎,打了两个鸡蛋,准备中午就做这道菜。谷雨时节吃香椿,仿佛成了一种仪式,提醒着我季节的变换。
窗外的雨声中忽然夹杂着"布谷—布谷—"的鸟鸣,清脆悦耳。那是杜鹃鸟在叫,家乡人管它叫"布谷鸟",据说它的叫声是在催促农民播种。杜甫有诗云:"布谷声声催春种,不须啼血染林红。"这鸟儿一叫,春天就真的要走了。
午后,雨停了。阳光穿透云层,照在湿漉漉的院子里,蒸腾起淡淡的水汽。我出门散步,发现巷子尽头的那棵老柳树已经长满了嫩叶,枝条垂下来,随风轻摆。柳树下积了一洼水,几个小孩正蹲在那里折纸船玩。他们稚嫩的笑声在雨后的空气中格外清脆。
"柳絮飞时花满城。"我想起这句诗。谷雨时节,柳絮开始飘飞,像小小的雪花,在空中翩翩起舞。这是春天最后的浪漫,再过些日子,便是初夏了。
走到小河边,发现水位涨了不少,浑黄的河水裹挟着枯枝败叶匆匆流过。岸边的芦苇冒出了新芽,几只蜻蜓在水面上点来点去。钓鱼的老张告诉我,谷雨时节鱼儿开始活跃,是钓鱼的好时候。
"特别是雨后,"他指着水面说,"水里氧气足,鱼儿都出来活动了。"
我问他今天收获如何。
"钓了两条鲫鱼,不大,熬汤正好。"他笑着展示桶里的鱼,"谷雨鱼鲜美,这时候的鱼最肥。"
往回走时,路过一家茶馆,里面传出悠扬的评弹声。我驻足听了一会儿,唱的是《白蛇传》里"游湖借伞"一段。许仙与白娘子在西湖相遇,正值清明过后,谷雨时节。想来那江南的四月,也该是烟雨朦胧,柳浪闻莺的美景吧。
谷雨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一种意境。它承载着人们对丰收的期盼,对自然的敬畏,也寄托着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陆游有诗:"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那诗中的意境,不正是谷雨时节的写照吗?
傍晚时分,西边的天空出现了绚丽的晚霞,将云朵染成金红色。巷子里飘起阵阵饭菜香,间或传来母亲呼唤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我站在院子里,看着天边的彩霞,忽然意识到,春天真的要走了。
谷雨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过了谷雨,便是立夏。古人将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每个节气都有相应的物候现象。谷雨三候:"一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意思是谷雨时节,浮萍开始生长,布谷鸟梳理羽毛,戴胜鸟落在桑树上。这些都是夏天即将到来的征兆。
我的邻居马大爷正在院子里收拾他的几盆兰花。他是退休教师,对节气特别有研究。见我望着天空发呆,便走过来搭话。
"看这晚霞,明天又是个晴天。"他说,"谷雨时节,'谷雨西风起,雨水渐渐稀',要是刮西风,雨水就会减少,天气要热起来了。"
我问他这些节气知识是从哪学来的。
"老辈人传下来的呗。"马大爷扶了扶眼镜,"二十四节气可是老祖宗的智慧,指导农耕不说,还教人如何顺应自然生活。比如谷雨时节要早睡早起,保持心情舒畅,饮食上要清淡些,多吃时令蔬菜水果。"
他指着墙角的一丛植物说:"你看那艾草,谷雨前后的艾草药效最好,过些日子我老伴就要采来做艾糍粑了。"
夜幕降临,星星一颗接一颗地亮起来。我坐在灯下翻阅有关谷雨的记载,发现这个节气在不同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北方有食香椿、赏牡丹的习俗;南方则流行采茶、祭海。沿海地区渔民会在谷雨节举行海祭,祈求出海平安,鱼虾满舱。而陕西白水一带,人们会在谷雨这天祭祀仓颉,传说这位造字圣人就是在谷雨时节创造出了文字。
最有趣的是,谷雨时节还是养蚕的关键期。古人云:"谷雨三朝蚕白头",此时桑叶肥嫩,正是养蚕的好时候。我想象着古代农家,妇女们忙着采摘桑叶喂养那些白白胖胖的蚕宝宝的情景,不禁感叹节气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临睡前,我又听到窗外传来布谷鸟的叫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这春天的使者,不知疲倦地提醒着人们时节的变换。我想,明天该把夏天的衣服拿出来晒晒了,过了谷雨,夏天真的就不远了。
躺在床上,听着窗外偶尔的虫鸣,忽然明白为什么古人如此重视节气。它不仅是一种时间划分,更是一种生活节奏,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在钢筋水泥的现代都市里,我们或许已经远离了农耕生活,但节气依然在提醒着我们:春天即将过去,夏天就要来了。
谷雨,这个带着泥土芬芳和雨水湿润的节气,就这样悄然流逝。它连接着春的温柔与夏的热烈,如同一个温柔的过渡,让我们有时间做好准备,迎接那即将到来的、充满生机的夏天。
过了谷雨就是夏。